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海斯法典到分级制——好莱坞的自我审查
1952年,美国最高法院做出的裁决,推翻了1915年的判决,宣布电影同样享受宪法第一修正案对言论自由的保护。自此,各地建立的审查机构的权力大大缩小,逐渐取消,极少再有电影被禁。好莱坞内部的自我审查机制海斯法典不可避免地也被抛到了一边,直到1968年,被美国电影协会(MPAA)制定的自愿分级制度取代。该协会是好莱坞几大制片厂出资成立的“行会”,海斯法典是由其前身(美国电影制片人与发行协会)制定。
海斯法典
中文所说的海斯法典,听起来像是正式的法律,实际上只是好莱坞行业内部制定的电影制作守则,诞生于名叫威尔·海斯的长老会教友手中。赋予他这个权力的不是美国政府,而是守则要约束的对象——好莱坞电影公司。这是迫于当时的舆论形势,好莱坞请人做危机公关后的结果。一句话总结,正是为了躲避政府的审查,好莱坞搞出了海斯法典。
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虽然禁止国家立法干涉言论自由,但对电影是否该被包含在内,最高法院在1915年做出了这样的裁决:“电影放映是一种商业活动,纯粹而简单,它的出现和进行都是为了利润”(《世界电影史》,道格拉斯·戈美里),将电影排除在了第一修正案的保护之外。直到1952年该裁决被推翻之前,美国各州、市政府都有权针对电影审查进行立法,禁止未通过审查的电影上映。
民间团体对电影也是口诛笔伐,批评其充满了有害的性、犯罪和违背道德的内容,败坏社会风气,对儿童和年轻人的思想及价值观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那时,电影刚刚成为最受欢迎的娱乐,引起美国社会宗教、家长、教育及妇女等保守团体的担忧。他们要求对影片进行审查,禁止让有害的电影上映。与此同时,好莱坞明星的各种丑闻(暴力、纵欲、离婚),更是加剧了保守人士的反感。他们向政府和投资人(华尔街的投资对好莱坞的崛起至关重要)施压,让好莱坞的电影公司不得不正视他们的诉求。
面对此起彼伏的声讨和针对电影内容的诉讼案,还有各地陆续制定的审查法,好莱坞大公司真的急了。更令他们感到火烧眉毛的是,美国联邦政府正在考虑制定全国性的电影审查法。他们赶紧在1922年成立了美国电影制片人和发行人协会(MPPDA,即现在的美国电影协会),高价聘请曾帮助美国总统竞选成功的威尔·海斯担任主席,利用他在联邦政府的关系,游说后者终止制定统一的审查法。除此之外,海斯还利用他的政治影响力,阻止了22个州的审查立法。

此时,虽然各州没有统一的电影审查法,但很多地方都已立法,建立了审查机构。在这些地区上映的电影,需要按审查要求进行修改或删减,否则就会被禁映。各种社会及宗教团体,也在监视不良电影,提出警告和抗议。海斯一面向社会团体、政府进行公关,改善他们对好莱坞电影的看法;一面给好莱坞电影的制作者提出各种制作规范,以避免可能的审查麻烦。
好莱坞最初并没有把海斯制定或采纳的一系列制片法典当回事,但是随着外部审查的压力越来越大,尤其是到了1933年,民主党的罗斯福就任总统,共和党的海斯失势,制定国家审查制度的呼声再次响起。1934年,天主教团体对好莱坞电影进行更严密的道德监视,让好莱坞担心失去大量观众。在这些外部压力的威胁下,好莱坞不情愿地接受了他们原本不愿执行的海斯法典。
为确保海斯法典的效力,美国电影制片人和发行人协会于1934年通过了一套新规则:禁止协会成员(制片公司、电影院)发行或放映没有获得海斯法典通过的影片,否则将被处以25000美元罚款。自此,该法典才被严格执行。好莱坞为了避免外部审查,自己给自己上了“枷锁”。
分级制度
两起官司削弱了海斯法典和地方审查的权力,分别是1948年的派拉蒙案和1952年的最高法院裁决。随着社会风气的转变,它们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派拉蒙案宣判后,好莱坞大公司不得不全部出售它们手中的电影院。这些电影院占到了全国的70%,原本都是美国电影协会的成员,必须遵守海斯法典。如今,从好莱坞大公司手中独立出去后,它们中的很多就不再是协会的成员,没有必要再遵守海斯法典,可以放映未获得后者许可的电影。
不过,法典可以不遵守,但地方政府的审查却躲不过。1950年,纽约的审查机构以“渎神”为由禁止引进的意大利电影[奇迹](罗西里尼执导的短片)上映,被发行商一和1915年完全相反的裁决,明确指出电影内容也是受宪法第一修正案保护的言论。针对电影的审查只能限定在淫秽范畴,但对淫秽的界定存在巨大争议。所以,渐渐地,各地都取消了审查制度。
五十年代以后的美国社会,已不像二三十年代那样保守。海斯法典严格限定的道德规范,不仅电影人怨声载道,观众也越来越不买账。电影里开始频繁出现违背海斯法典的内容,电影公司也越过红线,坚持制作或发行没有获得法典通过的电影。
好莱坞当初遵守海斯法典,正是出于对外部审查的担忧。如今,外部审查渐渐松绑,法律也承认了电影作为言论的自由地位,法典实际上已经失去存在的意义,但它仍然继续运行了十多年。海斯法典对影片内容要合乎道德的要求,经常比地方审查机构还严格。这时,有些电影情愿绕过法典,接受越来越松的地方审查。
当时,好莱坞更大的危机不是审查,而是观众流失。为了吸引他们回到电影院,制作更具刺激性、争议性内容的电影,是手段之一。女演员的穿着越来越暴露、故事主题越来越容易引发道德恐慌。执行海斯法典的美国电影协会只好不断放宽标准,给这些电影发放许可,例如比利·怀尔德的[热情似火](包含性感暴露、异装癖画面)、库布里克的[洛丽塔](教师和未成年女孩的恋爱)。

六十年代以后,社会更加开放,性解放运动在年轻人中扩散出去,而年轻人渐渐成为电影的主要消费群体。原本能够左右电影票房的保守团体,也不再具有这种能力。海斯法典的权威进一步削弱。1966年,伊丽莎白·泰勒主演的[灵欲春宵]上映时,美国电影协会干脆放弃用海斯法典来约束它,经过与制片人商定,第一次给影片打上了“18岁以下观众需要父母陪同观看”的标示。电影分级制呼之欲出。
1968年,美国电影协会正式推出自愿分级制,结束了海斯法典的审查时代。
(原载《看电影》2022年6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