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古江河》摘抄
中国文化,本有内华夏、外诸夷的传统。近世以来,民族史学与民族国家的建构同步,是世界近代史上的重要现象,近代中国史学不能自外于这一潮流。······中国文化真正值得引以为荣处,乃在于有容纳之量与消化之功。
比较研究,可以有助于了解文化发展中,哪些是历史的共相,哪些是自己的殊相。······我们今日正在江河入海之时,回顾数千年奔来的历史长流,那是个别的记忆;瞩望漫无止境的前景,那是大家应予合作缔造的未来。万古江河,昼夜不止。
——序
中国的世界既封闭又开放,各地区之间看似分隔,实际上却又联合。正好像,在中国这个巨大的舞台上,各个角落的演员们以各自的声音唱出多变的旋律,有牧人的胡笳,猎夫的号角,高地的芦笙,船夫竞渡的鼓声,田间低沉的中音,山上高亢的唱腔,有时夹着狂风暴雨与浪涛,有时则伴随着江南的和风细雨或山地的松涛瀑布,谐音杂陈,但最后却交织成为一个最复杂、最丰富的交响乐。这个交响乐是这个地区“人类喜剧”的一幕,这一台戏在这个舞台上已演出一万年了。
——P09
上一世纪的考古学,以石器的形制作史前文化分期的标准。“新石器”与“旧石器”是两个相对的名词,这一分期方法至今还在沿用。不过,自从英国考古学家柴尔德(Gordon Childe,1892-1957)提出由采集食物阶段,转变到生产食物阶段的新石器时代革命的观念以来,划分上述两个石器时代的里程碑,已落实在人类是如何生产食物以维持生计上面。从采集食物到生产食物这一发展过程,是逐渐的,不是实时而全面的转变。生产食物,农业自然有其重要性,但是,在生长农作物的自然条件不足的地区,蓄养牲口作为稳定的食物来源,也是一种生产食物的途径。因此,生产食物的分期标准,兼用于农业及畜牧。
——P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