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旅行:18、莫奈和日本橋:如何理解藝術的穿越性和西方繪畫藝術的脈絡以及如何找回審美自信
【莫奈和日本橋:如何理解藝術的穿越性和西方繪畫藝術的脈絡以及如何找回審美自信】
寫給兒子的話:
1、和科學不同,不同藝術流派是平行宇宙,沒有按照時間順序的誰取代誰,誰比誰更先進。
2、印象派以對光線的研究和拋棄素描的技法,表現事物在那時刻在藝術家面前呈現的模樣,描繪的仍然是「那一刻」的「客觀」。
3、「後印象派」之後的「西方現代藝術」將繪畫的最高價值從描繪客觀,上升到表達藝術家對對象的主觀。藝術表現的重點從對描繪對象的刻畫轉移到著重反映藝術家的內心情感,為此在創作中表現為「對現實的扭曲和抽象」,例如立體派畢加索《哭泣的女人》,可以感受到女主的驚恐傷心委屈,甚至感受到畢加索繪畫時對她的嫌悪情緒,而他還愛她的時候,《椅中的朵拉瑪爾 》,女主的恃寵而驕,畢加索繪畫時帶笑的表情似可捕捉。然而畫面卻不是一個符合解剖原則的女生面龐,無論描繪快樂還是悲傷,畫面都是抽象和扭曲的。而「超現實主義」達利的畫面每一個局部有嚴格的古典主義的精準,然而畫面組合在一起卻表達出了抽象的意識,例如用「軟表⌚️」來表達的時間的永恆。
4、西方繪畫藝術按照「古希臘古羅馬-古典主義-文藝復興-拉斐爾前派-新古典主義-印象派-後印象派-現代藝術(立體派、抽象派、野獸派…)」繪畫技法,繪畫美學理論都走向了由客觀到主觀的不歸路,過份強調藝術家的主觀意識為藝術最高價值的後果,導致投機取巧、指鹿為馬,甚至皇帝的新衣的故事層出不窮。人們面對一些現代藝術作品時誠惶誠恐:是不是貧窮限制了我的想像力,這麼醜的玩意兒人們頂禮膜拜?是不是我是無知的Loser不配欣賞如此高大上的藝術?…不過對於像我這樣的人士,不會被藝術家的花裡胡哨帶到溝裡去,「曾經滄海」後,有勇氣對某些作品說:「這是垃圾!」當然,前提是你必須「曾經滄海」,也就是「閱人無數閲畫無數閱書無數」之後,你才可以在面對藝術品時有絕對自信,可以對藝術家說「兄台,你創作時有主觀的權力;同樣,我欣賞時也有主觀的自由!」做到和藝術家人格和審美意義上的平等,這時你「批判的勇氣」才不是可疑的,才能心靈開放地在面對各種匪夷所思各種光怪陸離時,能夠從容篤定地明辨「美醜」!







附錄: 【從畢加索《椅中的朵拉瑪爾》和《哭泣的女人》來理解「藝術高於生活,而藝術家高於藝術」】西方現代藝術理論或者說美學理論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藝術的價值不在乎展現給你的是什麽,而在乎是誰將這一切展現給你。”這其中有一個潛臺詞就是:“成為老大,就可以為所欲為。你必須買帳,否則就是不懂藝術的下等人。”這個理論冠冕堂皇一點的表述是:“藝術是小眾的,甚至是個體化的,而且這個個體主要是指藝術家本人,他們不是要複製、複述這個世界,即便他們借用了這個現實世界里的形象、形狀、色彩、聲音與光影,甚至就是畫了一團眼花繚亂的線條、一隻似是而非的眼睛、一堆烏七八糟的色塊,他說這就是他眼中的世界,代表了他對世界的看法。這是他主觀化了的客觀。甚至,這個主觀化了的客觀之上,往往還另有含義,這個含義只有藝術家本人才能夠解讀。例如,當畢加索愛朵拉瑪爾的時候,她有溫暖的色彩與相對美好的造型:《椅中的朵拉瑪爾》;他不愛了,他不明說,畫一幅畫出來命名說:這幅畫叫《哭泣的女人》。有時候,藝術家們甚至可以恬不知恥地畫了一隻鹿,然後說:這是一匹馬,至少,是我眼中的一匹馬!如果你說不是,他就會看不起你,很不屑地,甚至很憐憫地對你講:你不懂藝術!可怕的是,有的時候,真的是我們不懂!”
實際上,這段描述道出了西方現代藝術的等級序列:“藝術高於生活,而藝術家高於藝術。”所以,作為非藝術家的我們要清楚現代藝術的陷阱,不要被藝術家和潮流和群眾綁架,尊重自己,愛我所愛,對自己不愛的,要有有拒絕和旁觀的勇氣和雅量,敢於對藝術家說:「你愛咋咋的,你開心就好,只是大爺我不喜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