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读里尔克:灵动的笔调、饱满的情感与纯粹的灵魂
实验室的兄弟去北京实习之前借给我这本里尔克诗全集的第一卷第一册,一年以来一直在手边,填充我科研实验间隙的碎片时光。这半年身处疫情震中,诗歌成了封闭生活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撑,时至今日终于完成了这本书的阅读。

第一卷第一册主要收录了里尔克的早期作品,并非最具代表性和最惊艳的创作,刚开始阅读时我还曾和女友调侃他的诗参差不齐,高产而稀烂。但今日再看,里尔克整体上有自己的风格,我从中也受益良多。具体的摘录和诗评写在这里了:第一卷第一册摘录,本文主要总结一下整体上的评价。
首先,里尔克的诗歌具有灵动的笔调,这体现在他丰富的意象和独特的视角,以及拟人的笔力上。
里尔克诗歌中首先擅长对建筑环境的营造,比如「宅神祭品」中细致地描绘了教堂、钟楼、大理石天使雕像、花园等景物,这些景物都具有浓厚的欧式色彩,并且与宗教紧密相连。
此外,他也擅长描绘乡野风景,意象中经常出现树木、岩石、河流,且时常以具体的品类出现,比如橡树、葡萄藤、石楠、乌檀木、橄榄树、玄武岩、铜矿石等。这一点是十分值得学习的。为什么很多网络诗歌甚至是网络歌曲让人感觉流俗,因为风花雪月几乎形成固定搭配,一张口就是花开了,叶落了,频繁的大众意向与频繁的韵脚,让人甚至能猜出它的下一句话。当我们把花和叶具体到哪种花和哪种叶上,就会增添一种丰富性,同时也让诗歌更加真实贴切,而不是一句话放之四海而皆准。具体品类能带来更大的信息量,比如石榴花是七月,香樟木是南方。
另外,里尔克的诗歌中还包含了丰富的人物角色,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少女」这个形象,它既包含了天主教中玛利亚那样圣洁的特点,又包含了一种复杂的情思,有对世界懵懂纯真的观察,也有无法主宰自身命运的无奈与悲凉。少女形象最微妙最能体现诗歌的浪漫主义本质,所以在里尔克的诗歌、短剧、短篇中都有对少女外貌、心理与对话的细致描写。
里尔克观察这些人物和事物的时候时常会跳出个人视角,这一方面与其意象的丰富性相辅相成,另一方面也会展现出一种宏大的场面。里尔克的这种视角通常基于生动的想象,具有空间上的延展性和时间上的厚重性。比如描写「波西米亚中部风光」时,以风的姿态略过大地,描写田野、林莽、参差的建筑,而不是固定在某个人的视角去观察。在「时祷书」中从时间的视角描绘尘世众生,“围绕着上帝,围绕着钟楼,我旋转了上千年”,通过与钟楼、石头等和时间有关的具体事物互动,通过与上帝直接的对话,将时间这种抽象的概念捕风捉影地塑造出来。在「贫穷与死亡之书」中甚至想象矿石从机械零件回到矿脉回到群山这样一个逆行的过程。
除了意象和视角,里尔克最独特的地方,就是擅长为无生命之物赋予情绪和动作,自然地仿佛它们天生是动态的是有思想的一样,这是贯穿他所有诗歌的一个最大的特点。比如“碎云惶恐地穿行在灰色里”、“村落沉睡无语”、“树的血液冉冉升起”、“河流探入岩石的沉默”、“街道,小村挽留不住,渐行渐远向暗夜遁入”。在里尔克的语言里,静物会自然而然地有动作,有强烈的情绪,不需要使用“像”、“如”、“是”等词汇去引起,而是隐式地、默认地将动态和人格的词汇拼接上去。这一点也十分值得学习,有时候可以形成更快、更密集的语言节奏。
我们会发现,里尔克的诗歌善于描写孤独与死亡,这些亘古不变的东西;擅长描写黄昏、描写风,这些会笼罩万物的东西。他的这种宏大的叙事是与其泛在的共情和饱满的情感一致的。这种饱满的情感被投射到万事万物中,于是有了里尔克式的动态和拟人。除此之外,他的众多作品也都选取了第一人称或是第二人称的写法,很多句子贴近口语诗。我觉得这和祷告词、赞美词大多是与上帝的直接对话有关,直白的忏悔、热烈的祈求,里尔克始终是一种对话的状态,而不是冷眼旁观的视角。
口语诗比起文学诗,不会使用太多晦涩难懂的意向和典故,而是以一种对话的姿态,可以直抒胸臆,直达人心。我们可以观察到影视剧中最能打动人心的,并不是一些弯弯绕绕的词汇,而是直接表明心意的对话。我说里尔克的口语,并不是当今网络诗歌的口语,更像是白居易的那种口语。这两种风格要辩证统一,最好是能以丰富的意向做铺垫,将一些幽微难明的细腻感受通过无意识的碎片传达出来,然后在读者尚未形成具象的场景时,一句郎朗上口的、具有鲜明立场和观点的诗句点明中心。
前面的这种碎片就体现在现代很多印象派诗歌中,比喻的事物未必具有形态或性质上很直观的相似,而是用以传达一种无意识的感受。我所说的这种无意识的感受,和康德、叔本华所言的审美无利害关系的思想相近。一旦我们觉得一个比喻太形象太引人注目,就会先入为主,把诗歌想要表达的东西描绘成一个具象的单一的事物,认为整篇诗歌都围绕这个来写,这就产生了审美的功利性。而在我们读到某句不太形象的诗句时,如果能够无意识的产生某种期望的感受,比如悲伤、无奈,但又说不清是什么所导致的,这才是最好的状态。但如果全篇都以这种意识流的方式呈现,我觉得也不是最好,这将导致诗歌形神俱散,或者陷入一种自说自话、故弄玄虚的状态。
最后,里尔克在这些饱满的情感中透露出的是一种对纯真的追求。他始终以锐利的眼光观察世界,对穷苦人抱以发自内心的同情,同时,他也歌颂底层人民淳朴、天真、善良的性格。可能在他心目中,一个高度纯粹的灵魂应该是超越一切痛苦和琐碎的。「梦中加冕」中的这段诗是我目前读到的最能体现他这种追求的:
你们称之为灵魂吗,那如此畏葸地啁啾
在你们身内的?那个,如同弄臣帽急速的声响,
将掌声央求,将尊严追求,
最终却贫穷地死着一个贫穷的死,
死在哥特礼拜堂香烟缭绕的黄昏里的,——
你们称之为灵魂吗?
当我远眺蓝色的夜,身披五月的雪,
望见行星在夜空中行着迢远的路时,
我觉得:我承载着一片永恒
在我胸中。它振翅悬空它尖声长啸
它渴望上升渴望与众星一道环行………
而这才是灵魂。
大概每个诗人,无论是否关心现实的残酷,都首先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吧。
最后的最后,里尔克的诗歌中引用了大量的北欧、希腊、罗马神话和圣经故事,具有浓烈的魔幻现实主义气息。我很喜欢这种神秘感,但说实话我并不喜欢「时祷书」这部分,过度的宗教色彩让我感到神经过敏。很期待能够读到第一卷的后两册,听说「哀歌」和「致俄耳浦斯」才是里尔克全盛时期的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