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安逛菜市,是我的“生活晴雨表”
每天早上,我睁开眼睛的第一件事,就是看家附近超市群里每日准时发布的果肉疏价格:
5月17日蔬菜区特价:
陕南土豆0.99元
有机菜花0.99元
精品西葫芦1.98元
上海青0.99元
大白菜0.58元
新蒜苔3.88元
莲花白0.68元
红洋葱1.58元
广红萝卜2.38元
本地芹菜1.88元
新蒜苔3.88元
精品螺丝椒1.88元
白肉豆3.88元
油麦菜0.99元
白萝卜0.75元
西红柿3.98元
南瓜2.68元
冬瓜1.88元
精品圆茄1.98元
山东大葱1.98元
精品黄瓜1.99元
精品韭菜1.68元
大莴笋5元3颗
数量有限售完为止!!!
看着这平常的菜价会在心底莫名的获得一种安慰感,谢天谢地,今日菜价正常,生活秩序也看上去正常可控。
看菜价获得安慰的起因,大概两个月前的4月15日,那天是崔健在视频号的“继续撒点野”线上演唱会,同一日西安官方发布声明说为降低交叉感染风险,要实行临时社会面管控。
当天晚上,各大社区团购电商平台蔬菜被抢购一空,小区附近的菜店、超市、一条菜市场的蔬菜、鸡蛋等也被抢购一空,菜价立马就有波动涨价。
家附近通常营业到九点多就关门的超市,当天营业到凌晨12点,在小区群里看到有人拍的大半夜超市门口排队买菜的场景,以及蔬菜区空空荡荡的货架。那天,平时经常买水果的水果店,老板也营业到凌晨,吃水果的人要囤水果,老板也可以连夜多赚一些,隔天早上菜市场好多摊位的菜也被早早抢购一空。


自从上个冬天西安封控以后,我就习惯给冰箱囤够至少一个周的果、肉、蔬。所以在很多人因为看崔健演唱会耽误了抢菜时,我可以安稳淡定地看完演唱会,并听窦文涛和崔健聊一聊。
年初西安解封的时候,你以为日子不会再糟糕了,但是吉林、杭州、上海、北京……等地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办公室的同事小区隔几天就因为管控之类的事宜而不得不申请居家办公,网络上到处是看了会让人焦虑和生气的消息。生活就像一下子充斥了更多的风险和未知。即使周末放假,也要把办公电脑带回家,因为你不知道下个周一还能不能正常去办公室,焦虑的日子好像要看不到头。
而每天七点半以前在超市购物群里看到发出来的菜价,就像是建立在我心中去监测生活秩序的一种尺度,只要没有明显的波动涨幅,就彰显着一如既往的至少正常的生活秩序。
01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里,我几乎每个周末都会抽出一天时间去逛菜市场,春笋、香椿、榆钱、槐花……这些春菜接二连三在菜市场出现的时候,家附近荒了一冬的浐河边,柳树会从嫩黄的芽开始慢慢变绿,青龙寺、交大的樱花差不多快开了,接着是兴庆公园的郁金香和牡丹。



年轻人在春天好像总是聚集在各大网红街区,或者网红赏花点,比起春日赏樱花、牡丹、郁金香……我更愿意去逛家附近一条长约一公里的菜市场,准确的说更像一个小的综合市场,虽然看到的年轻人要少很多。







逛菜市场是很好玩的,蒸馍摊上大大小小的陕西馍有十几种,硬面馍、酵面馍,枣味馍,花卷……而估计南方人眼里就统一归类到“馍”碳水。有胖点的四五十岁的大姐开着电蹦子(电动三轮车),卖香瓜、乳瓜、橙子、桃子……她总会售卖当下最畅销的水果,卖桃子时也从不吝啬给你削好几片尝尝,并会热情地招呼我这样的顾客说:姊妹,咱这水果都是最甜的,而且卖的便宜,你随便吃、随便尝,买不买也都行,但我多少总要买几斤水果的,我会事后把自己在菜市场被称作“姊妹”的梗讲给朋友当笑话听,不过最近我很少看见她了,不知道是回家带孙子了还是其他。

有操着河南口音的大叔会说:我的菜可好了,买啥啥便宜,买啥啥实惠,都是今早新拉的菜,菜可好可新鲜还可便宜了,买好蘑菇他会顺便推销说我这青菜新鲜也可便宜了:两块钱一袋,你要不要带上。大多数时候像青菜这日常的蔬菜是会顺手带一袋回家的。去年冬天疫情的时候,他会卖萝卜、白菜、土豆等蔬菜,低温天气是天然的保鲜冰箱,用麻袋或者毯子盖住,白天揭开拿出来售卖,放久了也不会轻易坏,前面是十五平米左右的菜摊,后面七八平米的空间是他晚上和老伴休息的地方。

有一个高一米八左右的大哥,推着三轮车,随着季节的更替会卖香蕉、橙子、菠萝等,之前整个菜市场大多数人都会让人扫码付款,但大哥一直坚持不用打印好的微信或支付宝付款码,一定要打开自己的手机看着你扫付了才放心,因为他遇到过有的人说扫付了结果人走了钱还没付到账,但现在他已经开始和大家一样用电子收款码了。
菜市场的微信和支付宝付款码的有趣之处,在于让陌生人之间通过码来交易连接,而且迫于支付便捷性的需要,大多数原本不懂智能手机电子支付的人,也都捣鼓弄通了扫码收付款是咋回事。
有个年轻的小伙子,卖菜的手法是重点售卖几样菜,分装在一个一个的塑料袋里,菜的价格通常很优惠,但是要买的话通常就拎一袋子称,散称也可以,但大多数人嫌麻烦就作罢了,一开始我会买一袋,后来发现,菜价虽然便宜,但是买太多吃不完放坏也就浪费了,所以后来每次还是坚持买多少称多少。
还有的人会坐在菜摊上,一边对着短视频手舞足蹈的学动作;有卖黄瓜、西红柿,辣椒、茄子和肥土等的苗圃,有人买就招呼并讲解栽种技巧,没顾客的时候老板懒洋洋的坐在竹制的躺椅上玩手机;卖鱼的人会把你挑的鱼称好之后,狠狠地摔在地上,当鱼还在挣扎的当儿,就已经处理好并麻利的冲洗一下装进袋子里了;还有小杂货摊卖扇子的话,六一之前是买不到的,因为六月以后西安才会热得需要用扇子;夏季时分,一个菜市场会有几十家卖凉皮的小摊,擀面皮、面皮、米皮、牛筋面、呱呱,带调料带面筋,5块钱两份……

西安的菜市场就像是它的省会城市地位一样,可以汇聚陕西各地的特产,如果外地人来了西安,不知道回家带什么特产好,建议去逛个菜市场,看着一个一个有着地名的摊儿采买所需,绝对比在景区买的特产更地道、更陕西。
有卖蓝田锅烧豆腐的摊儿,总会用蓝田方言循环播放:蓝田灞源锅烧豆腐,纯手工、无添加,山泉水做的,除了豆腐也卖豆腐皮儿、腐竹等。灞源是流经西安的主要水系灞河源头,热爱户外的人爬山去箭峪岭,通常要徒步十八公里左右,期间能寻得灞河源头,现在灞河西安段是灞桥国家湿地公园。
灞河和浐河交汇上在浐灞中心,2011年西安举办的世界园艺博览会,2021年夏天举办的全运会、欧亚经济论坛等,以及很多人搭帐篷露营的地点,都在浐灞中心附近,浐灞生态区的绿化环境在西安是极好了。而来自蓝田灞源的锅烧豆腐,听上去也质朴而天然美味,其实越过灞源,还有个陕西洛南的洛源镇,那是我们县上的一个镇,那里生产的豆腐干也小有名气,味道是我吃过的豆腐干里最好的。
一家卖泡菜、糖蒜等的毯子上,堆着兴平产的辣面儿(干红辣椒晒干碾成的粉末)。对陕西人来说辣椒是一道菜的话,多少是有点夸张了,不过陕西人吃面食多,die碗面、吃个馍,没有辣子是不行的。

在我的家乡陕西洛南,人们通常会在春天栽下辣椒苗,秋天会结出一簇一簇的红辣椒,晒干了拿到集上去碾成辣椒面装起来,基本够一家人吃一年的,自家产的辣椒也会比外面买的好很多。兴平产的辣子有名其实我以前是不清楚的,只是经常看见卖辣椒面的摊上写着兴平辣面儿才好奇,后来了解到,兴平的好多镇都大面积种植辣椒,还是多家知名食品厂的调料供应地,比如阿香婆辣椒酱,康师傅方便面……辣椒也是当地重要的经济作物,也在2010年成为中国国家地理的标志产品,而在张艺谋拍的《秋菊打官司》中,秋菊就是靠着一次又一次去卖掉辣椒才凑够钱给丈夫打官司用的。
五一过后是白鹿原樱桃上市的季节,这个白鹿原就是陈忠实在小说里写的那个因有神鹿而得名的地方,冬天出草莓,夏天产樱桃。而整个菜市场会有几十家卖樱桃的,大小樱桃的口感差不多,但价钱会有差异,通常个头越大价格越高一些,不过不同卖家的价格标准不一,多问几家,总能买到大个又便宜些的回家。


夏天最不能少的就是西瓜了,这几年草滩的西瓜不知怎就突然被冠了名,于是会在卖西瓜的中型卡车上听到循环播放的:正宗的草滩油扎西瓜开园了啊,正宗的草滩油扎西瓜开园了啊,免费品尝、免费品尝,不甜不要钱,不甜不要钱。还有这两年新晋的瓜种是个头小一些的蒲城吊兰西瓜。

最近还是新蒜上市的季节,打算酿糖蒜去称蒜的时候,正好碰到有人骑电动车载着一个大的快递箱,由于狭窄的菜市场空间有限,碰倒了卖豆芽的摊主盛装豆芽的框子,连水带豆芽洒了一地。骑电动车的人正好是我买蒜那家女人的男人,女人急忙拿着扫把去清理事故现场,他家小孩就来给我拿袋子装蒜,豆芽摊主会说撒了就不要了也没多少了。感觉就像小时候打碎了邻家的罐子或者碗,会基于大人的熟识关系,而免遭对这类丁点小事的惩罚,但事后大人们总会多少对邻居在其他的地方有所补偿。

男人把电动车后面的快递箱搬回家,快递里是给儿子买的折叠自行车,小孩子很开心地围过去,对面衣服店的女人看见了会夸赞说好漂亮的自行车啊,自己都想骑了。来自乡村的摊主们,还把源于乡村的熟人文化带到了菜市场,比在城市呈弱连接状态的人之间的关系质朴一些,但又不同于原本地道的乡村熟人文化社会关系。
我曾经一直以为,这种平静的周末看似甚至有点无聊,我总试图努力去挖掘出一些生活趣味来,不曾想,一场疫情的发生,就足够瞬间搅翻这原本平常的日子。
02
去年冬天,西安全市小区单位实行封闭式管理。我在办公室装好办公笔记本电脑,把下班后去上课穿的瑜伽服塞进包里,还有一瓶好用滋润的护手霜,想着再来办公室不知是多久以后了,索性也装着拿回家用。当我和同事G下楼时,附近的粮油店已经在排队抢购米面油了,家住在附近的G也趁着人不多去排队囤物资了。
我在经过一个小时的通勤路程从公司回到家这一头的时候,出了地铁口周边几乎没人,往日拥挤在地铁口喊客载人的摩的和蹦蹦一个都没了,平时售卖辣条,鸡爪、烤肠、糖葫芦的小摊也消失的无影无踪。
当往前走几步看到路边有卖手抓饼烤冷面、蛇果和梨子等的摊贩车时,我用10块钱买到了三斤蛇果,内心是有一种庆幸和放松的,原来这个世界的节奏和秩序还和之前一样。但走到附近大超市门口时,入口处混乱拥挤的人流提醒我,这座城市开始慌乱了。
我知道家里冰箱菜和肉是足够的,如果居家隔离的话,水果控的我必须要存够各种水果,而水果店人虽多但还能买到柚子、苹果、提子、橙子等耐放的水果。此外我还需要去买些馒头放着,平时买馒头的次数并不多,但真要居家的话,能买到馒头还是要储存一些的,毕竟吃了比较耐实。
在经常光顾的水果店挑了梨子、提子、柚子、皇帝柑等一大堆水果,排队结账的时候,站在我前面的男士一边和身边的人聊天说不要慌,没事的,武汉疫情时没有抗疫经验,还会死人,都挺过来了,现在疫情又不会死人而且还没有很严重,一边他又两只手拎满了香蕉、柚子、苹果、花生、瓜子等物资,眼看着他手里都塞不下了。
是呀,每个当时抢购物资的人,谁心里不是这样矛盾又双标呢,谁不清楚聚集更危险,理性不要哄抢的道理,可是行为上又还是希望给家里囤够口粮,毕竟在大灾大难面前,千金难买一口食。
小区附近的菜市场、各大超市,小商店,蔬菜、鸡蛋、大肉几乎都被抢购一空了,平时菜市场全天营业的几家菜店,各种菜也都卖空了,爸干脆去附近的大蔬菜批发市场,才买到了一大袋子馒头、几斤白菜、土豆、西红柿、生姜、蒜等蔬菜;而我也很幸运的在鲜面店买到了几斤面条和河粉。家里的冰箱从周六开始无意识的囤积物资到封城前的紧急抢购结束,至少可以维持一家人10天的口粮,总算安心一些了。
居家因为疫情管控,身处西安购买大米、面粉、蔬菜、水果、蛋肉等日常必需品等都不大方便,生活必需品的价格也有所上涨,从12月23号凌晨封城以后,一开始两天一户可外出小区购买一次物资的政策,在27号凌晨已经升级到全面封闭小区不允许外出了,而几乎是一瞬间,微信里冒出 了粮油、馍馍、鸡蛋、大肉、蔬菜、水果、豆腐、鲜面条……等群,我甚至还添加了小区附近的药店老板微信。
如果有任何生活需要的话,我可以通过手机微信联系老板或在微信群里接龙注明所需物资,双方算好价格交易,约定好时间到小区门口见面,然后让他把东西从小区出入口的栅栏处给我寄进来。
取菜的间隙若碰到有人拎着盒马的袋子会被问到怎么抢到的?人家也会耐心地回答陌生邻居的抢购秘诀,你要提前加购好,开售前五分钟不停的刷新页面,一旦开始直接下单,买到啥是啥。若拎了鸡蛋或者水果从小区门口往回走,也总会有人问询在哪里买到的,价格多少等细节。
12月27号全面封城以后,周边菜市场被通知全面关闭,28号周边商超全部收到通知禁止营业,两天一户一人外出采购的权限没了,经常购买水果的那家店当天也无法配送订单。那一刻即使家里口粮尚且充足的我,立马通过小区内部便利店群大家分享的信息,给微信添加了十多个物资群,以备不时之需。
其实在距离小区直径不到500米的地方,有大大小小数十家店铺可以购买果蔬,还有两三规模大一些的超市,不到两公里的地方,有一家盒马鲜生,还有周末我常逛的每天十二点之前都熙熙攘攘的菜市场,菜市场还有几家菜摊尚还在营业。
这时候往常几乎没什么交集的同小区邻居,开始在微信群里发问谁家有酵母、食盐、馒头、泡面等,还有人问谁家囤烟了,有没有硬币换要去楼下接纯净水,即使只是同在一个微信群,大家也有会招呼一声,把家里尚且充足的物资分享给需要的人。也有同小区的人,自己组织找门路给大家采购粮油果蔬,通过微信我找他买到了一箱葡萄柚63块钱,里面装了13个;2个西兰花,6个西红柿,两斤南瓜和两个包菜,总计44元,有时候他会在半夜12点以后通知预定的人去指定地点拿物资,晚上若打算睡觉都得留心拿物资的通知。
也有报名抗疫志愿者的退伍军人 ,在能出门的间隙主动在群里询问有邻居是否需要帮忙带菜,让他在超市帮忙带了一斤青线椒、一斤菠菜、6个杏鲍菇,还有一瓶味极鲜,能买到这些已经很难得了,取菜的时候从冰箱拿了两瓶饮料给他以表谢意,他不接受并说不用客气,趁他在等其他五六个让带菜的人来取菜的空档,我把饮料留下离开了。而这位退役的年轻人,前天还在小区微信群里调侃说自己家里能吃的只有绿萝了,后来他的战友帮他买了一百五十个馒头送过来,他会在群里喊谁没有馒头,可以随他去小区铁栅栏门那里取,只给自家留了三十个。
感觉就像是回到了九十公里之外的家乡,每年过年回去亲友邻居会把自家多余的菜、馒头等东西好心的拿到我家,而爸妈也会把从西安拿回家里有的红枣、坚果等找时机回赠给邻居。
新年的第一天,早上很幸运在添加的微信群里买到了2斤鸡腿,2斤鸡翅,下楼拿东西的时 候,因为疫情被困足在小区里面的人,就好像是一个很平常的假日一样,贪恋着冬日的阳光,踢键子、跳皮筋、跳绳、打羽毛球、遛狗,遛鸟晒太阳……
居家的第十一天,是元月2号,早上起来草草做了顿饭,发现冰箱里葱和蒜苗都没有了,就在微信群里订购了一些,因为一觉醒来管控又严格了一些,小区大门处甚至又有警察值守,不知道买的东西下午还能不能送到。
大概下午四点钟的时候,菜就送到小区附近了,由于大门口附近有人值守,是约定好在小区里幼儿园附近的消防通道黑铁栅栏门处送进来。铁门大约有两米五高,我到的时候外面的人会攀上铁门,里面一位女性也要攀上铁门八十公分左右,大家就这样隔门交换物资。

我正愁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攀门的技能我尚且不太行,虽然成年以后一度懊恼中学时期没翻过学校操场的院墙之类,幸运的是,正好碰上小区大爷运送垃圾的车出去需要打开大门,在门打开的那一瞬间很开心的拿到了一大包菜。
离开的时候发现门外有骑着摩托的外送小伙儿,会喊他过来问清楚是跑哪家业务,即使暂时用不上也要了微信加上联系方式,毕竟采购渠道不怕多。
团购取菜的时间从来不固定,有时候是12点半、有时候是3点半、有时候是4点钟,送货时间完全看老板来回办事儿的数量和速度;送货的人也总不一样,要看老板家人手的空闲情况,如果有人错过了取菜时间,老板会直接打电话。等菜送到小区门口了,在封闭的闸门处从老板手里取过一大袋子各类菜,面对面给老板随身带着的支付宝或者微信收钱码扫码付款就可以完成这笔交易。
细致的老板会把各类菜品用不同的袋子分装好,并在外面用黑色马克笔标明价格,还会附上手写的菜品明细及价格卡片,外面的大袋子上会画上总价格,所以接过菜只需要瞅眼总价格直接扫码付款就行。
小区门禁闸口处是这些天小区内外交换各种物资的繁忙地带,以前那里是进进出出的人,而今是递进递出的各种货物。当我到达目的地时,茫然地看着门外不同店铺送货的“临时外卖选手”,就喊着找寻我的菜,耳边响起:
“豆腐,22号非常勿扰到了没?”
“豆腐,8号饶龙家到了没?”
“豆腐,25号蒲公英的约定到了没?”
“豆腐,26号牵着蜗牛去遛弯到了没?”
再后来的人听到这以豆腐开头此起彼伏聚集在一起的声音就哈哈大笑起来。
03
在居家封闭了27天之后,1月18日,官方发布通知第一次允许每户两天一人外出两小时,喜滋滋地拿过出门卡,小区门口扫了一辆共享单车先去附近的浐河边遛了一圈,我看见附近盒马鲜生所在的商场门口有零星的人出入。
我又再一次去了熟悉的菜场。
大多平时零散摆摊的人只有几家,菜店、馍店、鲜肉店、卤肉店、干货摊、花店……一溜开到菜市场的水产区。有老人在卖竹编的竹笼、馍篮,有人支着爆米花的摊刚好炒好一锅怦的声音炸响到菜市场上空,连唯一有的一家卖冥间用品的篷摊也开张着,摊主老爷留着长胡子,坐在凳子上晒太阳。
菜市场虽没平常周末人多,来来往往买菜的人也不断,时不时还拥成一小团,并间断的响起来微信到账✖️✖️元,支付宝到账✖️✖️元,这声音给人一种平常日子的错觉,让人恍然误以为这个世界好像没什么大的变化,可本质上却竟大不一样了。
经常买菜的一家老夫妇告诉我,疫情期间子女教会了他们如何在网上卖菜,门店生意虽然寡淡,但是微信群却成为主要的卖菜阵地,每天忙着从微信上接附近小区的单子,并按需配送,经营没受多大的影响,每天变得更忙了。
冬日十一二点的阳光透过菜场上空遮阳的黑纱正好打在菜摊的一堆西红柿上,被点亮的红色就像是预示着解封在即以及即将到来的春节日子以希望。

卖鲜花鱼龟的店门口,一堆装着水仙花的盆儿在阳光下长出的黄绿嫩芽更有生气;放着小鲤鱼、乌龟的白色框子没有了小孩子的围观,鱼龟在太阳下静默游动,边上的水桶里插着红豆、富贵竹、假百合花、假孔雀翎等过年好卖的花枝,还有风信子、乒乓菊、蝴蝶兰、多肉等应季花种。
我逛了很多次菜市场,从来没有像那时一样觉得菜市场的青菜、香菇、水果等样样可爱,从未觉得这人间烟火何等珍贵,买了盆四色的乒乓菊和水仙回家,再过一周就是春节了,刚好可以把水仙养开花。

水果摊有专门切甘蔗的铡刀,老板拿一只削好皮的长甘蔗,在铡刀架子下系上八色塑料袋,袋口刚好可以接住铡刀切好的一小截一小截规则又均匀的甘蔗;卖手磨香油的店门口还兼顾售卖裹面炸好的大鱼小鱼,金黄金黄的诱人;有卖的馒头被一大袋子一大袋子的分装好摞成一大堆,春节期间馒头店好几天都不开门,如果不在家里蒸馒头的话,一般都会买一大袋子馒头回家,同时还售卖老板做的烟熏腊肉和灌好的肉肠,肉和肠被一个一个用绳子系了挂在架子上吊着,方便顾客任意选购;牛羊肉摊前有整只杀好的羊,皮毛被剔的干干净净,肚子被豁开,倒挂在结实且大的架子上;水产家禽摊的摊主手里抓起肥硕的老母鸡,一只一只的塞进准备好的笼子里等着客人选购,尽管水产价格暴涨,但装满带鱼、鲈鱼、多宝、大虾多宝等的框子都卖空了......



采购的食材都被搬上新春餐桌的时刻,内心会不由得感慨,无论如何,这一年总会过去,毕竟新的一年总会如期而来,而新的一年,总会给人新的期待和希冀,给人心理和更多希望的种子。
这个世界看上去恢复到了一如既往的秩序,但是经历过疫情的慌乱,又有一些地方确确实实不太一样了,变化像生活的毛细血管一样渗透在生活的很多细节之处。
我大概都忘记了2019年冬天以前日常的生活状态是啥样了,现在回头看,4月15日也才过去了一个月而已,却在日常繁忙的工作和努力丰富一些的生活里,有种过去了很久的错觉。
后来会发现,原来光是平常的生活图景,都已经需要被好好珍惜了。
附:这一逛了好几年的菜市场,上个周末去的时候发现被拆掉了一半,巧的是我刚写好了这篇文,也算是纪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