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在冷风中
近1-2周的状态很平静,上班、锻炼、看书、找点喜欢的剧。这种状态在我最近1-2年的记忆里,都比较难得。
这两年的生活很丰富,但是特别平静的时刻好像很少,能回忆起来的就是16年有一段时间是这样。
不知道会持续多久,因为情绪最终也符合“回归原则”。有多少亢奋就会有多少失落,只是不知道平静的对面站着什么样的情绪?厌世?
最近看的东西有点杂,在我脑子里形成了一个混沌的集合。
书看了《比较的可能性》、《置身事内》、《沸腾新十年》,还在看《原则》。虽然题材不一样,但都是从宏观的视角去分析某个题材,比如政治、经济和互联网。原则更是在分析世界的更迭变化,是人类视角。
这种宏大叙事的方式,一方面让人感觉很新鲜,高度抽象。也让人觉得很遥远,我一个平头百姓的,知道这些有什么用呢?
我对《人生第一次》有好感,也非常喜欢杨乃文唱的主题曲《推开世界的门》。这首歌有一种看透世事艰辛,却仍选择放手一搏的洒脱,当然也可能是无奈。但两种情绪殊途同归的是,直面困苦。
看《人生第二次》,才觉得自己浅薄。想象力的匮乏让我未曾预料这世上万千种形色各异的不幸。这些人在人间的战斗难度比我们高太多了,以至于我在观看的过程中不断在想,我之前抱怨的那些事情脆弱可笑,不值一提。
还看了《在勾引中学会爱》。说实话,这个名字我真的很难点进去。但一个土味拍摄的故事,透露着难得的真诚。把社会困境下的,同志群体的无奈和纠结也展露了出来。我也差点掉进这个CP的大坑。后来发现,主角和男友今年5月在美国结婚,延续了10年的恋爱长跑,祝福他们长久有爱。
还有,参加的一个公益活动,需要回复网友可能真诚也可能是戏谑的问题。我被分到的几十个问题都是跟恋爱相关的,分手了、劈腿了、无人爱等等。参加活动前的培训时,督导的负责人展示了一句话。

所以能在网上提问的人,有可能在现实中已经找不到人帮他们了。我们要做的就是不让他们失望转身。
这些内容在我脑子里逐渐融成了一锅浆糊,不知道最后会发酵出来什么。
越来越觉得,人在坠入痛苦的时候,社会属性反而会增强,会更需要走入人群。
哪怕人群中大多数是冷漠、白眼、无视和伤害。
但他们愿意为了一丁点的亮,身犯险境。
“我是黑暗的孩子,谢谢你伸手拉了我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