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人在上海抗疫#“因为我是武汉人”|上海抗疫故事
上海疫情牵动全国人民的心。四面八方,认识的不认识的人,都在关注上海,祈祷着上海早日战胜疫情,这里有太多太多感人的故事值得记录。
今天我要向您讲述的,是一位迎战过2020疫情的武汉人,也是一位工作于上海的人民教师。面对来势汹汹的上海疫情,他披上防护服,在线上授课之余,积极投身志愿服务。作为一名新上海人,他一再强调他是“武汉人”,这里面显然饱含着我们中国人对于“互相帮助”的独特理解。还有,他对于“志愿者”含义的鲜活解释,也特别有见地,正所谓实践出真知吧。
在上海浦西封控“满月”之际,陈耕苗在朋友圈写下:双满月纪念,封控管理一个月,志愿服务一个月,这个月的照片都是“大白色”或者“小蓝色”。
作为上海交大附中IB国际课程中心的老师,3月12日,上海市中小学全部调整为线上教学后,陈耕苗开始居家办公,在没有课的时间里,他选择加入志愿服务的队伍。布置核酸点位和路线、把控核酸顺序和进度、登记核酸码、掰咽拭子棉头、扫楼做抗原检测、协调团购、运送物资、清运垃圾、小区巡逻……这些都是陈耕苗的日常工作,作为志愿者的他,几乎尝试过所有服务岗位。“志愿服务更多是一项从心的工作,你有一份光,就发一份热,并不是强制必须要做够多少。大家目标一致,只要有这份心意就可以了。”陈耕苗告诉记者。作为班主任,他有好几次就在志愿服务现场,穿着防护服和学生们召开线上班会。“我觉得这也是一种很好的德育教育,让同学们知道在这样一个特殊时刻,每个人都可以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
“我是武汉人”
陈耕苗记得很清楚,自己第一次参与志愿服务是在3月19日。彼时,浦西尚未全域封控,但已经有部分小区开始封闭式管理,亟需志愿者携手抗疫。他所在的宝山区高境镇党支部,号召党员同志参与社区疫情防控工作,学校的支部书记也在党员群里呼吁,看到消息之后,陈耕苗决定加入其中。
起初,陈耕苗的志愿服务主要集中在周末时间,周一至周五正常上课,利用双休日去到各个小区,协助核酸等抗疫工作。回忆起自己第一次穿防护服,陈耕苗还闹了一个笑话。由于是新手,他不知道防护面罩正反两面都有保护膜,需要撕下来。一天结束后,不由感叹工作的辛苦,“看东西都看不清楚”,直到旁边的医生提醒他没有撕膜。陈耕苗笑着说,“都是因为没有经验”。
4月1日,浦西全域实行封控,社区进行封闭管理。由于楼组分散、人手不足,如何保障社区的各项服务、维持居民生活的正常运转,成为社区居委面临的一大挑战。陈耕苗所住小区有16幢楼、1200多户,共计3000人左右。已经参与志愿服务近半个月的他猜想,封控期间志愿工作会更加忙碌,自己想要为小区做点事情,但是不知道小区是否有这个需要。事实上,在上海本轮疫情发生之前,陈耕苗对社区居委知之甚少。“我甚至不知道居委的门在哪儿,也不知道居委会里都有谁,平时接触得比较少,所以也不会在意。”
直到去年某天夜里回家,陈耕苗在小区门口遇到一位大叔,问他有没有加入小区的反诈群。得知他还没有加入之后,大叔主动添加了他的微信,并把他拉入群聊。因为这件事,陈耕苗手机里才保存了居委负责治安工作的一位大叔的联系方式。
于是,陈耕苗在通讯录里找到了这位大叔的微信,也不知道对方姓甚名谁,主动就问小区需不需要志愿者。通过这位大叔,陈耕苗联系上了居委会书记,书记告诉他,“你来得正好,现在正在招募志愿者”。
谈及加入志愿服务的初心,陈耕苗告诉记者,“因为我是武汉人”。2020年春节期间,陈耕苗回到了老家,整个疫情期间都呆在湖北。“上海现在的情况和湖北那时候还不太一样,当时毕竟是一个新的病毒,大家都不知所措。”经历过当初的封控生活,陈耕苗对于本次上海封控有着较高的接受度,不会特别担心。
尽管如此,一开始他还是没有主动和远在湖北武汉的母亲提起自己加入了志愿服务这件事,直到身边的亲戚朋友透露风声。在陈耕苗看来,母亲年龄比较大,又不和自己住在一起,难免会担忧、牵挂。但结果出乎他的意料,母亲对于他的选择感到非常骄傲,并告诉他,作为一名党员,作为一名有担当的青年人,就应该这样站出来。“可能因为本身也是武汉人,对于这件事感同身受。”陈耕苗这样想。
那一刻,他觉得母亲非常伟大,是自己把她想得有些狭隘。虽然母亲也会常常唠叨,叮嘱他做好自身的防护工作,但总的来说还是很支持他。知道陈耕苗做志愿服务比较忙,母亲白天也不会来打扰,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