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回头的人,是走不好前路的 读《超越羞耻感》有感
这几年在网络上总能看到有一部分人,当然也包括我,对自我的评价是非常低的,有的觉得自己十分无能,自暴自弃,有的在拼命的寻找如何变得自信的方法。当然网络上也给出了五花八门的经验之法,吸引力法则,无条件的爱自己,把自己当做婴儿一样去爱,假装自信久而久之就是真的自信……
我本人也阅读了一些科普心理学的书籍,这些内容给我带来了慰藉,也带来了痛苦。
痛苦就是,无一例外的,一本本书不停的强调一个人婴儿时期是多么重要,拥有足够好的父母是多么大的财富,童年时期的经历如何影响了你在成年后的择偶,工作一些大方向上的选择。原生家庭一词开始不断的出现的各个地方,网络上的血泪吐槽,明星出事后公众号的细致分析,都不禁让人有一种“宿命感”——我无法选择父母,我无法回到过去,我再也不会好了。
我与他人外表一样健全,家庭条件不相上下,可是在面对一件事时,我要经历无数的心理内耗,他却能大刀阔斧的开始,我要经历原生家庭的贬低和鄙视,他却能得到家庭的全力支持,我要独自去面对挫折,把自己藏起来不敢将自己的无助软弱暴露出来,他却可以呼朋引伴夜半高歌发泄情绪……
我也经历过这种迷茫无助的感觉,甚至现在这样的情绪还会时不时到访,我常常在看书时,小时候的记忆会一件件的跳出来,虽然我现在已经三十岁,但是儿时那种无力感,被老师羞辱,被小圈子排斥,被父母打压忽略殴打的痛苦我到现在也无法化解。而几乎所有的书,前半部分都在强调所谓的“原生家庭”,说好的是治愈,其实是一遍遍加深了自己痛苦的记忆。
我曾经在看书时,我妈打电话过来,我不自觉的说话十分不客气,盛气凌人的打断她说不到重点的絮絮叨叨。挂了电话后我茫然好久,失落好久,没有“大仇得报”的快慰,反而更烦躁了,还带着对自己的一丝埋怨。
后来我发现,沉溺于过去是上瘾的,作者的不断强调,会不自觉的让我们把生命里所有的怯懦自卑还有错误选择都推给父母,这样自己心里就舒服了,都是我没有一个好爹好妈,我没有一个被好好对待的童年,这样就可以正大光明的摆烂了。
昨日之日不可留,在那次我对我妈大发脾气后,我不禁思考,为什么我用她曾经对待我的方式对待她以后心里并不觉得舒服呢?一来是她已年老,早就变得唯唯诺诺,学会示弱来得到自己想要的,她变了。二是,我自己内心对自己的行为是有一定的准则的,我有一个希望自己变成什么样的美好蓝图,我做出了有悖于自我准则的事情,自然不舒服。
一直回头的人,是走不好前路的, 等到自己年老的时候回顾一生,是回忆如何将原生家庭的绳索变得越来越松,越来越长,自己的行动力越来越强,还是终生拴在脖颈上,明明最恨却像个囚徒一般不得解脱。
那如何解脱呢?我认为只需要尽可能少的回头去看那些不如意,那些不可改变的,将目光看回当下的每一瞬。
与其空喊着要自爱,要自信,不如认真的吃好每一餐,睡好每一觉,到商店里认真的买一件贴合自己身体的衣服而不是频繁的网购,自信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不是从天而降的,它存在于不停的给自己立小目标又达成的过程中,我们学不来王健林一个亿的小目标,难道还学不来今天提前十五分钟起床,吃个早餐上班不迟到的小目标吗?时间充裕,面对突发情况,你能游刃有余,而不至于又惊慌失措乃至情绪失控。
大道至简,人在事上磨,不是在你过去的痛苦记忆中磨,也不是在你虚妄的幻想中磨,而是在你眼前的,一件又一件的小事上磨。
这些道理,我也将应用于我以后所面对的每一件事中,少些自恋,多些豁达。像我这样的人,前十几年着力于深挖自己的内心,自己跟自己过不去,接下来的日子,要向外望,走出去,去做事。
书本内容概括:
适当的羞耻感对个人发展和社会秩序有好处,而且羞耻感也无法完全克服,即使最完美的成长环境,我们依然要面对大大小小的羞耻感。
无回应的爱,被排斥,非自愿暴露,落空的期待是我们羞耻感的来源。
我们爱别人,而别人不爱我,会让我们感觉自己不配得,会使我们产生羞耻感,觉得自己不够美,不够重要,被人抛弃。
我们想要加入一个圈子,可我们被拒绝了,便会产生羞耻感,不喜欢独自吃饭,怕不合群,都会令我们失去归属感。
放了个屁,使用成语错误被人指出,牙缝里塞着韭菜还大笑,拉屎上厕所堵了下个上厕所的却是男神等令人尴尬的事,被称作非自愿暴露。某些我们不愿意承认的部分自我被迫暴露的时候也会引起强大的羞耻感。
十分期待某次考试,结果却搞砸了,对于搞砸了的结果感到十分失望。表现出十分渴望某事,结果遭受拒绝或失败时,羞耻加倍。
健康的自尊要从一岁前培养。一岁前的孩童将自己和父母视为一体,这时他需要父母无条件的支持和赞赏帮助他感受到自己存在的重要性,这是建立自尊的基础。一岁过后需要在与父母的互动中碰钉子了解到世界另有一番规则,通过这些小小的求而不得到互动修复的重复训练,使孩子获得了心理弹性,为以后不得不面对的羞耻感做好准备。
如果幼年时父母无法帮助幼儿建立一个健康的自尊,那么在成长中及至成年后的一生都会深受羞耻感的折磨,为了隐藏和减轻这种痛苦,我们会依靠一系列得防御机制来逃避。
回避羞耻感
一.社交焦虑
二.冷漠
三.成瘾
四.指责
因为无法承受羞耻感的攻击,我们采用少与人接触,少当出头鸟,在工作和学习中总是做隐形人的态度去生活。只要与外人接触我们就要调整行为状态去迎合,除此之外,还要时时刻刻提防着被羞辱的风险。
因此,我们会不愿意去表现自己,对自己期待的的事一直拖延,永远在构思,从来不行动,这样才永远不用担心失败。拖到必须要行动的时候,如果失败还可以替自己开脱,是自己不够努力,让自己更好受些。如果你不期待得到,便永远也不会失去。
我们喜欢某人却对他尤其冷漠,是因为我们害怕被拒绝。冷漠甚至变为冷言冷语和鄙夷,用高高在上的态度掩饰内心的想要,在被排斥和被拒绝之前先下手为强。
沉迷于不深入的交往,在网络上迅速的与人交友又无声无息的结束,或者一夜情,这样非个人化的交往既能满足我们与想与他人联结的天性,又能避免更加深入的联结。沉迷酒精和食物能暂时逃离羞耻感,但对自己的失望感会使自己一次又一次面对越来越严重的羞耻感,导致成瘾。
否认羞耻感
一.理想化的虚假自我
二.优越感与鄙夷
三.指责与愤慨
个人无法面对自我不符合父母或社会的期待,而创造出了一个理想化的虚假自我,一个极端自恋的自我。他们用得体的态度把自己装饰成一个毫无缺点的人。常用的招数是指责,鄙夷和愤慨。
把自己的错归咎于他人,自己的作业没做什么如果这时候刚好有个人来询问,便把气撒给来询问的人,仿佛都是他的错你才没写好作业。他人指出了你的错误,你下意识的就大发雷霆来让自己更好受。
控制羞耻感
一.自嘲
二.自我憎恨
三.受虐
在别人攻击你不完美的地方前,先自我嘲讽。例如到服装店买衣服,会先跟店员自我批评,我的腿太粗了,来避免店员对你的评价,对于那种不知道何时而来的羞耻感,人们更倾向于遥控器握在自己手中。或者考试过后,明明考的还可以,却抱怨自己考的不够好。这种自我贬损,能促使他人来安慰自己“不会啦,你看起来不错”,也能通过示弱引发一定的好感。
脱口秀演员的诀窍就是将我们的羞耻感演绎成一个笑话,既能得到共鸣,也能化解尴尬。
由于过去的伤害导致的自我憎恨,认为自己不配好的,当自己想变得更好时,就有一双手把你拉回原点。它既伤害着一个人的心理,又让人无法离开,因为可控的羞耻感令人觉得安全。
选择一个自己不喜欢的职业或恋人,让自己处于极端的委屈中,通过自我虐待,再向外部寻求一次又一次的安慰,一次又一次的诉说仿佛羞耻是从外界而来,与自己无关。
于是有些人会将自己伪装的十分强大来反抗羞耻感或将人分成不同的群体并给其下一个狭隘的定义
如果自己的工作在社会认同中属于低级的,为了避免他人率先的评价,便会直白的挑衅式的自我介绍让自己进入战斗模式,实际上他并不真的为自己的工作而自豪。
同样有些人狭隘的鄙视同性恋人,仇女仇男,残疾人,或者离婚人士等,也是一种通过让强行他人羞耻来满足自身认可,消除自己的羞耻感。这是典型的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例如有个男士因为被背叛而发誓再也不相信爱情,这本来是一种短暂而正常自我保护机制,但他却泥足深陷,冷冰冰的拒绝远离对他有好感,或者他有好感的人,并且对他人的幸福关系嗤之以鼻,甚至远离拥有正常关系的朋友。
羞耻感不可避免,短暂的心理防御机制能让我们好一点无可厚非,但长期的影响自身发展的行为不利于健康自尊的发展。因此,我们要培养羞耻感弹性,扩展身份认同。
不要因为可能会面对某种羞耻感,而因噎废食,将自己隔离起来,要有足够的勇气面对自己并不是铜墙铁壁,而是有脆弱感的普通人类。面对羞耻感,我们可以通过幽默改善这种让人恨不得钻进地底的尴尬,其实只要是人类基本上就能遇到类似的羞耻感,相信真正的朋友会对你莞尔一笑,而不是幸灾乐祸。
对抗羞耻感的方式不是一味的关注它,而是培养自豪感来提高对自己的认识和认同,这样,面对羞耻感才能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它。简单的方法就是设定目标→努力实现→达成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