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之对比
我觉得,一些直觉的感觉,即使在专业知识还具备不足的时候,那些发自内心的、自然真实的感觉,也是非常珍贵和重要的。这些感觉,虽然可能浅显,可能还未有见多识广的深度和准度,但是它们更不会受到概念的干扰,也更加自然纯粹,可以代表大众的直觉,也从某种程度上更加真实。所以我想在这个过程中,在学习接触的过程中,也把这些尽可能记录下来。青涩有青涩的味道和真实,怕是成熟的季节所没有的。
今天,老板拿回来一把S老师刚修复过的Guadagnini,我说说我的感受。当老板对弦的时候,空弦音一出,其实我当时就觉得,共鸣好大,好像和先前不一样。当时我离的很近,但是当我离远的时候,发现也是如此。等到拉起音符后,我感觉音色不同了。之前因为经常听瓜,对它的声音是非常熟悉的。而且它的音色是很容易辨识,清晰明了的,没有捉摸不透的艰深感,也没有繁复多变的不确定性,所以是一目了然,也自始至终不变的。之前它给我的感觉是清晰明亮,音量比较大而亮,音色上带有一丝的甜美高贵,而且这种音色非常固定,很容易辨识,很少变化,不像有的琴试琴时需要反复仔细聆听辨别音色,它很明确。音量在近处听比将军大(比较明显,不少人有同感),在远处听有时会觉得将军的共鸣更大,尤其有一次背着听的时候,将军的共鸣似乎一下子把人自上至下贯穿似的。而且琴很容易发声,老板拉它的时候就很明显,可能是他用它拉的多了,习惯了有默契了,但就是那种只要弓子一挨,就会立刻出声的感觉,弓毛似乎与之贴合而均匀,不像有的琴,要过一会儿才出声,反复换弓中声音也没有那么贴合连贯。
但是今天,这几点都有所改变。首先,就是感觉它共鸣变大了。无论近处远处,尤其二弦三弦,不只是音量大,而是共鸣大的感觉,因为又有那种震动穿透你的感觉,空弦尤为明显。而且感觉声音也因此而更加聚拢而隆起的感觉了,以前的声音也很亮,但是是发散出去的感觉,今天的感觉好像更加立起来竖起来的感觉,那种隆起的、空间共振的感觉更明显了。第二,感觉音质不只是以前的干净清亮的感觉了,而是有一点丝绒的感觉。如果声音是一个音柱出来,那就是在这个圆柱体的外围边缘,有一些毛毛绒绒丝丝涩涩的感觉了。所以我说,有点像将军的感觉靠拢了。因为将军就是,一是感觉有共鸣,二是感觉有丝绒感。虽然从表面上来说,似乎是没有以前那种非常、完全的“干净”的感觉了,但是这种丝丝绒绒的感觉的增加,似乎也给声音增加了一份复杂感、内涵感、不确定感,让它不再是那么直接明了、一成不变了。不知道这是不是一些大家所追求的那种内涵丰富的感觉,或他们所喜欢的丝绸的感觉,但我是感觉多了这么一层绒绒边儿,听起来没那么简单直接,是不是就意味着复杂高级了呢。第三,就是没以前好发声了。这也不一定不好,因为像将军等一些好琴,也是不好拉不好发声的,看人。只是这把琴以前太好出声了,所以现在这个变化比较明显。不过一开始老板用的图尔特弓是老师新换毛的,后来换了一把没换毛的图尔特弓,感觉相对更好发声了一些,也许发声的感觉和新换毛有关。但确实不像以前那样,弓子一挨声儿就出来了。
因为一开始感觉有变化,我都有点听不出和忘记这把琴以前的声音了。后来听着听着,我又可以听到它以前的音色了,那种清亮、均衡又带一些甜美高贵的声音。但因为音质的变化,感觉这种音色是“藏”或“裹”在里面的,就是它是透过那种毛绒绒的质感而从内里散发出来的,它的内在依旧是以前的那份清亮,只是现在裹了一层微妙复杂的质地。就好像是一个乐观清高(高贵的高,而非自傲)的人,依然禀赋着那样的内在特质,但又多了一层微妙的涵养。
喜好是一件很难说的事情。我只知道,以前确实觉得它太直接简单不变了,所以有时候少了一份探索的需要,因为它不需要反复琢磨,就已经清晰地呈现、定型,所以有时候宁可多花时间去品一品其他琴的性格味道。虽然不知道这样的变化是否被定义为专业的“好”,但我想,现在它似乎确实变得更值得玩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