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华录》剧情BE预警,原来所有的恩怨纠葛,都有历史背书
我是糖葫芦式科普,关注我们,不迷路
万物皆可科普,就像我大东北万物皆可糖葫芦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梦华录》片尾的一些物料就会发现有一份卷宗,这个细节很关键,算是直接揭开了赵盼儿的身世之谜。
杀父之仇

这里展示的卷宗上面的具体内容为:
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4468724/
杀父之仇
“去岁腊月二十七日都巡检史赵xx抗旨擅启东光县城门杀北人……左司谏萧钦言以祸乱两国和议上谕交大理寺审理。”
意思就是当年因为盼儿父亲开城门杀敌,萧钦言弹劾他妨碍两国议和。由此推断,女主父亲获罪、没入贱籍都与此有关、
所以,男女主又陷入了隔着“杀父之仇”的古偶套路里了?那后面的感情线该何去何从?以古偶避坑反套路见长的《梦华录》后面会不会一片狗血高开低走?
早有婚约
在《梦华录》之前赵盼儿和顾千帆受伤坐船的剧情中,赵盼儿在欺骗郑船长的时候提到过:“他姓萧名凡,是使相萧相公家大公子,来钱塘游历之时,与我有了白首之约”

对于这里相信很多敏感的“录人”会觉察可能是当年赵家没落前真的与婚约,要不盼儿怎么知道萧家大儿子叫“萧凡”。
赵盼儿看似是随意编了一个故事在欺骗船老大,说自己和萧钦言的儿子萧凡之间有婚约。按照我看剧的经验推断,这实际上是一个伏笔,恰好可以和剧情中,顾千帆对赵盼儿说自己曾经有过婚约相对应。
在顾千帆跟盼儿坦白有婚姻播出之后,很多网友放弃了“娃娃亲”的推断。
不过虽然顾老六说对方是因为他进入皇城司而退婚,这点时间线对不上,不过根据此前他为了解释跟萧钦言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轻描淡写的跟盼儿说萧钦言是“长辈的故交”来看,很有可能是避重就轻的解释。
不过表白之后第一次上酒楼两人讨论萧钦言的时候盼儿的反应来看,盼儿应该是一开始不知道是谁弹劾了父亲,只知道执行的是“皇城司”。







But
按照《无人区》里的无赖律师“我点了酒,但谁能证明我喝了它”的逻辑,笔者猜想这只是伏笔,也许会有反转。
假作真时真亦假,按已经播出的剧情走势,以齐牧为首的“清流”不清,反而让人看起来就像惺惺作态,居心叵测的阴谋家,诓骗男主卧薪尝胆,实际上是阴谋让萧钦言骨肉相残而动摇根本。
举个例子,为了对付萧钦言而故弄玄虚制造的“帽妖案”,前期铺垫都是在残害无辜百姓,毫无顾忌,真的好人能这么干?
再举个例子,男主被郑青田陷害遭追杀的时候,“清流”在哪?如果不是求助萧钦言,男主早就“凉透了”。而平反回到京城之后,“清流”齐牧又假装关心实际上是试探男主有没有跟亲爹和解,握着雷敬的全套犯罪证据无动于衷,很可能是蛇鼠一窝。

而反观“毒唯”爹,为了儿子赴汤蹈火千里奔袭,又口是心非关心备至,还能把收缴的郑青田的钱拿出来抚恤郑青田的遗孀和男主阵亡的兄弟们,他已经做了他所能做的一切了。口嫌体直,也可以这么解读。所谓的“清”、“浊”并不只在一夕之间。党争而已,谁又比谁干净多少?
搞不好,萧钦言的弹劾女主爹,没准是在当时形势下避重就轻的一种保护。毕竟卷宗上说的是“交大理寺”,而女主说的是皇城司半夜闯进她家缉拿,这中间的变数可能就是反转的空间。
澶(chán)渊之盟

这里的“北人”泛指我国北方之人,在古代的时候也特指我国北方少数民族。按照剧集的时代推测,这里的北人应该指的是辽人,两国议和,就是“澶渊之盟”。
历史背景
澶渊之盟,北宋和辽国在1005年,在经过二十五年的战争后缔结的盟约。
公元1004年秋(宋真宗景德元年),辽朝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有的大臣主张避敌南逃,宋真宗也想南逃,因宰相寇准的力劝,才至澶州督战,后来因为各种原因(比如辽由于自身原因,很早就通过降辽旧将王继忠与北宋朝廷暗通关节),宋军坚守辽军背后的城镇,又在澶州(河南濮阳)城下以八牛弩射杀辽将萧挞凛(一作览)。
结果这一仗在宋朝战胜的情况下议和,宋真宗派曹利用前往辽营谈判,于十二月间(1005年1月)与辽订立和约:辽宋约为兄弟之国,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宋辽以白沟河为边界。因澶州(河南濮阳)在宋朝亦称澶渊郡,故史称"澶渊之盟"。
评价
此后宋辽两国百年间不再有大规模的战事,礼尚往来,通使殷勤,双方互使共达三百八十次之多,辽朝边地发生饥荒,宋朝也会派人在边境赈济,宋真宗崩逝消息传来,辽圣宗"集蕃汉大臣举哀,后妃以下皆为沾涕"。
对于“澶渊之盟”,历史上的评论大抵分为两派,一派认为澶渊之盟用区区30万岁币换来了宋朝数十年的安稳,这点岁币早就从和平互市的繁荣中赚回来了。
而另一派则认为,在战胜的情况下却以缴纳赔款的形式议和,丧权辱国。更重要的是,澶渊之盟让宋朝的皇帝以为只要交钱就能稳坐江山,长治久安,为后来长久的抑制主战的忠臣良将直至衣冠南渡甚至宋朝灭国都埋下了隐患。
宋真宗是个什么样的皇帝?虚荣、胆小,有小聪明却没有大战略,还总想做一番事业,而“澶渊之盟”是宋真宗唯一的“功勋”,也就是凭借这个,宋真宗才拉大旗作虎皮,舔着脸去“泰山封禅”。
泰山封禅(shàn)
很多考据党将剧集的发生时代锁定为北宋宋真宗年间,重要根据之一就是第11集前夫哥提到皇帝泰山封禅。

什么是泰山封禅?就是皇帝去泰山祭天。
公元1008年,农历十月,宋朝第三个皇帝宋真宗赵恒率领几万御林军和一群大臣去东岳泰山祭祀上天。
为什么前夫哥在面见皇帝候选的时候提到泰山封禅,状元郎一副鄙夷的神态?

在古代中国,皇帝是天子,权力是上天赐给的,代表上天管理人间,必须对上天负责,所以每年都要祭天。在哪儿祭天呢?可以在京城祭祀,也可以在中岳嵩山或者东岳泰山祭祀。
其中,在泰山祭祀的规格最高,场面最宏大,礼仪最讲究,消耗的财力和物力也最惊人,每祭一次,地动山摇,可能会用掉整个国家好几年甚至几十年的财政收入,所以古代皇帝轻易不敢去泰山祭天。
让我们来看看历史上泰山封禅的都有谁?

vs

宋真宗祭天,的确是精心布过局的。而且过程长达好几年。规格最高的祭天运动,古代中国只有六个皇帝搞过封禅,而这六个皇帝基本上都是雄才大略、建立划时代功业的君主。而宋真宗封禅,连他自己都心虚。
《梦华录》中萧钦言的原型王钦若也是因为被鼓动宋真宗封禅泰山,而被结结实实地定义为奸相,钉在耻辱柱上。

于是,宋真宗封禅泰山的这个布局中,宋真宗处心积虑上至神灵下至百姓,统统哄了一遍。为了不让自己心虚,也为了让天下人认为他有资格封禅,宋真宗在正式祭天前就搞了一场轰轰烈烈的造神运动。先造神,再封禅,造神是为封禅打基础。他通过诱导、奖励甚至向大臣提供贿赂的方式,让太监、大臣和老百姓假造一批又一批的天书和祥瑞:
今天某座山上“落下来”一枚西瓜大的玄鸟蛋,明天某条河里“捞出来”一张房顶大的乌龟壳,后天某个书生“梦见”太上老君托梦,说“圣明天子在位,世界从此太平”,再后天某片菜地里突然“长出来”一棵茄子,茄子皮上还有一篇蝇头小楷的文章,文章内容竟然是歌颂他宋真宗怎样怎样英明神武,连秦皇汉武的在天之灵都自愧不如。
宋朝老百姓也未必相信所谓的天书,但是老百姓同样可以被宋真宗收买。真宗封禅之前,不但给那些主动假造天书、虚报祥瑞的老百姓发放物资奖励和乌纱帽,还陆续免除各地的赋税。他去泰山封禅的路上,每经过一个州县,都会给老百姓发酒发肉,让大家畅快淋漓地大吃三天。
所以,宋真宗这场形式主义运动不仅得到了大部分官僚的支持,也得到了大部分老百姓的支持。从公元1004年到公元1008年那几年时间里举国若狂,都疯了一样陪着皇帝编谎。
忠奸宰相
这里再提一个宰相,王旦。一个几乎“没有污点”的“好宰相”。后人夸他:平世之良相。唯一被世人诟病的污点是“没有阻止宋真宗封禅”。
前夫哥入殿授官的时候说的那段原文出自《宋史.志第五十七》:

“帝之巡祭也,往还四十七日,未尝遇雨雪,严冬之候,景气恬和,祥应纷委。前祀之夕,阴雺风劲,不可以烛,及行事,风顿止,天宇澄霁,烛焰凝然,封感讫,紫气蒙坛,黄光如帛,绕天书匣。”
……诏王旦撰《封祀坛颂》,王钦若撰《社首坛颂》……
宋朝是群相制,而且作为高危职业,干不好或者是皇帝不爽也很容易被“罢相”。所以能看到同一个时代会出现很多个“宰相”。
宋真宗要求封禅扯的祥瑞逻辑其实漏洞百出,不仅在咱们现代人看起来有点儿玄,就连宋朝的大臣也不相信。领班宰相王旦就曾经提出反对,而宋真宗为了收买王旦,竟然请王旦进宫赴宴,临走还送给王旦一坛御酒。王旦回家打开酒坛,里面哪是酒啊?竟然是一坛珍珠!然后呢?然后王旦就屈服了,配合宋真宗假造天书,完成封禅的愿望。

封禅之后,王旦撰写《封祀坛颂》歌功颂德,被授予兵部尚书的头衔。
现在,你还觉得男主他爹的“奸相”头衔实至名归吗?
古代官场一如丹青,哪有那么多非黑即白。“清流”为了自己沽名钓誉不顾百姓死活,就是真的好人了?男主和男主母家的清高骨气,对萧钦言这样的寒门来说,太奢侈,不要期待王子和灰姑娘共情的。与其说萧钦言抛妻弃子,不如说萧相公才是被误解和被抛弃的。
心疼萧爹爹一分钟,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