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比歇夫的时间统计与人生哲学
(本文首发于公号:【克哥终身成长】欢迎订阅)
你好,我是克哥。
这两天读了一本好书,《奇特的一生》,关于柳比歇夫。

柳比歇夫是谁?
他是前苏联的昆虫学家,哲学家和数学家。一生发布了70多部学术著作和科学论文,加起来有五百多印张,相当于一万二千五百多张的打字稿,即便以专业作家而论,这也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了。
除了十几门著作以外,他还写过很多的信件和回忆录,包括讲课,去到全国各地考察生物样本。
在所谓的业余休息时间,他还研究了地蚤的分类,单单这一项工作量就颇为可观。到1955年,柳比歇夫已经搜集了35箱地蚤标本,共13,000只。甚至他收集的材料比动物研究所还要多5倍。
除此之外,他的生活也并不枯燥,柳比歇夫会定时去游泳和散步,也会去到处旅游,还广泛涉猎电影、展览和音乐会,并且会写出影评。
这一切,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在1916年,26岁时独创了一种“时间统计法”,通过记录每个事件的花销时间,统计和分析,进行月小结和年终总结,以此来改进工作方法、计划未来事务,从而提高对时间的利用效率。
期间他也在不断完善这一统计方法,并一直沿用了56年,直到逝世。
56年中间一天也没有中断过。即便是革命的岁月,战争的年代,住院也罢,出门考察,途中的火车上也罢,始终坚持不懈。
我现在也在每天日更公众号,对这一难度有所体会。
因为每一天,无论是过年还是节假日,又或是疲惫、忙碌、写不出东西等等,包括意外事件的打断,都会妨碍你做到日日不断。
但柳比歇夫,他是56年如一日地做记录,难度可想而知。
据记录显示,他每天有5小时13分钟纯粹搞学术的工作,整整一年没有休假,没有节假日。

时间统计法三步具体如何做?
1、记录数据,也就是日期加事件加花费的时间,不记录感受和情绪,也不用记录是上午还是下午。
无论是整块的时间还是碎片的时间,都要记录,进而通过分析可以充分的利用起来,也可以更加精确的感知时间。
2、统计分类,做过的事情,每月和每年都做一次小结。同时,他会统计重要事情、重点工作,也会进一步细分这些事情的优先级,这样一看便知,就会知道哪些环节花费的时间比较多。
包括重复性的工作,他也会不断地优化流程,使其用时越来越少,也能更加了解自己的工作能力和工作状态。
比如做某个方案,可能你觉得一个月才能做完,但其实只需要几十个小时就完成了,平均一周只需要4~5个小时就可以做完。
这对我们的信念,包括正向积极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因为它会让你知道自己超乎想象的工作能力和效率。
3、不断复盘计划决策,不断挖掘时间的潜力,不断优化它的时间使用。
比如说发现哪一段时间没有把它发挥到位,或者说在会议无聊的时间浪费掉了,就可以在会议的时间去做一些数学题、写一些东西,把它充分利用起来。
这样可以更加切合实际的做计划,进而不断趋近能够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目标。
柳比歇夫平均每天的有效工作时长只有5个半小时,还没有大部分人的工作时长要长,但是他利用时间的效率非常高。
除了时间统计法之外,柳比歇夫还有几条守则。
1、不承担必须完成的任务。
2、不接受紧急的任务。
3、一感觉到累,就马上停止工作去休息。
4、睡眠10小时左右。
5、把累人的工作,同愉快的工作结合在一起。
时间管理背后的人生哲学。
这本书的价值在我看来,并不仅仅在于时间统计管理方法,而在于引导我们去思考自己的人生,究竟该如何规划,进而才能真正过上自己想要的一生。
柳比歇夫他之所以能56年如一日地坚持,其实和技巧无关,而是跟人生志向,人生目标紧切相关。
他知道自己活着是为了什么,有什么目标,甚至可能领悟了他存在的意义。
他在28岁的时候就已经提出了他一生的奋斗目标:创立生物自然分类法。
也唯有一个人向自己提出远大目标时,这个时间统计法才能成立。
“随着岁月的流逝,他越来越感到时间的珍贵,这种感觉是每个成熟的人都有的,在他则尤为突出,他的时间统计法,让他珍惜每一寸光阴,让他崇敬时间。”
科研工作就是他的使命,和一生中的主要快乐。他充分相信他能实现目标、完成使命。
所以他要节约时间,计算归他支配的每一小时。
他从不把半个小时看成是少量的、或是碎片的时间,因为他们也都是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谓生命,背后流淌的就是时间,而时间,就是由每一分钟所组成的,虽然他们之间有效率的区别,但对于生命而言,没有任何区别。
在这个世界上能活多久,这是他所不能决定的,可是他作为一个人,充分有价值的生活能有多少时间,却是完全由他决定的,他意识到了这一点啊,并且也做到了最充分的延展。
柳比歇夫的时间统计法,也是一种让人超越自身可能性的方法,他的时间比别人多了一倍。
这一方法的关键,不在于增加时间的数量,而在于提升时间的质量。我们应该做时间的主人,主动地掌控支配时间,而不被时间所支配和掌控。
柳比歇夫用自己的一生,向我们展示了,通过无限细分并掌控时间的颗粒度,人的一生可以怎样很好的度过,并且能够把人之为人的潜能,尽可能的焕发出来。
如书中所言,对于柳比歇夫,任何时候都不能说他“已成为”怎样一个人,他永远正在“逐步成为”怎样一个人。
他一直在探索,一直在变化,总是重新考虑不断提升对自己和理想的要求,他的一生,都是在成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