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如果我们想要学习绘画或者书法我们会怎么做?
现在有太多的课外班跟辅导老师供我们选择,即使再不济也能买上一两册古人的绘本、字帖,更是有数不胜数研究者的艺术理论和范式来指点我们怎样用技法来描摹古人的形态,余裕的历史文化在现代敷衍的线性思维中形成了一种怪异的定式,我们不再去关注那些字与作者身上最为珍贵的美与情感,反而像工匠一样,把描摹到的外形奉为圭臬。

然而高深的艺术境界与感受也总需要一个开始,倘若不能从那些伟大的艺术家身上描摹只鳞片羽,我们该怎么触及那广阔的未知与美呢?北大路鲁山人在《磨字:日本全才艺术家北大路鲁山人的书法之道》中给予的答案很简单,如同在所有理论和规则未诞生时人们做的那样,在自然中寻找,从内心中感受。
人与字迹
当我们要以最明白、最直率的方式,说明书法,也就是字的好坏,通常会使用下列甲乙两种参考标准。甲就是所谓书法家的字,以现在来说,就是书法展览会经常展出的作品。还包括写招牌、制版的人,以及所有教授书法的老师。简单来说,就是以模仿模板形态的运笔技巧为乐,靠运笔技巧维生的职业书法家。
我们姑且追溯到过去的明治时期,举出知名的一流书法家为例吧,日下部鸣鹤、岩谷一六、中林梧竹、小野鹅堂就属于此类。在门外汉眼中,他们看起来都有不错的水平,其实他们都是仿冒品,他们的字都是没有生命的行尸走肉。

接下来的乙种,则非上述书法家那种技能本位、重形式,也就是以书法为中心,同时,他们也不会为这点兴趣感到满足,沉醉于低级乐趣之中,重视精神更甚于外形,重视个性更甚于形式,偏爱不加矫饰的美感,更甚于模仿来的美感,又如同火球一般,猛烈燃烧,展现气魄的字,能让观赏者切身感受到作者的魂魄,亦或是使人联想起古池之水,有如静寂秘密般的幽书,反映出写字者高贵的完全人格,连后世都能如见其人般,活生生的活书法,同时,也能让任何富含美感之人,只消看一眼就能感到优雅气息的美丽书法,不管是何者,都能让人一眼就能为其魅力感动万分,从而使人不禁联想起书者应该不是泛泛之辈,充分发挥其个性的美字。
若要一一列举,实能接二连三地想到形容之词,不过,上述说明大致已可尽数。因此,后人经常追随过去那些见高识广之人,也是理所当然的道理。正因为如此,过去人们称颂的知名美字,此处姑且不论天皇御笔,绝大多数是高僧的墨迹,另外也有许多出于一国一城之君的笔下。还有不少出于著名学者之手,皆是由于他们如循一轨,若出一辙之故。即便他们的立场不一,却是出于欲将生命灌入书法之中的心灵嗜好,才能习得的境界。自然并非古代的佑笔那般,为了以书写为职业而持续学习。
也就是说,他们写下的是一个人类的生命之字,率真地展现人格,见了那宛如镜中映出的自我形象,若是不善,则会持续反省,以纠正为善,将书法视为磨练、改善个性的机制,肯定经过谦虚谨慎、汲汲营营的学习。书法之道原本就必须如此。我认为在这些人当中,应该有许多人怀抱着以上的见识,努力追求书法的尽善尽美。
自然之美
一切的事物都是上天创造的。所谓“太阳底下无新鲜事”指的就是这回事吧。人们可以选择如何接受自然,或是将上天创造的事物,运用在人世上。然而,这可不是什么简单的工作。大部分的人想要接受自然,反而破坏了它;想要运用天成之美,反而扼杀了它。此外,偶尔会出现绝世少见的人才,这种人不过是能直视自然,掌握天成之美罢了。

因此,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观察自然的目光。少了它,就无法创作好艺术。少了它,便无法创作好书画。绘画亦同,其他一切之美,皆是如此。

以我们美食家为例,假设这里有一条白萝卜。如果这条白萝卜是刚刚才从田里拔来的新鲜萝卜,不管把它磨成泥,还是煮来吃,滋味一定很鲜美。不过,如果这是一条放很久的白萝卜,不管找来多么有名的厨师,煞费苦心去料理,仍然无法完全品尝到白萝卜的美味。上天创造的白萝卜滋味,除了新鲜的白萝卜,其他根本找不到。又假设这里有一朵花吧。
如果这朵花是刚刚才绽放的花朵,即使随手一放,它都很美丽。不过,如果这里是一朵已经刚始枯萎的花朵,不管是多厉害的名师,用了多么美丽的器皿,都无从让人体会花的天成之美。人工、人为毕竟还是无法取代自然、天成。
如同上述所言,美源于自然,美味也一样源于自然。这是非常简单的道理,可以佐证的例子也多到举不完。然而,一般人却不明白这么简单的道理。老是做一些无谓的努力,举例来说,光是拿料理来说,老是搞一些无聊的小花招,或是添加多余的调味;绘画也是一样,凭借才能勉强理出形状,或是胡乱浪费颜料。

如果只是料理的技术或是绘画的技术,现代人随便都能达成。同时,我之所以敢这么直言不讳,说现代没有画家、没有料理人,全都是因为已经没有人能掌握这份自然界的美好。关于这一点,还有许多事证可以说,这里姑且省略,进入下一个阶段吧。总之,关键在于我们必须从发现自然之美开始学起。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从未像今天这样推崇秩序与规则,理性与客观被认为是一种美好的品德,贪婪的资本更是期望艺术能成为一种批量生产的商品,让观众们按照制定的优秀作品生产准则获得精准的体验。

但艺术却是一种与这些美好品质相悖之物,那些伟大的艺术家遍查生活的心灵敏感而痛苦,在创作中需要强烈的主观意识又让他们自我而狂悖,过分充沛的情绪让他们不能忍受世界的枯燥的秩序,如同闪电和石头碰撞一闪而过的热量和痛苦不断烧灼让天才能创作出伟大的作品同时一股脑的连自己也烧成灰烬,而那些能让人形成稳定人格和娴熟技巧的磨难又是如此容易磨灭天生的灵性。
这样说来那些伟大的灼烧和它伴随的名字总是太过闪耀,似乎我们追求成为先贤的描摹者已经足以夸耀,但如果艺术的追求只是为了夸耀和虚荣那未免失去了其本身的美与感受,稚嫩与笨拙的趣味,品味自然与精进的喜悦,未尝不是生活中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