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职场之路(二)
大家好,我是彭慧琼Alta.
今天想要继续聊一下我的职场经历,上次有好几位伙伴主动加我,说得到了一些收获,我很开心,这就是分享的意义。
今天我就来说说,我在坚持目标过程中的曲折之路吧。
在最初确认了职业方向-游戏设计以后,我牢牢把握这个方向不敢动摇,虽然第一份工作我被调到了市场分析组后,我是有些小遗憾的。不过把这份工作当成积累和储备,会帮助我未来做设计提供更广阔的视野。
事实证明,这段经历对我后期整个职业生涯都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我的第一家公司是创业公司,在那里,我学到了创业公司的执行力和速度,成长得很快。后来公司遇到寒冬,进行了大规模裁员,我也未能幸免。
在寻找下家公司时,我考虑的是,创业公司我已经经历过,但对于大公司的部门之间如何协作,流程如何运转,我一无所知,很想去探索。
于是我使出浑身解数面试,仅针对那几家为数不多的上市游戏公司,这中间比较戏剧化的是,因为投递过于集中,我居然同时被三个不同部门录取。
最终我如愿以偿进入了一家大型上市游戏公司。虽然职位并不如我所愿,没有应聘上游戏策划,但是我一直想着有机会转岗的。在这里,除了本身的专业技能,我同步也学习了很多,如何用流程制度来让各个部门有秩序的运转,流程的衔接,考核制度,奖励制度等等。
虽然我最初的职位只是一个系统管理员,但是为了充分汲取养分,我主动承担起了很多本不该我负责的工作,包括主动向领导要资源组建开发团队,承担起了产品设计和项目管理的双重工作,横跨两个部门办公,完成了产品从0到1的设计过程,真正实现了产品经理的华丽转身。

我越发的相信,机会都是自己争取来的,只要内心的目标不变,就可以一直朝那个方向前进。
后来我不再满足于现有业务,希望了解更新兴的人工智能领域,同时我也希望进一步打开视野,有机会去海外工作,学习更加先进的技术。于是忍痛告别了重视我的领导,战友般的同事,奔赴到下一个战场。
由于我的英语基础并不是很好,所以我很早就开始报班学习做准备,记得冬天天很早就黑了,我独自走在培训班的路上,心里却是很暖的。

当时我看中了国内一家人工智能的独角兽公司,创始人团队的背景让我圈粉,CEO原是新东方明星教师,后来去了美国华尔街,在白人遍地的世界里做到Top sale,在事业巅峰期急流勇退,去斯坦福读MBA并且在读书的同时创建了这家智能营销的独角兽公司。
两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人,能够在精英遍布的硅谷带领一群不同肤色和人种的“联合国”团队,让我非常仰慕。
最初我的求职其实是被拒绝的,因为国内是研发团队,当时最低学历要求是研究生。于是我花了很多努力去学习了解业务,我翻遍了海外的网站,把公司的业务上下游全部了解一遍,很用心的做了自我介绍,表达了我强烈的意向,最终被破格录用。
其实当时我手上的Offer有很多,不乏国内很多名厂,但是我都拒绝了,我很清楚我更想要的是什么,不努力试试永远不知道结果,我最终成功了。
事实证明,同事们非常优秀,都是名校精英,清华北大,斯坦福杜克比比皆是,我也有幸去美国工作,接触到了更加多元的文化和平台,实现了最初的心愿。

最初我的职位是项目管理,但我仍然相信我有机会去做我喜欢的产品设计。记得刚开始比较艰难,我之前并没有外企工作经验,口语交流并不是很顺利,最初天天焦虑得睡不着觉,只能下班后默默练习,日积月累,终于我终于能够流畅自如的交流,成为中美沟通的桥梁,也如愿以偿做到了产品设计。
我曾遇到过很多诱惑,就像刘润老师说的,有些钱,是专门来诱惑我们放弃长远目标的。很庆幸自己一直坚持着初心和方向,虽然某些时候不得不暂时偏离轨道,但是我仍然会把方向盘掌控在自己手里。
刘润老师说,人生的第二层智慧是定力,是一种坚持做好一件事的智慧,是一种长期主义。我看到很多职场新人,什么行业火就去做什么,最后都有尝试却没有深度,反而是那些十年都在坚持一个领域的人,往往在行业里都有了不错的成就。
那么你可能会问,既然你一直希望做产品设计,那为什么又决定转行保险了呢?
那请继续关注Alta,我想分享后面的故事给你听~

85后宝妈 明亚资深合伙人
全球寿险百万圆桌(MDRT)会员
原外企高级产品经理
网红民宿房东
双语启蒙践行者
重度桌游玩家
自由行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