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必要
最近发生的两件事,让我对JT叔叔说的“好辩的头脑”有了一个更深刻的认识。
第一件是当我得知一个朋友在生病的时候还乱吃东西,我就说了她一通。类似就是“你明知道病了,为啥还不好好养生”“就是因为你一直吃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病才会一直不好”……回家的时候,我猛然发现我刚刚一直是在强行将我自己觉得是对的东西加给她吗?抑或是通过攻击她的方式来掩饰我自己其实也做不到的这个事实呢?
第二件是有个朋友在跟我讨论一个问题,我们双方各执一词都说服不了对方,在那个当下我马上感觉出来了,我不断用“你只是想证明自己是对的”来讲对方的时候,我自己何尝不是这样呢?而且我觉察到自己这个问题后第二天居然还继续用其他的事例想要试图继续说服她,真的是有够不依不饶的。
这两个事例很好地诠释了什么叫“好辩的头脑”:一件事情,我们想要证明自己是对的时候,其实是不是因为我们很心虚没有把握,所以才产生出来的一种代偿反应呢?就是当我们很用力地想要说服别人相信我们的时候,我们是不是能够看到自己里面那种对自己没有把握的恐慌状态?就是越是心里没有把握,越想要告诉别人我这样想是对的。
“好辩的头脑”的问题在现在的互联网时代尤为严重。每个人都想要赢,对于“输”或者“错”这件事有一种巨大的排斥感与恐惧感,进一步来说可能是由于 “自我感”的缺失,不知道自己的价值在哪里,所以才如此执着地需要获得外在的胜利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认为自己所了解的、所坚信的才是真理。脑子里只有“我是对的,他是错的”这样二元的价值观,容不下其他的一些选项。也正是JT叔叔说的:人一旦形成辩论性质的头脑,他的自我(不管是健康,还是不健康的信念、观念)就会粘得死死的,一个都动不了。
他提出(也是庄子里面的思想),人要松,才会活得比较自在:
要能够让自己的自我粘度松到可以把一些观念换来换去,必须要先从克制自己的辩论性这一点开始。比如被人家讲缺点的时候,人会有一定程度的挣扎与反弹。如果我们要打败自己好辩的头脑,就是要在这些事情上面(觉得别人讲的不是事实,觉得别人在讲你的缺点,觉得别人诬陷你)忍住,因为唯有你忍住不要发作,头脑才会有松开一点点缝隙。第一,别人可能只是说中你不想承认的事实;第二,别人可能就是不讲任何道理,很容易误会人的人,对于这种人,你真是不能花力气跟他们解释,他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回到他的偏见中。这个东西不是靠着辩论可以把他的偏见消灭掉,相反地,你越辩论越会激起他的偏见。你用辩论想要改变对方的偏见的时候,其实只是在强化彼此的偏见,这个是在造业,不是在澄清。
这是一个很容易明白的道理,但做起来却相当不容易,因为没有人想要输,大家都想要在当下那个点“赢”,之所以要“赢”是因为要获得对方的认可,让对方与你的认知达成一致。
比如说,有人骂你是“白痴”,你就会跟他对骂,非要向对方证明你不是“白痴”。可是,真的有必要吗?如果对方只是个陌生人,你向他证明了你不是,又能怎么样呢?如果对方是你熟识的人,而你“白痴”的形象已经深入他心,你又要做些什么才能证明你不是呢?
如果你心里面对你不是“白痴”这件事很有自信的话,你是不会跟别人去争论这个问题的,因为没必要。你内心已经认可了你自己,无须依靠外在的力量。这也是JT叔叔说的:人之所以会被伤害,是因为人有可以被伤害的地方。
如果很多事情的争端,我们都能以“没必要”来让它们发展不下去,也许人就可以过得更洒脱一点。
每件事情都是要代价的,“赢”也是一样。但愿我们能在争取“赢”之前,先想清楚这些代价是不是值得,是不是能承担得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