晒出你的书影音月度小结
查看话题 >我的2022年6月读书小结
这个月读了842.8万字。由于资源有限也所以读了不少自己不算特别喜欢的作品,也不妨分享一下感受。
这段时间读了不少女性作家,如波伏瓦的小说都差不多读过了。我对她几部作品的文本内容褒贬不一,不可置否的是,她的作品都可以称为是好书。但是一本好书不一定在思想内容,文字功底,写作手法等等方面上都能兼优。个人拙见看来,波伏娃的小说在后两者上做的并不太好, 几部作品如《名士风流》这种只是换个视角的平白直叙,大量的文本内容中很难找出些许新意。
开放式的多角恋情是否可行?相互深爱却拥有高度的自由无疑难以实现的,真正一对一的爱情往往就是枷锁般的束缚,无法寻求一种平等的制衡,只能是不公的凌压。自诣理智和感性并存的弗朗索瓦丝最后失去理性酿造悲剧,未有真正自主人格的格扎维埃尔只能是一个伪独立女性。 小说用大量的对话输出对两性关系的思考,很是细腻但也略显冗杂,像是想把太多想法都塞入语句中,文字功底还是欠佳。
童年回忆,女性在自由道路上的抗争,其困难往往不是因物质所限,而是种种教义和亲人阻碍,世俗偏见所迫而导致分道扬镳。希尔维和安德蕾的对比,一个是不断向前挣脱束缚,一个是不断倒退困于原路,种种的内因外因让生命变得激昂或衰微。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作品也读了几本,一些故事不觉得很出色,但她设置的叙事结构读起来比较新奇。
政教合一的乌托邦社会,生育凌驾于人权之上,自由不复存在。这个社会具有当代意义,是人类欲望的膨胀,环境恶化,过度滥交,生育率下降的结果。当科学的思想无法解决问题时,迂腐落后的宗教便能成为最有效的教义。主人公呓语一般的现实经历叙述和往事回忆,仿佛重压之下的意识错乱,这种个人命运的带入反而很有真实感。
以画作对过去进行解构,回忆童年友情,无话不说的密友却也会Pua和精神虐待,以爱之名进行控制,这种极度矛盾的情感关系,最终导致受害者变成加害者的故事。同时,步入社会也受到了男权思想,消费主义等等的束缚,造成一种挥之不去的虚无感。
中学就读了杰克·凯鲁亚克的作品,一直就对“垮掉的一代”没有什么好感,如今再读完他其他的作品依旧是这般感受。读《巴黎评论》就知道一些作家如凯鲁亚克之流都是把写作当作赚稿费的工具,读艾伦金斯堡那几千页诗集就知道有很多胡乱堆砌出来的“水分”,并非说这样不对,但是字里行间就没有感觉到他们特别喜爱文字或者是写作。个人也不太喜欢这种重心在写作主体的作品,人物的性格特点几乎已经成型,追求自由意志的同时试图“改造”写作客体,也没有一条明晰的故事线,读起来味同嚼蜡。
只有这本觉得还算不错,以自身经历而作,世外桃源般的大瑟尔就是一个逃避之所,却让杜洛兹从一种迷茫跳向另一种迷茫。大量破折号引出脑海的臆想,叙事节奏断断续续,从万人拥趸到祈盼孤独,都只是在无力地寻求慰籍。
对我来说这种作品难以与前期的“迷惘的一代”相提并论,后者角度更倚重于客观世界,专注写难以撼动的社会制度体系对人的影响,人物可能也曾意气风发,也会在纸醉金迷的社会沉沦,更可能跌落谷底,但是作品会呈现出人性变化的逻辑,以很多枯燥的细节去逐层剖析出人物内在的种种原因,这才是一部作品的伟大之处。
“垮掉的一代”相比,虽然很多是真诚的半自传式叙事,但我读起来却也感觉少了一种“真诚”,过于强烈的个人经历痕迹,过于浓烈的个人性格特质,在读的同时就已经觉得其中的人物早早已经成型,以至于再难以受到洗礼而升华。
文学评论
总共用了三个多月把八本《巴黎评论》读完了,简述一下一些印象深刻的点。
- 写作上的一些个人比较喜欢的:昆德拉写作时充斥的“异类元素”,;斯坦贝克有关写作篇幅人物意图等等的集锦非常中肯;几个拉美作家都无可厚非在写作上充斥政治激情;莫里亚克抛弃铺垫,运用闪回的叙述方式;马拉默德靠自身的理解尝试多元化写作思路;戈迪默愿意不管读者,冒着激怒读者或让其困惑的风险去令叙述必须紧紧跟随人物思想和身体的发展。 韦尔蒂呈现人物动作或事实时迅速、具体,并且足够利落、低调。
- 介绍的诗人风格都不算我喜欢的, 新诗诗人如斯奈德等垮掉派都收到了些许禅宗文化的影响。摩尔和拉金这样的新诗主要都是从音律韵律和无韵上面找到均衡的点,想要脱离押韵的桎梏。大多自由诗太不合我意了,其伦理道德政治宗教等“目的性”有点强。 虽然庞德的诗实在是晦涩难懂,但对于这百年来的英语诗歌的确的有莫大贡献,不少诗作都有其影子,且大量英文诗歌都具备史诗里的象征隐喻,和原本东方诗特有的“此处无声胜有情”之特点相映。福克纳对小说界的影响同样如此。
- 而短篇小说讲堂只感觉算是挺普通的短篇集,没有一篇结构精妙,评论也很浅略,都是些平铺直叙突显个人风格的作品。 女性作家访谈则有太多在国内未有译作的作家,干货也比其他几本少,很多是个人经历和写作生涯的叙述。
经济学类
《专业投机原理》《制造消费者》《房奴》《道氏理论》等,其中有三本属于本专业学科扩充,消耗的精力也比较多。在上个月初天天退网看书学习那段时间错过了进场A股的最佳时期,十分懊悔,现在只能把重心放在美股,同时阅读大量资料,静候牛市。
读了半个月,对于市场见顶用多种图表进行可视化分析比较重要,提及了市场宽度警示信号和nyse腾落指数。还有从宏观层面上分析多种类型股价的相关性, 阐述市场新旧格局,对于股市波动的宏观分析有点用。
诗歌
现在也只剩下一些冷门诗人待我发掘了,当然也读到一些相当不错的韵律诗。菲利普·西德尼和约翰·多恩两位文艺复兴的诗人没有让我感到特别惊艳,相比同期的大量作品,有不少歌颂友情爱情的陈词滥调。反而是读到的几位十八十九世纪的诗人挺合我意。
读了一周。邓巴是一位拥有纯正非洲血统的诗人,从美学上真切地感受黑人的生活并以抒情的方式表达出来。以诗歌客观地解析美国黑人的现状,并以幽默、同情的态度去揭示他所发掘的美国社会。诗句比较口语化,但大多格律严整,像ON AN OLD BOOK WITH UNCUT LEAVES这种莎翁体也不少。但是缺点也很明显,歌谣方言太多,Mek yo' bow an' p'omenade Up an' down de flo'这种省音节的诗句也不少,读起来就少了点韵味,有点吃力。
威尔弗雷德欧文于 1893 年 3 月 18 日出生在Oswestry,应该是伦敦附近的小城镇。是位参加过一战的军旅诗人,诗作比较少,但都情绪高亢。Strange Meeting和Arms and the Boy都很直接抒发对于战争的厌恶,Insensibility写被摧残至死的士兵,诗歌大都是沉重抑郁的死亡主题。

格雷是1716 年 12 月 26 日出生于伦敦的诗人,早年诗歌记叙青年对他在佛罗伦萨、罗马、那不勒斯等地的所见所闻,Elegy written in a Country Churchyard最凄美婉约,本书还附有插图以及解析。格雷似乎试图极力让散文和格律诗的关系更加紧凑。他的选材都是富有诗意的。他在自己擅长的领域中随性发挥,升华历史事件,思考君主的不幸,王朝的兴起和文学的辉煌。通过他所呈现的这种诗歌形式的独特性,将伟大思想铭刻在感情和记忆中;甚至将整个英国历史进程变成一个预言的形式,并激发本土读者的爱国情怀。
说实话前几个月大量阅读有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学业不顺而选择摆烂,天天待图书馆就像是一种逃避和麻痹自我的方式,下半年要准备比较重要的考试,不一定有十分充裕的时间阅读了,但也希望自己能够调整出一个良好的学习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