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要消费之后的反思
2021年10月23日,广东一下子降温有点厉害,从短袖到可以穿羽绒服也就不出一周的事儿。
在室内待了好几天,我想换换地方,穿着优衣库羽绒服,土了吧唧的一套绝对保暖装,手里揣着电脑,就像这笔记本是我刚从随便哪个地方捡到的一样,轻装下楼。
其实小区楼下有2家小咖啡厅,其中一家灯光温暖,避风,坐着聊天感受还行。我一家都没有选。因为灯光好的那家东西贼难吃,没啥灯光体验的那家下午6点就关门了,那之后它的露天桌椅就可以随便坐,不需要消费。
而我,正是不想消费。
所以我宁愿坐在楼下一个无名的但还算干净的椅子里,可能是晚上酒吧老板的椅子,但是她们现在没有开门。
土人坐在旧椅子里,敲着破电脑。挺好的。
说来有点玄学,我这个人有一点点相信面相,比“相由心生”多一点,“面相决定一切”少一点。基本属于相不相信命理取决于你说好还是坏,说我好,我就点头,说我坏,我就“去你妈的”。
那么在面相里面,鼻翼痣属于是漏财的,我不幸中招。
以前是个比较浪费的人,吃饭顿顿不重样,浪费粮食这种事情基本不太上心,反正不吃隔夜的,宵夜能连点一周小龙虾。还经常能够在莫名其妙的事情上花费钱,比如买一张自己根本没时间去用的随心飞(疫情的时候,各大航空公司出的促销活动,一张随心飞包你一年内在他们的航线上去任何地方,只用花基建燃油的几十块钱)。
算下来我在自己的消费水准上其实糟践了不少“本不用花的钱”。
自从去了痣。去痣可能也是“去了智”。
我开始自己待家里做菜了,虽然难吃得要死,一想到自己做饭难吃,就更加省钱了,干脆别搞新花样了,就老实水煮菜然后蘸料吃吧。因此意外的简单,简单就是很好的。
因为不想喝奶精和砂糖,奶茶就少一些,直接买鲜奶和茶包,价格比奶茶便宜,更健康。
也不热衷于在一些游戏或者娱乐上做大花销了,不是非要做榜一大哥,少一些该死的胜负心吧。
说到这里就想起了自己去年的几个花钱骚操作。
一个是买随心飞,最后只回了两趟老家(上面已经说过了);一个是花几百块钱买了一个自己的域名打算搞网站(我根本不会代码也不懂建站),后面稍微学了一点建站,程度就跟打扮QQ空间差不多吧,最后域名过期我也没能单枪匹马的弄点样子出来;一个是差点花几百块钱去买一个游戏账号,我属于是回归型选手,只有新号,想要搞个装备齐全的账号玩,被当时游戏里的朋友劝住了,只让我买了满级丸子,说打装备是乐趣,帮会可以帮我,于是最后我游戏也A了,充的游戏时长也没有玩完。幸好没买账号。
其实我也发现了,很多消费就是很冲动的,但你说它是不是智商税呢?这又让我想起B站上看过的一个视频,是不是智商税取决于是不是你的真实消费需求。
比如钻戒,钻石本身就是个消费谎言,那你出于保值的需要去购买钻戒,就是智商税;但是如果一个你消费水平内的钻戒能够让你求婚成功,女朋友说必须要有,没有就不能结婚,那么钻戒就不属于智商税,而是你的求婚道具,必要的付出。
从这个标准来看,我之前的那些很多的消费其实就是冲动+智商税了。
今年我又去接发了,花了几千块钱加一整天坐着的时间,效果公认的不错,我也确实开心了一阵子,因为觉得这样好看,我喜欢,维护起来麻烦点也无所谓。
后面到了保养期我就开始觉得累了,接的头发洗护很麻烦,也会一定程度上伤害头皮,造成不可知的脱发。最要紧的是我开始发出疑惑:为什么我认为长发就是好看的,难道短发就不是好看的?
再进一步的疑惑:为什么我要通过一个外来的东西去证明我自己是不是好的(包括是不是好看),我自己的本质是个秃头小宝贝这又怎么了?
我当然可以选择不盲从他人的审美,也可以选择不盲从自己的消费冲动,这需要一定的认清的能力。
一开始我就是长发,这是因为我喜欢,我想要;后来剪了短发,也是因为我喜欢,我想要;后来接了长发,还是因为我喜欢,我想要;最后拆掉了接发,还是因为我喜欢,我想要。
但是经过了这一轮的折腾和消费,我发现只有不从外界去寻求自己的价值,这种感受才是最持久和稳定的。
人做任何决定都可以,但是尽量减少做后悔面大的事情。我们都知道什么一定是正确的,比如降低物欲、多学习、多独立思考等,但是我们经常会有茫然的时刻,在这些时刻,我们甚至会忘记那些“一定正确的事情”。
双十一来了,多少人剁手买一些自己可能根本用不上、不需要、超出能力的东西,事后又选择退货,或者为此吃土好几个月。
重要的不是那些花出去的钱,也不是我已经剪掉的头发,而是我们为什么会这么做?为什么会冲动、盲从?为什么明明知道自己不需要,还是要一次又一次地下单?为什么我们已经有了自己快乐所需要的一切,尽管可能不是“那个产品市场里面性能最好的”,我们还是不满足?
不从心底里解决这个魔障一样的怪圈,每当问题又出现的时候,我们还会继续被自己伤害。
这个问题当然伤害过我,不止在上面提到的那些“消费”的时刻,也会出现在我和他人交际时,下意识地进行一些对比,家庭和家庭之间等等。
人需要物质,也总是在被“对物质的渴求”而伤害。
昨晚上我写到一句话:当人在物质和精神上都不窘迫的时候,会更有能力去无条件的接纳和爱。而是否窘迫并不取决于实际水平是more or less,而是取决于我们认为“足够”的水准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