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实践】办公楼导视系统设计的总结
最近在整理作品集,也想把自己工作这几年的一些心得做个整理和分享。这是第一篇。因为是工作项目,所以有时候并不是能保留到一些展示性的图片。之后还会对本篇补充一些图片。
项目信息Project Info
这是我工作早期负责的大型设计项目之一。工期很长。从2017年春天接brief那天到2018年夏天杂七杂八的各种标识落地结束,有将近一年半之久。之后这个项目在2019年和2021年还做过更新。
彼时,总部大楼只有会议室和部分房间有门牌。导视设计稿里里面包含了门牌的设计、楼层指示的设计。但不知为何最终没有全部落地。这回行政部期望能做完一整套大楼的导视系统,同时还提出了许多额外的要求,或者说痛点。
设计方向上,大家也比较快地达成了一致:
- 风格与大楼装修风格、品牌调性相协调
- 清晰易懂
- 后续维护上,易替换、成本不要太高
设计过程 Design Process
此前我并没有做过导视系统的设计。 所以在准备工作上,做了两件事:一是找书找参考,对导视设计进行系统的学习,看看好的导视系统设计是什么样子;二是现场勘察,拿着每个楼层的工程平面图走熟每个拐角和通道,搞明白这幢大楼的结构、所需指示地点在大楼的分布以及使用者的动线。

第一阶段 Phase I
需求方并没有提供现成的逃生路线图,只提供了楼层的施工平面图。所以,首先需要搞清楚各楼层正确的逃生路线,同时也勘察清楚逃生路线上的指示是否能够正确指引人员离开大楼。好在是,逃生指示灯是已经安装好的,所以根据指示灯大致走一遍,就可以把路线画出来了。中间也发现了几处缺失或者位置不对的情况,一并记录下来方便后续跟进。

逃生井的楼层指示,也是逃生路线途中指示的一部分,在实际逃生中还是相当实用的。如果没有楼层指示,从顶楼快速下楼很容易不知道自己到几楼了。而且,根据预先安装的逃生指示灯来看,在地下停车场的人员应该快速撤离至地面,要做的而是上楼。
逃生图路线明确好并设计好之后,还有一个要解决的问题便是安装位置。逃生图要确保大楼里每个人都可以看得到,需要安放在所有人会经过地方。最后,考虑到大楼中人员的实际动线,我们把逃生图的位置设定在每层楼的电梯间玻璃移门的开关处。因为作为出入的必经之处,目光一定会在此停留。
设计提案做出来之后,我们找供应商做了不同方案的打样,并实地比照了一下安装效果。最后一起确认了要做的方向。

实际安装的时候,也遇到了一些问题。毕竟指示牌的安装还是涉及到墙体破坏,而且安装位置与开关位置靠得过近,一度担心会造成线路破坏。后来还是请工程部的同事做了评估。
第二阶段 Phase II
第二阶段的工作实际上比第一阶段还要庞大很多。除去楼层内容指示之外,还包括楼层内的方向指示、房间门牌、员工的工位铭牌、以及一些公共设施——比如厕所、茶水间——的方向与位置指示。
整体的方案实际上做了多方面的考量与平衡。
首先,是根据使用者的需求和需求方的一些特殊要求,理顺导视系统的使用流程。
这是办公楼的导视系统,并非是一般可以随意进出的公共场所,使用者的诉求其实相对单一:A. 找到某一部门的某某;或者是B. 找到某某功能区。这两个主要需求可以分别具化这样的流程:
A: 我要找的部门在办公楼的A楼还是B楼 → 它在第几层楼 → 它在这层楼的哪里,我要往哪个方向走 → 这个部门的某某坐在哪里。
B:需要时,我可以方便地根据指示系统找到离自己最近的厕所/茶水间/餐厅等等。
其次,则是根据楼层分布,以及大楼内部的动线设计来具体决定导视标志应该在大楼的哪个地方需要以什么样的形式出现,才能让人在使用过程中始终都知道自己在哪儿,自己接下来该往哪儿走。
此外,还应平衡需求方的一些特殊需求,例如一些办公室,出于保密,甚至需要专门删掉。
考虑到以上种种,我们最终舍弃了图案,采取了纯文字的导视系统设计。

当然,在最终的视觉呈现上,我们还要去考虑落地风格与现有室内装修以及品牌协调,不能太过突兀。例如,各个楼层信息指示的安装,就有三种材质:瓷板、大理石、木板。我们希望最终的这套指示系统在这些墙面,在视觉上,都能做到协调。

最后,还需要考虑到安装的便利性与后续存在『拆除与重装』的更新维护问题。行政部门希望指示系统的安装可以尽可能地少对墙面造成不可逆的损害。而指示系统的物料数量又比较少,要能够同时满足更新便利、制作成本低,工艺上可选范围就比较有限。比如插电背光之类的方式,基本上可以排除掉。
房间门牌之前的设计是固定长宽的白色矩形内做镂空的形式,空间有限的情况下,遇到长文本则不得不缩减文字大小和字间距,视觉上有些别扭。所以最后,在测试了多种方案后,我们选择了无边框的方案。在材质上,考虑到绝大部分房间门都是玻璃,所以在材质上的选择延续了之前的即时贴方案。颜色的选择上,我们在玻璃门上实际测试了黑色的方案,最后大家还是觉得白色比较好看。另外也问供应商要了即时贴的色卡,根据品牌的风格,选择了偏暖的米白色,舍弃了之前用的供应商常备的冷调白色。做门牌设计的时候,真正困难的并非是设计和打样这些,而是命名问题:比如不要用软件名称做房间名,比如翻译的问题,比如缩写的问题,还有格式统一。这个过程因为牵扯部门过多,解决的过程非常曲折。实际上后续的更新一般也是卡在这一环节。

工位铭牌的设计倒没有太大障碍。比较出乎意料的是有一些特殊工位,构造和普通工位略有不同,因而安装结构上要另外设计。最麻烦的实际上是落地时,良品率过低,导致供应商有些头疼,好在也顺利解决了。

第三阶段 Phase III
第三阶段的各种警示性、提示性标识,需求部门已事先将所需内容、数量、张贴位置做了详细统计。得益于她们的前期准备工作,设计和落地工作的展开也比较顺利。先和经理确认设计,再是和供应商讨论了材质选择,再打样,最后落地。
设计总结 Summarization
对现场空间有充分的理解,建立从纸面到现实空间的对应关系是导视设计成功的基础。
所谓的充分理解,是从这些方面去理解:
一、人们是如何使用这个空间的,其功能为何,使用者与空间是如何互动的。
二、为了满足使用者与场地所有者的诉求,指示系统需要提供什么样的信息,以何种方式提供。
三、空间对于导视系统的安装限制有哪些。
除此之外,还要做好两件重要的沟通工作:
一是和需求方充分沟通,理解对方的诉求,同时,也能够站在实际使用者的角度去思考,从设计专业的角度去平衡不同群体的诉求。
二是充分和供应商沟通,解释自己的设计理念,理解落地工艺的各种特点以及技术限制。
至于设计本身,除去基础的文字排版设计能力,更重要的,是还需要能根据实际使用场景来决定导视设计中最基本的文字、图标大小以及比例关系。实地勘察和打样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在实际勘察中,测量基本的空间数据,拍摄合适的照片,以制作出准确的『效果图』成功的效果图。导视设计的效果图,不能停留在『视觉上看上去过得去』,而要能反应实际比例关系,否则在制作和安装一定会出问题,需要返工。比例准确的效果图不仅可以尽量缩小设计效果与最终使用效果的差距,也能帮助决策者做出更加符合实际的判断,降低整体的制作成本。
而打样,则是帮助设计师判断实际设计效果的重要依据。通过打样可以检验自己的设想、查漏补缺,提前发现后期制作落地可能存在的一些隐患。
在这个项目中,我作为设计师,参与了全程。工作包括前期与需求方的沟通,做设计调研、现场勘察测量、提出设计方案、制作设计稿、与供应商对接打样、协助需求方决策、跟进供应商的安装落地工作。其中设计经理与艺术总监对设计方案以及打样提供了有益的反馈、指导和支持;客户执行协助了报价与部分沟通工作;需求方非常负责,做了非常多的统计整理工作,中期做了很多沟通上的协助,在后期的安装落地环节也提供了很多支持。
谢谢阅读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