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都市里散步才是正经事
查看话题 >帝都胡同遛弯 03 | 从北池子到沙滩,雪后的革命之路
这个夏天,我离开了北京。听闻最近炙热的空气正灼烧着这座城市,而飘飞的思绪又将我拉回年初的冰雪之中。上一回在南方的冬天里回忆北京的秋天,这回就在南方的夏天里回忆北京的冬天罢!
承接去年初秋的南池子闲逛,这次我叫了好几个朋友一起,准备沿着北池子大街一路向北,然后在景山东边的沙滩一带转一转。在筹划过程中,我发现这片区域有很多最近开放的文保单位都列入了「北大红楼与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的清单中,开设了不少党史展览,于是这次胡同遛弯也成了一次神奇的红色之旅(胸前的红领巾仿佛更鲜艳了~)。这个时节的胡同分外静谧,正好前日刚下过一场雪,胡同里的积雪配上屋檐下的冰棱,冬日北平的氛围就出来了。
我从刚刚投入运营的金鱼胡同地铁站下车,站内墙壁上漂亮的马赛克金鱼引人注目,一群小朋友正兴奋地和游弋在墙上的金鱼合影。

出站后向东华门方向进发,路过翠明庄。这是当年日本人占领北平后修建的高级招待所,接待过许多日本高级将领和官员,不少侵华战略也在这里制定。抗日战争胜利后,在美国的斡旋下,国共两党进行停战谈判,当时中共代表团的驻地就在此处。国共双方曾在这里进行过一年左右的谍战,当年的气氛可谓相当紧张。如今的翠明庄依旧是一座宾馆,经历了大修和扩建,临街主体仍保留了原来的样式,可见其中西合璧的特点。



沿东华门大街走一段后拐入智德巷胡同群,钻入视野的大屋顶是北京市第二十七中学的大楼,颇为气派。这座中学的前身是蔡元培于 1917 年创立的私立孔德学校,时间再往回倒则是清代光禄寺所在的位置。小巷子安静狭长,只有偶尔路过的垃圾车时不时搅动一下清冷的空气。


从北池子头条拐进骑河楼南巷,再钻入箭杆胡同,便来到我们遛弯的第一站:陈独秀旧居。蛮子门开在宅子的东北角,整修后焕然一新,而门口青石门墩上的石狮子仍保留着岁月的痕迹,进门过道的尽头,立着《新青年》的经典封面。1917 年,陈独秀就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新青年》编辑部随之从上海搬到他在这里的新居。一直到 1920 年 2 月陈独秀离开北京为止,这里都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宅子只有一进院落,南北房各三间,东厢房两间,面积不大,但在一百年前却迸发出无穷的思想力量,震撼着这座城市,乃至整个国家。陈独秀旧居开放后设有展览:《历史上的<新青年>》与《陈独秀在北京》。





回到北池子大街后,我们来到凝和庙的门口。和绝大部分故宫外八庙一样,这座庙同样大门紧闭,无法入内,如今是灯市口小学北池子校区(以前的北池子小学)的地盘。凝和庙修建于雍正八年(1730 年),用于祭祀四神之一的云神。庙内建筑保存较为完好,形制仿照不远处的宣仁庙,由南向北依次为庙门、献殿、享殿、寝殿。而最南端东西两侧的牌楼与中间的影壁则已不存,今日朝向大街的西门为后来改建。

往北走一小段就来到宣仁庙门口。这座街门同样为后来改建,比凝和庙显得更气派一点。宣仁庙建于雍正六年(1728 年),用于祭祀四神之一的风神,当然照例无法入内。我们跑到马路对面,隔着墙可以看到高耸的鼓楼和几座大殿的黄琉璃瓦绿剪边屋顶。


走到这里,北池子大街之旅也就来到了尾声,这一段两侧没什么店铺,在冬日的阴天里,道旁的灰墙更显冷峻。而我们几人的衣服和这天气、街景倒挺搭,当小伙伴们在街对面拍宣仁庙的时候,我顺势捕捉到了这清冷的一瞬(下图)。

在两座庙的东边,我们也随机游走了一波。这一片胡同里,出现频率最高的名字是「骑河楼」,串联起了骑河楼南巷、骑河楼大街与骑河楼北巷。在《日下旧闻考》中有关于骑河楼的记载:
东安桥北又有桥,桥上遗石础二,相传有楼骑河,今桥西街尚名骑河楼,则《芜史》所云「有亭居桥上,曰涵碧」者也。
也就是说在皇城东墙内的御河上,曾有过一座桥,桥上建有亭廊,所以叫骑河楼。而到了乾隆时期,这座桥还在,但桥上的亭廊已拆除。《乾隆京城全图》上画了这座桥,桥西边的街道就是骑河楼街,和今天的街道位置一样。只是如今御河早已成为地下暗河,上面的桥也不复存在。



钻出胡同,就来到了开阔的故宫东北角,筒子河白茫茫一片,向远方延伸,角楼于一片虚空中分外引人注目。而同样吸引众人目光的还有趁着雪景前来拍婚纱照的新人,也许这就是爱情的冻人之处罢。


上午的遛弯结束,我们照例到沙滩后街找吃的。然而周末成都驻京办餐厅已人满为患,有小伙伴便提议去吃附近的铁锅焖面,小店人不多,着实是性价比之选。就在为午饭而奔波的路上,我们还偶遇了一处正在拆迁的房子,细细一看,竟是角楼国际青年旅舍。同行的一个小伙伴突然想起多年前还在这家青旅住过,往事涌上心头,不由得感慨岁月沧桑,遂与「故居」废墟之上的挖掘机合影一张。



故宫东北角的街巷名称中多有「沙滩」二字,这一带俗称「沙滩儿」,据说也和御河有关。御河(玉河)乃元代所开凿通惠河的一段,南北河沿大街名字里的「河」就是指的御河,只不过现在的这段河都在地下。上午我们路过了银闸胡同,据记载,胡同名中的这座「银闸」就是御河上一座由白银铸成的水闸。而水闸上游的御河流速缓慢,容易淤积沙土,沙滩之名很可能就来源于此。
这一片最有名的遗迹自然是京师大学堂了。京师大学堂创办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 年),是戊戌变法的产物,也是中国第一所官办的现代大学。当时的校舍用的是乾隆帝的四女儿和硕和嘉公主的府邸。民国时期京师大学堂改为北京大学后,在东边的汉花园兴建了著名的北大红楼,红楼所在校区成为北大的核心校区,俗称「北大一院」,而最早的公主府校区则成了「北大二院」。如今公主府的中路建筑只剩下一座五开间的正殿,曾用作大讲堂,是当时学堂内最大的教室。蔡元培、李大钊、胡适、鲁迅、梁漱溟等人都曾在这里演讲、上课。



京师大学堂东路则改建为西式教学楼。其中保有完整旧貌的是当时的公共教学楼,建于 1904、1905 年间,为平面方形的两层砖木结构,四周环绕一圈外廊,上有简化的罗马券柱式与许多精致的砖雕。京师大学堂时期这座楼被称作大洋楼,民国初年为老北大的理科大楼,后来又成了数学系教学楼。如今在它的一层设有展览:《伟大开篇——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组织专题展》。



京师大学堂西路的建筑则隐匿于大杂院中,主要为校长办公室、总务、教务等部门所在地。陈独秀当年任北大文科学长时就在这里办公。最西边有十五排平房,建于 1904 年,是京师大学堂的学生宿舍楼,被称为西斋宿舍。宿舍为中式硬山顶,同时又有着西式半圆券拱形的窗户,也体现了中西合璧的风格。1920 年,在李大钊的支持下,邓中夏等 19 名学生在北大成立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这是中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研究团体。蔡元培拨出了西斋宿舍的两间房作为研究会的活动场所,其中的图书室取名为「亢慕义斋」,「亢慕义」即英文 Communism 或德文 Kommunismus 的音译,而「亢」的盈、高、穷、极之义又可以表达理想的最高境界。



逛完北大二院,我们继续向东前往一院,也就是红楼所在地。这里曾经是清廷内务府的一处库房,后改名「汉花园」,被拨给京师大学堂后,先是作为运动场使用,后于 1916 年开始修建新大楼,1918 年建成后成为北大校部、文科和图书馆所在地。因为大楼二层以上外墙皆用红砖砌成,屋顶也是红瓦,故被称为「红楼」。红楼为砖木结构,地上四层,地下一层,东西面宽百米,体量庞大,形制为简化的西洋古典风格,时至今日,仍然是五四大街上的地标建筑。红楼也是新文化运动的心脏,胡适、陈独秀、李大钊、鲁迅、钱玄同、刘半农等人都曾活跃在此,毛泽东当图书管理员的时候也在这工作。在五四运动中,学生们正是从红楼后的操场集结后走上街头。红楼在这次修缮重新开放后设有展览:《光辉伟业 红色序章——北大红楼与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主题展》。





红楼附近的中法大学旧址也刚刚开放,虽然已在皇城之外,我们也前去溜达了一番。中法大学成立于 1920 年,前身是蔡元培等人创办的法文预备学校,当时校址在西山碧云寺,1925 年,文科迁至今天所在的位置,后来校部也迁到这里。
校园坐东朝西,北边部分曾经是清廷的理藩院,大门、配殿、主殿等建筑都保留了下来。其中作为核心建筑的礼堂(图书馆)为硬山顶的两层楼房,由清水砖砌成。南边部分则是教学主楼,和红楼类似,它的体量也非常大,采用了整体西式、细部中式的近代折衷风格,可见中式影壁墙、盝顶小披檐。南北两个小侧门则用了卷棚抱厦式的设计,颇为别致。走进主楼的走廊,一扇扇绿漆木门一字排开,非常漂亮。礼堂改建和主楼的兴建都在 1930 年代初,主要设计者为时任中法大学的法文系主任汪申伯。这里也是我党早期活动场所之一,因此开设了两个展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专题展》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光辉历程专题展》。




逛到中法大学关门之时,天色渐暗,简单在智珠寺转了一圈后(智珠寺的故事回头单独再写),我们来到了最后一站。仍然是一座老北大的建筑,今天看起来只是平平无奇的居民楼,而在当时则是让人耳目一新的设计。这就是当年的北大女生宿舍楼,建于 1935 年,是梁思成与林徽因设计的为数不多的现代主义建筑之一。宿舍楼平面为 U 形的三合院,东面敞开,南临北大当时的广场、操场,与红楼相望。大楼的立面设计非常简洁,以落水管与窗户上下的线脚增添一点图案效果,与隔壁的北大地质馆同为北京建成最早的现代主义建筑。宿舍南翼的主入口为券洞,上方可以看到固定旗杆的装置。








老北大的地质馆同样为梁思成与林徽因所设计,建于 1934 年,与女生宿舍的形式很相似。相较之下,地质馆的空间设计层次更强,体块的错动与窗户的排布都可见其匠心。如今这里是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所办公楼,表面的构造基本保留了原貌,十分难得。只是由于时间太晚,我们只在门口简单瞄了一眼,没有进去细看了。
这附近还有一处老北大的遗存:孑民堂,乃 1947 年为纪念蔡元培而建,如今是国家文物局的地盘,无法入内。这地方以前是乾隆年间大学士傅恒的宅邸,曾经的规模很庞大,如今只剩下孑民堂这小小的两进院落。而老北大地质馆则是以前傅恒家庙的所在地,在旧照中可以看到地质馆前立有一块相当高的碑,这就是如今已移到五塔寺的傅恒宗祠碑。




天黑之后,我们又回到沙滩后街,沉浸在 SUSU 的越南粉与开心的聊天中。和小伙伴们一起又红又专的一天就这样愉快地结束了。

本次所逛胡同:智德巷、北池子头条 / 二条、文书馆巷、箭杆胡同、骑河楼南巷、骑河楼街、骑河楼北巷、银闸胡同、沙滩后街、西老胡同、中老胡同、沙滩北街、嵩祝院北巷、嵩祝院西巷。所访古迹位置如下:


帝都胡同遛弯系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