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潮—21世纪中国“文艺复兴”》书评
作者将全书分为六章来论述国潮的三大要素:中国符号、更新观点及中国市场。其以敏锐的嗅觉体察到现当代青年中一种以“汉服热”为代表的回归传统的风气,进而延伸到对于“国潮”的探索,并从源头出发,试图给“国潮”一个清晰的定义。本书展现了作者对于中华传统文化在当代行为性演变的思考与探讨,体现出当代一部分年轻人对中国文化的深刻思考。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从来没有偃旗息鼓,其在任何时代都以不同的形式活跃着身影。近代以来兴起的国粹风潮也是如此。时间回到现代,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现当代青年人的影响力以及与现当代商业文化相融合打造出来的一系列商业文化公司,引发了一部分有识的青年人对于“国潮”的思考。 相对地,在思考“国潮”的同时,中国传统文化受到现代商业利益的驱使,各种以“国潮”为载体的文化品牌在资本推动下如雨后春笋般绽放各处。与此相比,一百多年前的“国粹主义思潮”、各种文化社团,出于对民族危亡的担忧而欲从文化上启蒙众人;现代社会已然没有外敌临近的危机,一部分出于商业利益与自身曝光度,也有一部分是出于自我文化追求,还有一部分是出于文化血脉联系与地域情深,正如作者在书中所提到的“三剑客”,不论出于什么动机,结果多多少少都朝着一个方向前进—复兴中国传统文化潮流。
在第二章,作者将现代中国一些流行文化、商业上的现象放到中日韩文化的联系上,追本溯源,研究历史成因。由于近代以前日本深受中华文化的影响,并在文化、宗教、美学、建筑及服饰方面效仿中国,故其在明治维系全盘西化,经济腾飞后,又预图争夺中国传统文化,建立日本在国际上的文化发言权。而这也导致了本章一开始所说的一些现象,例如在部分消费者中兴起的“日本潮”推动了一些仿日中国品牌的发展;以及部分青少年使用符号化网络语言的现象。
第三章中提到徐戈极力恢复中国古典音乐体系,这种做法诚然会被人称作顽固偏执。但这又引起我们深思。当今西方依然保留着对于自己机械文化及其历史的骄傲,瑞士手表被当做有钱高档生活的象征,人们消费着西方的传统文化来凸显自己的格调,现代音乐体系也处处透露着“机械主义”的气息。而为何这可以成为现代音乐潮流,中国古典音乐却只能沉寂在历史角落中最后被迫移除?当一个国家处于经济政治强势地位时,其文化强权性也会凸显出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如何寻找代表自身文化的音乐符号,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有了前几章作者反复引用语言学概念来结构文化现象成因的基础后,在第四章中,作者以“烧烤”中英内涵的对比顺理成章地引入了传播学的概念,并且指出当今中国人之所以不擅长传播,是因为中国的传播理论与产业实践是完全脱节甚至背道而驰的,以致于其传播方式非常简单粗暴。西方经典的传播学理论不一定适用于中国实际,原封不动地照搬硬套只能换来产品的销路不畅。问题在于需要形成适合中国国情并且更加普适的传播理论。紧接着下一节中,作者从脱口秀与相声的对比中得出,如果要引发流行潮,必须有符合当代人心理的观点。即一旦观点同你建立了联系,故事便能迅速与你产生交流。接下来,作者大体描述了现代语言学的发展历程,带我们了解了语言学的本质—即索绪尔创立的结构主义语言学(人类生活的现象本身没有意义,是相互之间的关系才为现象赋予了意义,这些关系就是“结构”,无论表象怎么变化,其内里存在着恒定的结构定律),由于语言即符号,符号的意义是由结构赋予的,“一堆符号的排列组合”构成故事,所以故事本身就是结构。综上得出,观点就是信息传递的介质。且“作为媒介的讯息必须具有自传递属性”。但由于任何媒介都有它的时代性,其自传递属性并非永恒地保持着,故必须要做到更新观点。在此过程中,作者涉及语言学、传播学、哲学、史学、文学等诸多领域,给人以充分详细的论证,可见其博闻多思、见解深刻。
最后,作者呼吁大家,潜心体会当代消费者真正喜欢什么,要发自内心地认同自我民族的文化,发自内心地互相尊重,做到真正意义上地文化自信。相信这本书能带给你多方面不同的体验,值得一读。
#丁玥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