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

夏至,五月二十三。夏至此时,长夏过半。岁时到此节气,光阴过半。自春分时起,阳光的直射点自赤道逐渐北移,直至夏至,北移到了北回归线。这是阳光直射点在北半球的最高点。

夏至之意:正是夏至此时,夏至极点。北半球的这一天,白昼最长,光影最短。阳光用最豪放的光芒照耀大地,雨水用最饱满的热情润养万物。有了足够的光和水,生命得以尽情放纵,绿树覆荫,夏花绚烂,蝉鸣白昼,蛙闹夏夜…

夏至时节的花,有些是芳香醉人的。如纯白的茉莉和栀子花,行人路过,似香气粘身,又如象牙白的白玉兰,风吹而来,甜香似醉。江南地区的人喜在此时节将这些香花,佩戴于身。在苏州街头,卖花婆婆们将半开的茉莉花的花骨朵,用银白的小铁丝串成手串,或用红丝线将白玉兰两三朵地串起,用软糯地吴语走街串巷地叫卖着茉莉花,玉兰花。江南女子,把茉莉花环戴于腕上,将玉兰花串佩于胸前,花随人移,香附于身。

如果说这些说浅色的香花,让人在燥热的夏天心静神宁。那么那些丹红似火的花,令人会意到:生命应如“生如夏花之绚烂”。爬上高墙的凌霄花,花形似喇叭,似乎宣告盛夏光年的到来。还有和它相似的炮仗花,红花开满架,随后花落满庭。它似乎要尽洪荒之力去绽放芳华,即使随后如暴破后的炮仗般碎屑满地,也在所不辞。更有蜀葵,花似尽染朱砂后的绢纸,一杆之上层层红花,难怪它还有别名“一仗红”。
红花之中,魅而不妖的是红莲花。映日之下,除了花是别样红,还有热浪之下,藕花莲叶所散发的缈缈水香。在荷塘目之所及:碧叶芃芃,红莲耀目。古人对于莲花的花朵比较较真,将莲花未开的花骨朵称为菡萏,已开的花朵叫作为芙蕖。菡萏有天真之态,芙蕖多亭亭之仪。对于半开的荷花还有说法:半开的荷花是昼开夜合。清代苏州人沈复在《浮生六记》中有记:其妻芸娘在傍晚时,将绿茶叶放入荷花中,再用丝线缠绕。晨起解线,从荷花中取出薰香一夜的茶叶。这茶叶有莲花所赋的水香气。细微之处,可见吴人风雅,也见“浮生中的诗意”。

除了花在夏至时节纵放“生意”,菜圃中的菜蔬也是尽现活力。瓜结蒂,豆满架。纺垂型的苦瓜,悬于瓜架。吊于丝瓜藤下的长条丝瓜,若有风来,瓜亦随风摆。而已敷上霜的冬瓜,肚圆饱满,瓜藤满地蔓延,这瓜也随藤四处安放。更有攀缚于满架的长豇豆,色如润玉,形似韭叶般的细面条。这物种伴随着整个长夏,结完一茬又一茬。
夏至时节,还有杨梅荔枝次第新。这时杨梅当市,这味无壳可藏果肉的水果,采来后,用淡盐水略泡杀虫去污,洗净后,一颗入口,浆汁绯红,甜酸爽口。而博得“妃子笑”的的荔枝,剥去絳红色的外壳后,可见藏于壳内的果肉白白胖胖,壳内蜜汁饱满。入口后甘甜沁脾,直至心底。更有冷藏于冰箱后的西瓜,一刀剖瓜,凉意十足,富含甜汁的瓜囊,让人望而生津,食后止渴,似乎忘了这时的夏至时节,正是燥人的炎夏。

民谚有云:冬至饺子夏至面。夏麦新收,新制的面入口尝鲜。面条不只是北方的主食,也是南方的日常食点。单就面条本身来说,当然以秦晋为最好。但各地总有办法,或用汤水,或用拌料,或用浇头,将面做到“面面俱有味道。”处于江南的苏州,犹有晨起食面的饮食传统。漫步苏州街巷,随处可见的必有“苏式”面馆。苏州人做面,肯在浇头上下工夫,成就“苏式面”的别样风格。历来恪守“不时不食”的苏州人。在这碗面的浇头上,心里自有其特定“时令表”。到了夏至时节,湖荡河浜里的河虾最为肥美,所以当以“三虾面”最合时宜。所谓三虾,即河虾的虾仁,虾籽,虾脑。苏州人用绣花的功夫将这“三虾”剔出来,有技巧地炒制成浇头,用以拌面。这等鲜物入口,觉对是满口生鲜,用苏州话说,简直是鲜得无法言表,胜似鲜得掉眉毛。
古人总结夏至有三候:鹿角解,半夏生,蝉鸣始。鹿是温柔的动物,也是中国人寂意于能有“禄”的祥瑞之物。半夏是中药,于此时应时,生于湿润之畔。似乎召示:天生万物,各有时令。蝉鸣之音是夏天最有代表性的符号,夏天的绿荫中蝉鸣如奏,而天越热,蝉鸣的音调越高,蝉音越躁,却越显得夏日正午时的绿林里越静宁。
阳光的直射点至于顶点,但大地还未到至热之时。它在蓄热待放,待大小暑再上蒸下煮。尽管夏是长夏,夏是燥夏,夏是苦夏。但春夏秋冬,各有不同,哪一环节都无法错过。逃避不了的,我们就该面对。春生夏长,熬过了苦夏,我们也见证了生命的成长。
不忘长安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从明故宫到雨花台 (12人喜欢)
- 故乡的春天 (30人喜欢)
- 菜苔 (28人喜欢)
- 故物 (17人喜欢)
- (其四)晨光熹微访孝陵 (19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