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死刑犯、疑似同性恋者以及他的乌托邦
《Utopia/乌托邦》读书笔记
一、作者简介
1、托马斯•莫尔Thomas More(1478-1535)

作为基督教圣人,More的生平经历已有数人研究,这里不做赘述,只简要介绍他进入权力中心后的政治经历。
莫尔在1518年“fatal year”被亨利八世任命为最高顾问,1525年被亨八任命为国会议长(Parliament Speaker),后来接替托马斯·沃尔西被任命为大法官(Lord Chancellor)。
莫尔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个“律师大法官”,而非之前的历任“教士大法官”。虽然莫尔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但是他没有担任教会神职,而只是基督教人文主义者,因为他“宁肯做一个纯洁的丈夫,不愿做一个不纯洁的神父”。
在那场著名的离婚案中,亨八与罗马教廷已经为离婚之事多次商议拉扯,但始终不能如愿,于是新教风潮下亨八借此事来摆脱罗马教廷的控制与阿拉贡的凯瑟琳离婚,同时创办英国国教。离婚案的整个过程More都见证过,由于More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始终不赞成亨八与凯瑟琳离婚,且拒绝对1534年亨八颁布《至尊法案》宣誓,拒绝加入英国国教,导致他触怒亨利八世,于1534年被捕关进伦敦塔(London Tower)。由于亨利八世的大发慈悲,于是他免于刑罚残酷的“horrible death”,而是幸运地被处以绞刑。
2、与伊拉斯谟的友谊
1515年More因公务被派遣至低地国弗兰德斯,经人介绍认识伊拉斯谟(1466-1536),成为挚交。两人都有着虔诚的信仰,抨击罗马教廷的腐败。作为人文主义思想家和神学家的伊拉斯谟常于莫尔家中小住,其著作《愚人颂》就是他在莫尔家中居住期间所作,一周之内匆匆写就,献给好友莫尔作为礼物。《愚人颂》对天主教的幽默讽刺体现了伊拉斯谟在天主教与路德新教之间的中立,有学者这样形容伊拉斯谟:“希望在绝圣弃智和泥古不化之间保持平衡”。伊拉斯谟的这种态度和手法被后世的文学家们称为“paradoxical encomium自相矛盾的推崇”——意为盛赞不该夸赞的人物以达到讽刺的效果,比如说“风流倜傥的乞丐”、“像阳光下的钻石一样耀眼的狗尾巴草”。
正因为伊拉斯谟的这种态度,伊拉斯谟与托马斯·莫尔在在教会史上的地位是分裂的。这对挚友被划分入两个对立阵营:伊拉斯谟的思想与马丁路德的新教思想过于密切,且他不愿意与马丁路德彻底划清界限,因此他的作品被教会查禁,罗马教廷将其定性为“异端”;但More因恪守基督教义、反对亨八离婚被教会称为“卫教者”,被处死四百年后被教会封为“St. Thomas More”,成为圣人。

正如许多读书人那样,本人也热衷于发掘历史人物的八卦。事实上,托马斯•莫尔和伊拉斯谟常被研究者认为是同性恋。一些学者在对 Pierre Artsen 的经典画作《Butcher's stall》进行宗教倾向考证时,发现16世纪人们就怀疑伊拉斯谟有同性恋倾向(腐女/男磕cp的历史传统还真是悠久( ̀⌄ ́))。再看《莫尔传》里莫尔和廷代尔争论圣经词汇翻译时一口一个“derlying”(亲爱的)来称呼伊拉斯谟,再加上伊拉斯谟老是从佛兰德斯跋山涉水跑来和莫尔同居,确实让同时代的人们都怀疑他俩是不是有点啥……

二、《Utopia》内容概要
《Utopia》完成于1516年,全文用拉丁语写作,但用希腊文在书中布置了大量隐喻,这也体现了莫尔“基督教人文主义学者”的身份。莫尔借口说是将主人公Raphael Hythloday讲述的内容记录成稿,送给感兴趣的Peter Giles(1486—1533,生于安特卫普的弗兰德斯人文主义学者)。书本第一卷谈主人公Raphael周游列国所见,由此而导入对英国当时情况的观察与批判;第二卷是对以“乌托邦”命名的一个想象的国家的描述。
1、文中的希腊语隐喻:
Utopia:希腊语topia意为“地方”;u为否定前缀,意为“不是”。因此utopia意为“不是地方的地方/无何有之乡”。
Ademus:书中大官员的名字。希腊语中demu 作为词根指“人”,当今英语的词根demo正来源于此(democracy民主、demographer人口学家);a为希腊语的否定前缀,表示“不是,没有”。因此Ademus意为“不是人/非人”。
Anyder:书中河流名。同理a是否定前缀,意为“不是河流”。
Raphael Hythloday:书中主人公亦即故事讲述者的名字。
Hythloday:希腊语,意为“散布nonsense的人,空谈的见闻家”。
Raphael:欧洲常见名,更是《圣经》里大天使之一。Raphael在《圣经·托比亚斯书》中带领虔信的盲眼教徒Tobias开启一段旅程,旅程结束时盲眼教徒眼睛复明,此即“天使让盲目者得见”的典故。在这个典故中,首先满街的基督徒都以为自己已正确认识天国;其次信徒自身经过逆向的(也就是愚人的)旅途,祛除教会解释的《圣经》观点,直面了最真实的世界;最后经历如此旅程后人才能看到真相,认识天国、上帝、宗教的真理。
莫尔在此处用拉斐尔作为故事讲述者的名字其实是使用了拉斐尔的隐喻(metaphorical meaning),即“世人皆是盲人而不自知”的寓意:获得信仰首先需要认识到自己是思想上的瞎子,信仰与祈祷之旅需要一个Raphael这样的引导者,人们在引导下走完这段信仰之旅才能祛除蒙昧,看到上帝与真理。《Utopia》让我们在听完大天使Raphael的“nonsense”之后获得真理,此书与伊拉斯谟的《愚人颂》相比看似内容结构都不同,但其实殊途同归,且让你我聆听拉斐尔的无稽之谈和愚人的捧腹笑语吧!
ps:文艺复兴时期曾兴起对《圣经》的考据热潮。伊拉斯谟用严谨的态度考证《圣经》,做出巨大贡献,如:1)《新约圣经》中“三位一体”概念是后来篡入的;2)考证认为《启示录》篇是伪书,因此伊拉斯谟翻译的拉丁语版《圣经》是不包含《启示录》篇的。此观点曾一度被罗马教廷认同,但由于Erasmus死后被审判为异端,他考证的观点被教廷推翻,因此当今我们看到的教会钦定本《新约圣经》是包含《启示录》的。
2、反读之书/无处不在的Paradox
众所周知,文学经典的魅力正在于一千个读者心中的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在中国,《Utopia》这本描绘乌托邦的小说往往被作为批判英国当时天主教会统治、圈地运动的批判。普通读者往往选择此角度正读,这恐怕是受了书腰上的宣传语们的影响。实际上很有趣的是,《Utopia》可以从正反两个角度来读,乌托邦所谓的“完美的社会蓝图”实际上与作者莫尔的思想有所违背,我们可以解析出作者对乌托邦式生活方式完全相反的两种态度:赞同,或是反对;将乌托邦作为值得效仿的榜样来批判都铎王朝的泥古不化,或是将乌托邦作为英国的兄弟来批判当时新教徒的世风日下。作者莫尔utopia这个“无何有之乡”究竟是褒是贬,也许每个读者都有自己的看法。
以下是《Utopia》几个引人争议之处:
1)安乐死:乌托邦人认为人有权力结束自己的生命、选择自杀。显然这是违背基督教教义的。
2)优生学:认为教士可以、也应该结婚。因为教士是当时社会最优质、最有智慧的一群人,因此根据优生学的原则教士最应该生育后代传播优质基因。但是这一点也违背教士不婚的教会规定。Btw 莫尔年轻时候也在卡尔特修道院静修四年打算剃度,但他意识到教士一辈子不能结婚生育于是留下一句“宁肯做一个纯洁的丈夫,不愿做一个不纯洁的神父”毅然回到尘世。说起来这点在某种程度上反驳了人们认为莫尔和伊拉斯谟是一对同性恋情侣的观点(bushi)
3)离婚:乌托邦认为人有离婚的自由,但从莫尔对亨八离婚案的态度来看,许多学者倾向于莫尔对utopia持反对态度。
这三点矛盾不禁让正读的读者们疑惑不已:
1)自杀自由、离婚自由和教士的婚姻自由都违背罗马教廷的教义,可是为何莫尔自认为是罗马教会的虔诚信徒,以至于衷心维护教廷并为之丧命?
2)如果莫尔真的认为utopia是理想社会,那为什么后期极力反对亨利八世与阿拉贡的凯瑟琳离婚?
《Utopia》部分内容与柏拉图《理想国》内容相似,仿佛与其思想雷同、一脉相承。但正是这种“过于顺畅的理所当然”提醒我们,作者的用意未必如此简单。16世纪的部分学者根据上述的矛盾推论“utopia”其实并不是莫尔所认同的完美社会,而是一个消极意义的未来设想,是一种针对现实的带有嘲讽意味的警告——如若随意自杀离婚、教士破戒的风潮继续蔓延、传承,则世界终会堕落到乌托邦这种不像样的程度。因而,莫尔想表达的恰恰是“反乌托邦”,是一种警告。
3、知人论世
究竟正读还是反读,我们先别急着站队,还得看看莫尔的境遇。
每一位作者著书,必定都存在让读者“有所惑/有所感”的动机,因此文本可以看做作者对心底问题给出的答案。触摸文本,作为读者的你所能见的只是这本答案,而问题却被作者隐匿(be like 六级听力题......)然而正如我们可以从六级听力答案选项大致推断出问题内容,读者也可以从文本里的“内在证据”寻找到作者的真正动机。
那么第一个问题来了:为何More要迂回地在书中虚构一个主人公Raphael并借他之口讲述故事?
原因有二:第一是为明哲保身。莫尔是政府高级官员,怕被人向亨八告密诬陷,因此在书本开头强调他只是记录者而非亲身前往过乌托邦。显然,莫尔此书于16世纪初的英国而言有极强的现实性,大航海时代的莫尔也尽其所能将乌托邦描绘得仿佛真实存在,甚至书里的部分人物都是当时真实存在的。莫尔担心自己会因此书对现实世界的批判招来杀身之祸,因此在这部看似纪实的虚构文学中强调自己只是记录人,借主人公之口讲述。第二是莫尔作为人文主义者的修辞学素养。古典时代修辞学家认为“直白的讲述不会是对的策略”,需要用迂回的、吸引人的修辞来将自己观点植入对方头脑,这是雄辩术的关键之一,莫尔作为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自然对此不陌生。
【两封信】
《Utopia》分为上下两部,第一部莫尔写了两封信,值得注意的是,做为虚构文学的小说中,写信者、收信者三人都是真实存在的,这证明莫尔企图以假乱真。
1⃣️第一封是莫尔写给Peter Giles(下称PG)的信:在低地国佛兰德斯的安特惠普莫尔经PG介绍认识了Raphael,两人在午饭前和午饭后与Raphael分别进行了两场谈话,于是PG劝文笔好的莫尔记录下Raphael的叙述内容。现在莫尔已完成书稿于是寄给PG,用意有三:1)请PG审核《Utopia》记录内容与当时二人所听是否有出入。2)表明自己忘记了utopia到底在新世界的哪个具体方位,请问PG,并希望让PG把书稿带给拉斐尔看。3)信起到序言作用,隐晦批判那个时代吹毛求疵、不知感恩的读者。(看来我就是被莫尔骂的那种读者:p)
2⃣️第二封是PG写给布斯莱登的信:1)借PG向布斯莱登夸赞莫尔的文学作品;2)表明PG找不到拉斐尔,有人说Raphael去世了,也有人说Raphael回到了故国,还有人说Raphael回到乌托邦,总之无处可寻,表明utopi这个桃花源是找不到了。
于是我们遇到了第二个问题:《Utopia》全文并不长,第一部分主要就写了两封信,那为什么还要分成两部来写?
原因是这样的:第一部写实,刻画的是当时英国的境况,是从英国当下情况放大、延伸的现实问题;第二部则是主要讲述乌托邦的情况。
用后现代主义哲学家拉康的他者理论去理解,莫尔将《Utopia》分成两部分来写是因为他想在第二部通过描绘Utopia这个“他者”形象来构建一个借镜,以便让盲目的英国人能清晰地看见真理与现实)——即第一部中的现实中的英国已经问题重重、本末倒置。16世纪的英国圈地运动已然开始,律师出身、具有传统基督信仰的莫尔清晰地看见资本家们“率禽兽以食人”。为何人们看重优质毛线胜过看重赖以生存的粮田呢?莫尔在书中发问。而这个发问,也就是前文所谓的“文本的内在的证据”。
三、utopia人的价值观
1、黄金与铁
赫西俄德的著名长诗《田工农时》将人类历史划分为五个时代: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英雄时代和黑铁时代;由黄金时代到黑铁时代的变化实际上象征着历史的倒退。
1.)黄金种族无需劳作,没有忧伤,没有劳累和忧愁。大地自然产出他们所需要的生活必需品。死后还成为大地上的神灵。他们是赫西阿德观念中最高等的种族。
2.)比黄金种族次一等的是白银种族。他们幼年时期依靠他们的母亲过活,长大成人后,喜歡彼此伤害,不敬畏神灵,最终宙斯愤怒地抛弃了他们。但是他们仍能因其显贵身份受人尊敬。
3.)青铜种族喜好战争,最终自我毁灭,去了哈德斯的冥界。他们是赫西阿德认为的“第三等级”,要劣于黄金和白银种族。
4.)第四种族是英雄种族。他们虽然前期四处征伐,但是特洛伊战争结束后,他们仍能在幸福岛上靠自己的劳动获得幸福生活,而这些英雄也能享有较高的荣誉和良好的声名。
5.)最后一种是黑铁时代,我们就发现人类的生存状况和道德品质相比以前的时代已经退步了许多。黑铁时代的人不仅承担繁重的劳动,他们所获得的财富和荣誉也远不如前四个时代的人们。
就像彼特拉克的文章隔三句话引用一次古典时期的名著一样(他给梦中情人Laura的情书除外),莫尔在书中也丝毫没有隐藏自己人文主义者的身份。他化用了「黄金」的隐喻表达自己的思想。
文中出现黄金的地方有着这几处:
1)马桶。是的你没看错就是马桶!作者在书中说“乌托邦人民用黄金打造马桶”并不是想说明乌托邦人崇拜迷恋物质和金钱,恰恰相反,他是想说乌托邦视黄金、白银、珍珠、宝石如粪土。在这里,珍珠只是幼儿的玩具,就像欧洲儿童的的洋娃娃一样。因为乌托邦人觉得铁和木头很有用,可以用来建造房屋和必需的农具,具有实用性(就如同圈地运动中本能种植粮食的土地),因此需进口的铁很珍贵,所以utopia人不用木头和铁而用无价值无用处的黄金做马桶。
2)奴隶。由于担心奴隶逃跑,别的社会用铁链来锁住奴隶;而乌托邦人则用不值钱、没啥价值的金链子来打造枷锁,因为黄金对于奴隶来说“柔软易于造型、沉重便于压制”,用来做枷锁再合适不过了。 此处的heavy ironic神似好友伊拉斯谟的《愚人颂》,讽刺的劲儿简直要溢出屏幕——英国人是黄金的奴隶。
3)外国使节团。外国使节团顺应乌托邦习俗,穿着朴素来拜访乌托邦,但是使节团并不知道乌托邦视黄金如粪土,于是地位高贵的使节便习惯性得佩戴黄金白银等珠宝。这让乌托邦人感到很奇怪,一是他们以为穿金戴银使节团是外国派来的奴隶,二是他们疑惑为何外国奴隶身上的金子这么轻薄,三是为何奴隶(他们将最富有的使节长官误认为是最低贱的奴隶)走在前面,而长官(没钱佩戴金银珠宝的末流使节)却走在最后面。于是,又一个引人发笑的ironic场景出现:乌托邦人毕恭毕敬迎接排在队末的低级使节。(好的我懂为啥圣人莫尔能和伊拉斯谟是朋友了😅)
通过上述描绘,莫尔在《Utopia》中构建了一个与英国世界观相反的国度:成年的乌托邦人的乐趣在于自然界满天繁星的璀璨,而非英国贵族们如今孜孜以求的黄金、白银、珍珠和羊毛;而英国的这种价值观正是16-17世纪英国出现种种社会问题的关键原因。
众所周知,羊绒衫的优劣是由山羊绒的含量决定的,山羊绒含量越高,则羊绒衫的质量越好,羊绒混纺产品中山羊绒的含量要≥30%才能算是真正的羊绒衫。
那么让我们来做个假设:最好的羊绒衫应该是什么样子呢?答案是山羊绒含量100%、无限接近于山羊自然个体的状态。于是irony又凌空出现——贵族们的最高追求竟然是穿得像一只山羊!人文主义的春风早已经吹到大不列颠岛上了啊喂,你们怎么反而把自己给物化成羊捏?(莫尔焦急脸.jpg)
2、依循人性选择的共产主义社会
1)六小时工作制
乌托邦人采采取充分生产与平等分配的制度——六小时工作制(社畜大学牲流泪...)详细来说,乌托邦人把一昼夜均分为二十四小时,只安排六小时劳动。午前劳动三小时,然后是进午膳;午后休息二小时,又是继以三小时工作,然后停工进晚餐。他们从正午算起是第一小时,第八小时左右就寝,睡眠时间占八小时。
此处其实是在使用夸张的修辞以起到shocking作用,以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一个问题:为何英国工人需要整日劳作而乌托邦人却只用工作6小时呢?莫尔给出的答案是因为当时16世纪初有太多的人——贵族、失地农民——不仅没有参与工作,还在消耗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导致工作被摊派到了劳动人民身上。所以莫尔认为,想要达成乌托邦的6小时工作制,一是需要所有人都参与工作,而是人们不要去追求、累积奢侈品,而这一切都是非强制的。
2)公共仓库。乌托邦有余的物资存放在公共仓库,公民、包括仓库的管理者在有需要时随时可以自由拿取仓物资。乌托邦人通过这种欲望的即时满足抑制个囤积资产的欲望——匮乏与不稳定导致囤积,而当一切都唾手可得时,囤积就丧失其必要性。(同理,上海人民从此应该都会养成囤积的习惯......)
人类的延迟性享乐往往让人即时性抑郁,当然,按照马克思•韦伯的观点,延迟享乐、囤积、节俭属于新教伦理,从这个角度上来看More至少对新教徒的部分伦理持否定态度。
3)公共食堂。乌托邦人都可在美味的公共食堂用餐。
在书中,这种公有制使得偷盗、囤积、劫掠都“自然而然”地避免了,因此乌托邦人“无战争的诉求”。显然此处是在从反面批判当时英国乃至欧洲的贵族互相征伐,为了私欲挑起战争的行为。实际上,书中也有从正面角度直接批判国王贵族肆意征伐的案例,比如Raphael在莫尔建议他去做国王顾问时否决了,他的理由是国王们贪婪地征伐别国土地且朝廷大臣趋炎附势,且泥古不化。
“几乎一切国王都乐于追求武功,我不懂武,也不愿意懂武。他们宁可不从事光荣的和平活动。他们更关心的,是想方设法夺取新的王国,而不是治理好已获得的王国。”
——《Utopia》第一部
Raphael的这段话而这也是书外的Thomas More在叙述官场沉的所见所感,所谓的空想共产主义也正于此处萌发。
3、重希腊轻拉丁
主人公在向乌托邦人介绍、传授欧洲语言和哲学时,发现乌托邦人学习希腊文进度更快,对希腊的哲学思想也更感兴趣,而对于拉丁语世界乌托邦人只对塞涅卡和西塞罗感兴趣。
此处设定并非More信口写就,而是包含了More对语言学、哲学及宗教的理解。学习拉丁语的人都会了解到,拉丁语的读音分为古典音和教会音。古典音早已断绝,我们如今学习的古典音是文艺复兴时期人们根据文献和想象复原的;而由于天主教会的延续性,教会音绵延至今从未断绝。More认为,由于教会用拉丁语传教,因此拉丁语被赋予天主教的神学意义;而宗教的意义并不是永恒的,希腊哲学的智慧才是永恒的。
通过这简单一笔,More向我们传达如下信息:
1)哲学大于宗教。2)人应当对自然哲理好奇,探究美好的自然,而非仅仅被动接受和祈祷。“科学”态度正诞生于人文主义者和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因此莫尔和伊拉斯谟等人反对修道院,因为修道院为了控制人的思想、剥夺人的自然欲望,而去塑造一种unreal的德性(悔罪运动),使“罪人”一生不断痛苦地对上帝忏悔。
4、乌托邦人的快乐
文中乌托邦人的快乐在生理和心理两方面都非常简单:
1. 生理层面:无压力,无需求。乌托邦人认为身体健康、压力减轻能带来快乐。比如吃饭能带来快乐,是因为其解决了饥饿的需求;性爱能带来快乐,是因为其解决了肉体与异性接触的缺失。
2. 精神层面:1)帮助别人解决痛苦,比如帮别人挠痒 2)丰富的人生经历和记忆 3)勿追寻虚幻的快乐 。何为虚幻的快乐,More在书中以狩猎为例子,鬣狗撕咬野兔,强者血淋淋欺压弱者,这种野蛮的快乐只会催生残暴、杀戮和战争,一切皆为虚妄。
四、小结
乌托邦并不是纯粹的想象,而是与欧洲现实紧密相关、富有针对性的有意构想。莫尔写《Utopia》意在引发人们的思考:“要参照乌托邦采取何种方式才能来改良当下的社会呢?”1535年就去世的莫尔在这部充满反语和影射的书中并没有给出详尽可行的答案,而当今的我们又是否真的能够胸有成竹说出那个“正确答案”呢?
注:本文有参照台湾大学杨照老师的文学公开课,详见b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