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的世界。
当我们起床伸完第一个懒腰,便又从各自交叠的梦境步入截然不同的人生。
在我十岁之前,一直认为身边所有人的认知与我都是一致的。如果上课和放假比起来,我更喜欢放假,那别人也会跟我一样;校门口的小吃和家里中规中矩的饭菜,好像地球人都会义无反顾地选择前者。当我的心智仅为十岁时,我便以为这时间的人或事,都同我一样,只成长到了十岁。
直到渐渐长大,内心与世界发生巨大分歧,才像偏离航道的驳船般醒悟过来。在这个世界,并不是每个人都像我这样调皮捣蛋,整天不用功。我又开始觉得别人的世界深不可测。
小时候犯了错误要挨打时,赶来劝阻的邻居总说:“她还小,不懂事,长大后就会慢慢明白了。”当时的我,只是歪着头想:我还没有长大吗?那什么时候才叫做长大了?十岁?十五岁?三十岁?而当我真正成长为十五六岁的大孩子,却依然因为各种各样的事情惹来父母的责骂。人到底要成长到什么时候才能不犯这样那样的错误呢?
母亲像是不太屈于生活的人,年过四十却仍想随心做自己喜欢的事。但也只能是想,生活并不给她一丝实现的可能。她被压抑得透不过气,便整天骂,抱怨,眉头始终紧皱着。她像是在找一个出口,可连她也不知道那是什么,只能继续和生活抗争着,直到精疲力竭。有时她实在找不到人倾诉,便会跟我说,生活加诛在她身上的种种,脸上是泫然欲泣的表情。有那么一刻,我很想问问看:呐,你看到的世界是怎样的呢。
我们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看到什么,受到什么,第一时间便转化为自身的感知。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遇到好听的歌,喜欢的动漫,会把它下意识地推荐给身边的朋友。用的说辞分别是:“我觉得很有爱啦~”“很赞哦,我很喜欢”“你也一定会喜欢的!”
我们总是理所当然地用自己的想法去代替别人做决定,类似于“你也一定会”“肯定啦”之类的想法也不止一次地出现。可是那些“我觉得”“我认为”“在我看来”之类的句子,所代表的,只是当下的你在自我的世界里所遭遇的种种,旁人无法参与,感同身受,以至于认同。那些自己与别人之前或多或少或微妙的差别,正是如此旗帜鲜明地宣告了你的独一无二。
那么你我瞳孔里经过12道折射后截然不同的光线,怎么会映出相同的世界呢。
我们好像一直都是如此孤单又丰富地活在,看到的世界里。
但正因为如此独立特行的每个人,筑成了我们纷繁而庞大世间。
在我十岁之前,一直认为身边所有人的认知与我都是一致的。如果上课和放假比起来,我更喜欢放假,那别人也会跟我一样;校门口的小吃和家里中规中矩的饭菜,好像地球人都会义无反顾地选择前者。当我的心智仅为十岁时,我便以为这时间的人或事,都同我一样,只成长到了十岁。
直到渐渐长大,内心与世界发生巨大分歧,才像偏离航道的驳船般醒悟过来。在这个世界,并不是每个人都像我这样调皮捣蛋,整天不用功。我又开始觉得别人的世界深不可测。
小时候犯了错误要挨打时,赶来劝阻的邻居总说:“她还小,不懂事,长大后就会慢慢明白了。”当时的我,只是歪着头想:我还没有长大吗?那什么时候才叫做长大了?十岁?十五岁?三十岁?而当我真正成长为十五六岁的大孩子,却依然因为各种各样的事情惹来父母的责骂。人到底要成长到什么时候才能不犯这样那样的错误呢?
母亲像是不太屈于生活的人,年过四十却仍想随心做自己喜欢的事。但也只能是想,生活并不给她一丝实现的可能。她被压抑得透不过气,便整天骂,抱怨,眉头始终紧皱着。她像是在找一个出口,可连她也不知道那是什么,只能继续和生活抗争着,直到精疲力竭。有时她实在找不到人倾诉,便会跟我说,生活加诛在她身上的种种,脸上是泫然欲泣的表情。有那么一刻,我很想问问看:呐,你看到的世界是怎样的呢。
我们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看到什么,受到什么,第一时间便转化为自身的感知。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遇到好听的歌,喜欢的动漫,会把它下意识地推荐给身边的朋友。用的说辞分别是:“我觉得很有爱啦~”“很赞哦,我很喜欢”“你也一定会喜欢的!”
我们总是理所当然地用自己的想法去代替别人做决定,类似于“你也一定会”“肯定啦”之类的想法也不止一次地出现。可是那些“我觉得”“我认为”“在我看来”之类的句子,所代表的,只是当下的你在自我的世界里所遭遇的种种,旁人无法参与,感同身受,以至于认同。那些自己与别人之前或多或少或微妙的差别,正是如此旗帜鲜明地宣告了你的独一无二。
那么你我瞳孔里经过12道折射后截然不同的光线,怎么会映出相同的世界呢。
我们好像一直都是如此孤单又丰富地活在,看到的世界里。
但正因为如此独立特行的每个人,筑成了我们纷繁而庞大世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