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海拾贝】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问:“何以战?”
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曹刿问了三个很好的问题,你拿什么出征?鲁庄公先说了“小惠”,又说了“小信”,最后说了合乎情理的司法。曹刿认为,最后一点是最重要的,是能够赢得人心的。其实,能做到“小惠”“小信”未尝不是一种修行,只是对于国君,要求要更高一些。然后,曹刿有了底气,靠一场心理战赢得了战争,成为千古佳话。
有人说,一个人可以走得更快,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这句话是有道理的,可以你怎么带动一群人,鲁庄公“弗敢专也”的分享之心,“弗敢加也”的敬畏之心,“必以情”的同理之心,有没有?每一条都很难。历观大小企业、个人之得失,从这三个方面总能找到一些原因。团结一些人的过程是熵减的过程,散失人心的过程是熵增的过程,熵减需要做功,这功需要心力经营。由此观之,无论大小企业、个人,凡事能团结号召一批人的都是高人,我们都要虚心学习。彼时在读书小组,某学长经常评价历史上某事某事成功或是不成功,能否发动人心是他衡量的重要维度之一。从《曹刿论战》的角度来看,他抽取的这个维度是极其有道理的。
曹刿最看重“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这种侧重也是有道理的。《诗经·小雅·雨无正》讲“舍彼有罪,既伏其辜。若此无罪,沦胥以铺。”意思是,有罪的人把他的罪藏匿起来,无罪的人却要承担苦痛,这是极其不合理的判决,所以,周幽王失去了他的天下。《谏太宗十思疏》讲“ 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这是魏征对唐太宗的劝告,量刑要适可而止,避免“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转看今日司法理念——“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这份理念本身就凝聚着千百年来的治理智慧。
感谢左丘明讲了个好故事,千年之后的今天,仍然令人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