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点紫砂行话,跟人聊壶不露怯!(三)
接前文两篇(懒得做超链接了,没看过的可以去我主页日记里找哈),继续为新壶友们介绍一些紫砂“行话”。
1、玻化。玻化就是形成玻璃状态的意思,紫砂烧制都有一个极限温度,在这个温度以下烧制是安全的。超过这个温度,尤其是当大幅超过这个温度,就会形成玻化,同时也失去了泥料的透气性。一般来说,紫砂玻化并不是一个好现象,但也有为了得到特殊的外观效果而放弃透气性的,类似这种:

2、跳砂。跳砂是一种常见的想象,通常只有纯砂粒的原矿紫砂泥料、或含砂率非常高的泥料才会出现。紫砂泥料里面含有丰富的氧化铁和石英云母等矿物质元素,壶在窑内烧制时整体收缩,有些稍大点的粒子因内外温差急变而炸裂,粒子周边无缓冲而爆出。不同种类泥料都会有这种情况,而且不可控。从完美主义的角度来看,确实算是瑕疵,但瑕不掩瑜,能否接受就看个人喜好了。

3、铁质。指紫砂矿料中含有的铁元素,烧成后呈现黑色斑点。这是原矿紫砂特有的,有些矿料经过酸洗工艺处理后铁质不明显,泥色比较纯净。未经酸洗的泥料铁质比较明显,表面会有黑色的小颗粒。不同泥料的铁质含量不同,含铁量较高的有紫泥、铁砂泥、石黄、石红等。

4、石英砂。新壶出窑时里面往往会有一些白色粉末,有些商家未及清理就给客户发货了,客户收到不明就里,还以为是什么有害物质。其实这就是石英砂,由于紫砂壶生坯在烧制过程中就会有出现收缩,为了避免壶口和壶盖粘在一起打不开,做壶老师会于烧制前在壶盖沿和壶口沿涂抹石英砂,用以隔离。在涂抹过程中难免有些石英砂掉入壶肚子里,烧成后就成了白色粉末。完全无害的,清洗干净即可。

5、曼生十八式。曼生十八式是由身为“西泠八家”之一的清代书画家、篆刻家陈鸿寿设计,紫砂艺人杨彭年、杨凤年兄妹亲手制作的十八种经典紫砂壶款式,因陈鸿寿字曼生,故名“曼生十八式”或“曼生壶”。但其实陈曼生和他的朋友们设计制作的壶型远不止18种,据《中国茶具大观》说有18种,《陶冶性灵》说有20种,《阳羡砂壶图考》说有26种,而台湾的季野先生则认为有38种之多。现在不同艺人制作的整套“曼生十八式”所含壶型不尽相同,大概都是从流传的曼生壶型中挑选自己喜欢的18款制作。当然,除了整套制作整套销售,也有些经典款单独销售,比如曼生石瓢、曼生井栏、曼生葫芦等。




关于曼生十八式,可说的还有很多,有空单写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