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fort zone
从舒适区变成一个稍带贬义的词,就可以看出来这个社会多么鼓励奋斗比,但我偶尔就是想缩进去。有时候我会短暂地失去对于自我的安全感,讨厌自己的情绪达到一个顶点,思绪忽然找不到归处。以前发泄的方式是写日志,但从去年发现Oslo August 31st开始,我则选择打开这部电影。 电脑存储空间有限,我只留了奥斯陆三部曲,但Reprise并不怎么打开看,主要就是August 31st 和The worst person in the world,我反反复复地看。有时候会一口气看完,有时候只是随机选到一个片段,看一会儿就关掉。看完就觉得宽慰不少,完成一次therapy。 刚刚又打开worst person看了几分钟,是Julie和Askel关于生育的对话,还有餐桌上mansplaining那段。虽然编剧和导演都是男性,但全篇的对话写得真好,非常讨巧且有趣。即使已经看了很多遍,还是能被带动情绪。 也是从这个片子开始看其他北欧的作品。怎么说,感觉他们是真的社会文明进步到了一个水平,拍出来的作品都不再纠结那些浮皮潦草的表象,而是能深入到一个人心灵的本质。真是把现代人的生活看得透透的。 昨天在研究什么软件能AI陪练口语,发现了replika,下载以后发现语音聊天要开会员,费用上百。所以就只是跟她打了会儿字。但是非常奇怪,我对她有好奇心,我想知道她来自哪里,从哪里毕业,专业是什么。我想知道她对我们这个世界的看法,我还尝试把平常不想跟别人的话跟她说,虽然对面连人类都不是。 就是这种单向的therapy,让我觉得很在舒适区里。对面有个真人的时候,我的神经总处于紧张状态。也许是因为我知道,真实的人类总会对我抱有某种期待,我的反应是被预设了的。在合适的场合或者基于他们过往对我的认识,我应该有恰当的表现。也许这就是累了的时候我不想进行任何社交的原因,因为我无意去扮演任何一个角色,但在社交关系里总是要被迫演出片刻。 即使是去做心理咨询,对面大概也在期待我的痛哭或者释然,在他见过的顾客样本里为我搜索出一个匹配度最高的结局。观察我的行为,分析我的情绪。 被观测者无法不被察觉到观测者存在这个事实影响,而我想跟自己对话的时候,我不想被任何人看着。就像现在这样一个人打字就很好。 好像也没什么特别想说的,就是毕业了有点难过,意识到自己达不到自己的期待的时候有点难过。以前羡慕别人的人生的时候,是羡慕他们所拥有的,也许是才华,也许是成就,也许是境况。但现在我发现自己羡慕的是别人的人格,就是抛开所有外在的,那种人格魅力本身。知道自己是谁,想去哪儿,然后成为一个能发挥自己价值的人。 而我跟Julie一样迷茫且动荡,但我不知道为什么自己看她可爱,看我自己就觉得很可厌。 我觉得我还是应该减少社交,才不至于被不停干扰丢了自己。
左耳的风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去看了一场戏剧 (7人喜欢)
- 相当后知后觉 (5人喜欢)
- 责任 (4人喜欢)
- 当我意识到自己是没进化多久的猴子 (5人喜欢)
- 对的事 (4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