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花列传》中的上海风尘女性首饰剪影——为当世珠宝首饰设计提供参考意见
《海上花列传》这部长篇小说的主要内容是写清末时期的妓院生活,涉及当时的官场、商界及与之相链接的社会层面。晚清时期的上海,是一座国际化的大都市,其中纸醉金迷和下层苦难的对比完全比现在更加的尖锐。作为这个城市当中的弱势分子,长三公寓中的裹小脚的妓女们,完全依赖着嫖客们的资助糊口度日。为了这个目的,这些妓女必须依靠服饰搭配的变化来确证自己融入这个城市共同体,而当时名妓们穿戴的首饰款式和使用首饰的相关信息引领着晚清时期上海女性首饰的风潮。
本篇将简略梳理书中的妓女首饰,从而了解晚清上海社会史及观念史的变化,从中吸取美学设计的经验和灵感,为现当代的珠宝首饰设计提供一些参考意见。以及其中表现出来的男性凝视话题,展现男性话语体系下,女性的不平等的地位,揭露和控诉男权社会对于女性权利的不公,以期改善目前仍旧存在的男性凝视问题。
《海上花列传》女性首饰种类梳理
因为在晚清时期,女性的服饰仍然以上衣下裙或者上袄下裤的宽松服饰为主,甚至说上海的女装上衣一般是高领子,甚至到了遮住脸颊的高度。所以说,在书中的首饰中,提到了常见的簪子、钗子、镯子、戒指、耳环等,却并没有提及到项饰,故以下总结的首饰当中不涉及到项饰的介绍。
为方便读者理解,兹绘制一个简易的表格对其中的首饰进行了相应的分类:

兹选取比较有代表性的几件首饰详细说明。
银丝蝴蝶、翡翠双莲蓬
《海上花列传》第二十四回:“见小红垂头哆口,斜倚窗栏,手中还执那一对翡翠双莲蓬,将指甲掐着细细分数莲子颗粒。”从这段描写中可以看出,这一支翡翠簪子应该是将翡翠雕刻成莲蓬的模样,并且这个莲蓬中间的莲子是很写实的,是凸出的设计,甚至可以大胆推测,这只发簪的莲子是可以灵活转动的,以达到一个佩戴的观赏美和闲暇时间把玩的双重功能的结合,以供佩戴者把玩消遣。
水仙花、簪花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簪花的传统,并且在最早的时期,簪花还是男人们的特权。宋代是中国古代男子簪花习俗形成和兴盛时期。宋代男子簪花习俗的形成,是对唐代以来重阳节男子簪花习俗和宫廷娱乐活动中男子簪花现象的继承,在其被推广和普及的过程中,又不断地被加进去了许多新的内容,社会内涵不断丰富起来,呈现出多元、多层次的特点。男子簪花习俗是宋代花文化成熟和繁荣的体现,是宋人自发的辟邪趋吉心理的表露,是宋人审美情趣和精神面貌的反映,折射着宋代时代特征和宋人的精神面貌。再如《水浒传》中阮小五鬓边簪石榴花的例子。都说明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香草香花这样的自然物象的自然的亲近,传达出中国文明中与大自然相互和谐,追求自然之大美的一种文化审美的追求。
在我个人的印象里面,大概在小学的时候,周围的村民还有在五六月份簪戴栀子花、黄果兰和茉莉花的习惯,但是后来模糊地感受到这种习俗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生活圈子。簪戴鲜花或人造花(绢花、罗花、珠花等)的习惯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其中的原因很容易想到的一点,便是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的变化,女性大多不再蓄养过长的头发,日常的发型也多以简约舒适为主。但是这种巧妙“仿生”的理念,应该发扬光大到其他的首饰部件上去。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同样是不如现代化高度发展阶段的东方国家,日本,在传承传统文化方面却能形成与现代生活并行不悖的和谐局面。以服饰为例,大和民族的传统服饰——和服,在日本社会的影响力似乎并没有受到现代服饰的冲击,日本的青年女学生非常喜欢和服,因为她们认为和服能够充分地展示日本女性之美,因此无论是在入学仪式、毕业仪式、还是夏季祭礼或者盂兰盆节等重大传统节日,和服都是青年女性的首选服饰之一。尤其是每年的七八月份,一群群朝气蓬勃的女学生穿着色彩绚丽的和服三五成群的观赏烟花大会,已经成为日本的一道有代表性的风景线了。现代西方的艺术设计偏向于抽象的逻辑理性,与中国本土的偏向于形象的浑圆的文化理念差异较大,即余秋雨先生所说的“实体美学”和“虚拟美学”的差别。那么无妨从一衣带水的领国——日本,借鉴升华东方美学的灵感。
金镶玳瑁钏臂、乌金钏臂
《海上花列传》五十六回:“手腕上一副乌金钏臂从东洋赛珍会上购来,价值千金。”钏是一种戴在手臂或者手腕上的镯子。与日常所见的镯子不同的一点是,钏臂是一种套在上臂的环形首饰,特别适合于上臂滚圆修长的女性,能够表现女性上臂丰满浑圆的魅力。是最女性化的首饰,只能被女子并且是大臂粗的女子佩戴。男人和瘦女人都没有资格。他们或没有脂肪,或脂肪分布不均,箍紧了影响血液循环,箍松了就会掉下。胖女孩大臂的脂肪厚且均匀,富有弹性不含血管,可将臂钏紧紧箍上,衬托女式健美的丰韵曲线。
基于这个特点,以及当时佛教的大行其事,在唐朝时期,佩戴钏臂成为女性的一种风尚,初唐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周肪的《簪花仕女图》,都清晰地描绘了手戴臂钏的女子形象。这种风尚不仅仅限于宫廷贵族,平民百姓也十分热衷。据史书记载,崔光远带兵讨伐段子章,将士到处抢掠,见到妇女,砍下手臂,取走臂钏。可见当时戴钏臂的女子并非少数。
所谓在动荡的年代,女性为了谋求出路,于是在穿着上费尽心力以吸引男性的关注,无奈地成为男性凝视下的“被看者”,成为被“客体化”、“物化”的悲惨对象,成为男性的附庸,供男性赏玩。那么相反地,在世风十分开放政治文化十分繁荣昌盛,文化自信落到实处的时期,比如唐代,接下来就是老生常谈的了,唐代女性在服饰上的大胆泼辣,勇于表现自我,勇于追求独特的健硕的美感。老生常谈的,现代的女性具有解放自我的权利和自由,应该获得基本的穿衣自由。珠宝的设计要赢得市场的青睐,应当转变自身傲慢的态度,设计走向消费者,产生多样的审美设计产品,而不是千篇一律地无脑地复刻外来的流行文化,做着时尚的快消品。
时辰表的手镯
《海上花列传》第六回,雪香在马车上褪下时辰表的手镯来给小姐妹观赏,仲英道:“也不过是好看生活,到底无啥趣势。”自1843年上海开阜后,随着进出口贸易的扩大,一些西方的工艺美术品流传到上海,其中影响较大的首饰有绒绣、磨钻、洋镶首饰等。洋镶首饰即采用外国传统工艺制作的首饰,时辰表的手镯即势将小块的手表和手镯组合起来的产物,类似于我们今天的手表,既有装饰效果,又不失实用价值,极具创新性。也从侧面证实了彼此之间相差巨大的文明之间相互碰撞,能够产生奇异的艺术火花。
耳环
《海上花列传》多处提到耳环这一种耳饰。李渔在《闲情偶寄》卷三《声容部》“首饰”条有这样的表述:“饰耳之环,愈小愈佳,或珠一粒,或金银一点,此加长佩戴之物,俗名定向,肖其形也。”由此也证实了,在晚清时期耳环是越小越稀奇的,耳环上的饰品也是以珍珠或者金银为普遍。清代对宝石的处理是打磨自然原型为主,以金属为托,晚清之后西方的宝石切割与宝石镶嵌工艺明显影响了中国的首饰制造,从晚清保留下来的“银镀金嵌玻璃花卉耳坠”上,有着明显的西方的刻面型手工法和抓爪珠宝镶嵌的工艺。
“双喜双寿”花样戒指、嵌名字戒指
晚清上海戒指流行刻字的款式,在《海上花列传》第十二回:“唯有一对戒指,一只要‘双喜双寿’花样,这也有现成的,一只要方空中嵌有‘慧贞张氏’四字,须要定打,约期来取。”由此可知,有现成的商品可以直接购买,但是刻着名字的戒指却需要定制,等待工期方能拿到,与线下的定制款戒指相似。
首饰购买的途径
《海上花列传》提及的首饰购买地有三个:景星银楼、虹口银楼和城隍庙会。虽然这些首饰的佩戴者都是女性,但是男性作为隐性的评价因素,导致女性佩戴首饰的审美观倾向于迎合男性的审美。在《海上花列传》中,很多的女性首饰都是男性赠送给名妓们的,甚至于小红房里的一切摆饰物件都是王莲生给置办的。名妓们佩戴什么样的首饰取决于男人们的购买政策。《海上花列传》第二十三回,莲生向慧贞道:“耐要买翡翠物事,教洪老爷到城隍庙茶会浪去买,便宜点。”第二十二回关于翡翠双莲蓬的描写中,吴雪香道:“也无啥!我一对40 块洋钱哚呀,阿是也无啥!” ...买是客人去买得来个,来里城隍庙茶会浪。俚哚才说勿贵,珠宝店里陆里肯嗄!"意思是说这是在城隍庙会上买的,要是在珠宝店,40块洋钱是买不到的。当时人们评价翡翠质量的高低就是凭借肉眼看翡翠的成色,绿色越深,名妓们就认为翡翠的质量越好。
从《海上花列传》中的首饰描写,我们可以想见,在妓女们的生活圈子里面,首饰成为了他们凭借外物来界定自己的社会存在的一种方式,她们借用首饰将自身放在不同的社会阶层中,通过首饰的变化间接地参与到晚清时期的社会运动中去。影响晚清时期女性首饰使用的因素包括服饰搭配、男性目光以及上海都市文化的现代性等。但是在《海上花列传》中提到的首饰大多还是本帮手工打造的本帮首饰,如银丝蝴蝶簪、押发、金钏臂等,这些首饰材质以金银和玉石为主,后来晚清时期,洋镶首饰也开始出现,如上文提到的时辰表,新的工业材料也开始进入首饰圈,如乌金钏臂,就是以一种工业的合金制作的钏臂,与传统的金银钏臂不同。[1]
结语
总而言之,这些小小的首饰部件和这些如首饰部件一般存在着的女人们,并生活其间的人们接受享用着洋灯、眼镜、汽车等外来的西洋器物,体验着“新文明”和“旧文明”的碰撞,悄无声息地掺和着这些女人们的命运,预言上海行将崛起的都会风貌。同时作为文化从无形表现为有形的物质载体,其中蕴含的美的哲学不应该埋没在意识形态的单纯批判中。
参考文献
[1]司贵珍.从张爱玲小说中的服饰描写看其笔下女性的悲剧性[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17,25(02):57-60.
[2]江潇潇. 《海上花海上花列传》妓女形象研究[D].青岛大学,2017.
[3]肖柳. 《海上花列传》细节描写的现代性辨析[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14(10):86-88. DOI:10.3969/j.issn.1671-0975.2017.1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