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观测者——《关于那个人的备忘录》
“我会好好保护你的记忆,还会为你创造美好的记忆,创造配得上你的记忆。”
小林泰三的文总会让我读完之后慨叹一句:精妙绝伦
这个故事在告诉我们,记忆并不可靠,甚至连写下来的文字也并不可信。
相较于一些推理悬疑类的书,读者就好像在耐心等待“讲述人”精心编织一个又一个陷井,再由对方亲手一点点将疑惑合理填平。
在过程中我们怀疑,猜测,犹豫不定,直到最后一刻真相浮出水面,人们得以在水下露出头,大口呼吸,激情在真相揭露后被消耗殆尽。
读小林泰三的文却总会让我觉得,手里拿了一个毛线团,不断的随着剧情推动缠绕成型,只差最后梳理的那一刻,一只埋伏已久的猫咪冲上前来一爪子打掉我手中的“真相”,于是那团毛线再次处于混乱的状态——怎么也理不清了。
北川京子是谁?她是真实存在的还是二吉自己笔记里杜撰幻想出来的人物?如果她真实存在又去哪里了?
黄牙女是谁?是老德面包店工作的女儿吗?她是“二吉”记忆篡改中的一员么?
云英光男:现实中真实的记忆操纵能力者,杀人魔,但他是否真实存在?
田村二吉:会不会有可能才是真正的“杀人魔”?是否真的有“记忆操控”这个超能力?
根据剧情已知的信息有:
故事里的记忆篡改者有两个——一个是笔记中/现实中真实存在的记忆操纵者:云英光男,一个是老德:田村笔记的操纵者
“人类记忆的可信度原本就很低。因为细节会渐渐消失。就算是正常人,不记得三天前的午饭吃了什么也很平常。记忆不像电影、小说,并不是连贯的,它就像是褪了色的照片和草草写下的文章,是一块块碎片。当人们想要回忆起过去的时候,大脑很难处理这样一堆碎片,所以它会擅自将中间的空隙连接起来,制造出情节”。
“这是人类生成记忆的原理,大脑不可能把所有事情都巨细靡遗地记录下来,所以会压缩成类似关键词的核心,用以记忆。回想的时候再以核心为基础,形成拥有同一性的记忆。”
人类的认知由记忆创造,得以独立“他人”成为与众不同的个体。脱离“记忆”的我们还能否被称为“XX”,如何证明我是我,而非他人?
如果世界上有一个人和“你”拥有同样的“记忆”,又要怎么证明你是你?
“如果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犯罪,有可能被判无罪。但只是没有记忆的话,应该不会那么判吧。”
“那假设犯罪的是多重人格中的其中一个呢?其他人格会被判有罪吗?”
“大概会被认定为丧失心智一类的吧。”
“犯罪的时候不是多重人格,犯罪之后人格变了,新出现的人格是不是就会被判无罪?”
脑洞一下,这里老德的话有没有一种隐喻,云英其实是田村二吉另一个人格(杀人魔)?
“我认为,认识不到自己犯了罪或没有记忆,就等同于无罪。”
“只要认识不到或不记得,就等同于无罪,对吧?”
我们是故事外的“审判者”,用自己的认知和理解去猜测推断谁是真正的“操控者”,然而当我们不自知的随着故事线的推进,新鲜的信息涌入,探寻真相的角度也随之变换。
我们是否也是被代入“故事”中,成了被记忆操控的人?
“审判不是为了决定真相,而是发现真相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