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能让孩子从沮丧中重生
许多人在育儿方面会遇到不同的问题,这些问题也许让你感到头疼、焦虑,比如:孩子早恋、叛逆、厌学、沉迷游戏、考前焦虑等等。清心渡金牌心理咨询导师张老师,每天带你了解一点育儿小知识。
如果家长总是对孩子提出过高要求,孩子又因为本身的原因不能达到的话,那么家长就可能会说出一些严厉的话来教育孩子,比如“你怎么这么笨,连这个都做不好”“你看看隔壁家的孩子,他比你好多了”“这题这么简单”等。孩子的心灵本就是脆弱的,他们也希望能做好一件事,但是一旦某件事情没能做好,没有达到家长的标准,被家长苛责,这就无异于往他们脆弱的心灵伤口上撒盐,会令他们对自己产生怀疑,变得沮丧不得志。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一个人长期处于挫折和失败所带来的不良情绪时,会产生绝望的感受从而对人生失去信心。

著名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和梅尔针对以上现象做过一个实验,他们将一条狗放进笼子里,笼子里放一块儿隔板,这个笼子的一端由金属制作,所以通电后就会引起电击反应。但是只要狗越过隔板就能避开。
他们把这条狗安置在金属的一边,只要一通电,狗就跳过隔板跑到不是金属的一端,开始几次如此反复。又一次通电时,他们把狗约束住不让它跳过,有几次狗挣脱不了只好在原地痛苦呻吟。后来,心理学家把约束解除不再限制狗的行为,可这时的狗已不像先前那样会跳过隔板,而是还停留在原地痛苦不堪直到电击解除。
狗在多次电击无法逃脱之后产生消极反应,进而感到绝望,对可以生存的机会毫无反应,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就被称为“习得性无助”。这个实验推及于人,也得到了类似的效果:当一个人对某个事件多次努力但是都失败后,那么他就会停止尝试。如果这种情形出现得太过频繁,那么就会产生对凡事都无能为力的消极心理。

孩子也会如此。如果经常要对他进行一次又一次的否定,那么他很容易会产生自责、自卑、无助和退缩心理,最终导致他对失败的经验产生习得,无法走出失败的圈子。当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只能得到习得性无助,那么这些对于教导孩子成长的意义又何在?
王兰如愿以偿地进入了一所重点初中,这让她很高兴,学习也很刻苦。但是慢慢地,她发现比她刻苦的同学不少,成绩比她优秀的更是很多,这让以前一直是班上顶尖学生的王兰压力很大。在一次考试中,王兰只在班上排到了中等名次,还有她最得意的数学也只得了个刚刚及格的分数。这让王兰非常沮丧。
她没有放弃,继续努力。可是又一次摸底考试分数下来时。她的名次竟然又下滑了10名,这让王兰的自信心很受打击。班主任把她叫到了办公室,严厉地批评了她,她觉侍自己很委屈,即使努力了也不能成功,未来变得十分渺茫。自那以后,尽管王兰还是在努力,但是成绩依然在下降。以前的辉煌已经成了遥远的过去式。
后来每次班主任找她谈话,她都只回答“我不行”,渐渐地,这三个字成为王兰的口头禅,作业也经常不做,上课不专心听课,放学也不再复习当天所学的科目。
缺少表扬的孩子会对自己缺乏信心,从而对自己能做到的事产生畏惧心理,然后退缩,变得不再主动地做一件事,长此以往甚至会产生一种对一切都漠不关心的态度,对自己失去信心,对生活失去斗志。

漠视和责备可以让孩子在沮丧中沉沦,而爱则能让孩子从沮丧中重生。因此,要避免孩子产生习得性无助,最好的方法就是家人多给予理解和关心。当孩子遭遇失败或挫折时,父母无论如何都不应去指责孩子,而是应当给予爱和鼓励,肯定孩子做得对的地方,给予他积极的评价。
妈妈要给予孩子积极的评价,这不单是关于孩子的学习,还要在孩子的各个方面。比如,孩子今天体育课跳高跳出了一个新高度,这在以前是孩子做不到的,就要及时告诉他这非常棒,让孩子感受到妈妈的爱。并且让父母的爱围绕在他身边,给孩子营造一个充满安慰,适宜鼓励的环境,让孩子觉得不孤单。

俯身看看孩子的眼睛吧!让孩子无须再用仰望的目光看你,“加油,你可以的”“做得很好”这些亲切的语言则能让孩子备受鼓励,让孩子相信自己是可以做到的。创立一个轻松自在的环境,善于发现 孩子的闪光点,对孩子进行积极的评价,让孩子在充满爱的环境中自如发展,这是每个称职的父母都应该做到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