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读书 - 不惑、不忧、不惧
今天是周六,久违的周六。因为工作事情有点杂乱,又没有什么提升,于是就一直盼着周末,周末可以看书,发呆,躺平,佛系,总之不用蹲点上班,偷懒也不会有负罪感。今天本来打算看《正面管教》的,结果早上起来没有看庄子,改看前两天刚买的一本小册子《成为一个不惑、不忧、不惧的人》。本来以为很快可以看完,结果到现在还没有看三分之一。书很好看,很合我这种伪文艺青年的胃口,慢悠悠的,不去想也总觉得这么不切实际,还是会吃到面包喝到牛奶咖啡的人。不过书真的很好看,看了几篇,一直在纠结是全部看完再上来写感悟,还是边看边写。全部看完怕就都忘记了,边看边写又会怕会耽误想。纠结了一会儿,还是上来写吧,趁这会子正好有思绪。
1. 昨天晚上看了胡适的《为什么要读书》。胡适说,读书有三个目的:第一,可以学习老祖宗的经验教训和积累的智识,后人不必从头学起,不必再犯同样的错误。第二,读书可以帮助我们读更多的书。比如我们读经书,如果我们只读经书,是不能完全读懂的,要看其他非经书类的书,才能完全理解经书的意思。第三,读书可以给我们提供很多解决问题的材料。大意是书读多了,经验学识增加了,可以借鉴参考的东西也就多了。比如哥白尼的日心说是从希腊人那里得到启发,醒世姻缘中的一个小说便是借鉴蒲松龄的聊斋云云。
说实话,刚刚看完胡先生这样说为什么要读书,我心里是有点不大爽快的。我本来希望他说点读书最快乐的事情在于读书本身等等,后来想想,那种快乐大概只有真的把读书当成一种乐趣的人才能了解,对于没有读书习惯的人,大概是很难作为理由把他们吸引过来的。暂且用这么功利一些的理由把他们吸引入坑吧。
2. 昨天晚上还看了钱穆先生写的《常读这五类书,人生情味都会厚》,看了一半,实在太晚,就去睡了,今天早上起来读了剩下的一部分。
先生首先教导我们:一是,人生要过得愉快、有趣味,这需要用工夫去培养,而这一种培养人生情趣的工夫,莫如好读书。二是提高境界。要知道人生境界别有存在。这一层,对于青年人来讲,一时还不能领会,要待年纪大了、读书多、经验多,才能体会。人生有了好的高的境界,做人自会多情趣,觉得快活舒适。如果我们希望能够到此境界,便该好好学做人;要学做人,便得要多读书。
钱先生要我们读的书有这么几类:一是修养类,先生列举了七本书:《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六祖坛经》、《近思录》、《传习录》。第二类是欣赏类的书,主要推荐的是文学书。钱先生认为我们对于我们的人生也要会欣赏,而且要能从高处去欣赏。最有效的方法莫过于读文学作品,尤其要读诗。第三类是博闻类。这个没有规定,只要自己爱读,史传也好,游记也好,科学也好,哲学也好,性之所近,自然会乐之不倦。增加学识,广博见闻,年代一久,自不寻常。第四类是新知类。我们出生在这个时代,应该随时在这个时代中求新知。第五类是消遣类。广义上说,上面所提到的,都可以作为消遣类。
3. 接着今天新看了钱穆先生的《我们如何读古诗》,先生论述了不同名家的诗,总结推荐大家读李白、杜甫、陶渊明和王维这几个人的诗,各读一百两百首,会收获颇丰。
这篇读来,感触最多。下面就想到什么写什么,不管逻辑结构了。
钱先生最开始提到红楼梦中的香菱学诗,说香菱看了陆放翁的诗句“重帘不卷留香住,古砚微凹聚墨多”,来请教黛玉,结果林妹妹说不要学这样的诗,应该学王摩诘、杜甫、李白跟陶渊明的诗。然后先生解释了一下为什么,先生说放翁的这两句诗的问题在于,这句诗背后没有人,或者说,换了一个什么人进来都可以。这个就好像,有人买了一件古玩,烧一炉香,自以为很高雅,其实还是俗,因为换一个人进来,并没有什么不同。高雅的人则不然,应有他一番特殊的情趣和意境。这是我第一次知道,先生眼中的高雅是什么样子的,什么样才算是真正的高雅。
然后先生就说到大家评价王维的诗“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先生举了很著名的或者说先生很喜欢的,在另一篇里面也举了,但是我其实没有听说过的两句”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来作为例子。先生说这两句表面上看写了景,那么请问当时作这个诗文的人,他心上感觉到什么呢?我们这么一想,就懂得”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这八个字的涵义了。正因为他所感觉的没讲出来,这是一种意境。妙处就在于他不讲,他只把外境放在前面给你看,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如果他接下去讲很多人生的哲理,那么诗味就淡了,诗格就低了。
我们自己因为读着这两句诗,在自己心上,也感觉出了在这两句诗中所涵的意义。这是一种设身处地之体悟,亦所谓欣赏。摩诘诗的妙处在于他对于宇宙人生抱有一番看法,他虽然没有写出来,但是此情此景,却已尽在纸上。这就是诗很高的境界,也可以说是摩诘由学禅而参悟到此境。原来这个叫做欣赏,欣赏的意思是能够设身处地地感受到并享受被欣赏的一方当时的处境。
先生接下来还把王摩诘的这种境界引申到了画上。先生说,画到最高境界,也同诗一样,背后要有一个人。画家作画,不专在所画的像不像,还要在所画的背后能有一个画家。这个好精辟,看画,不是看画得像不像,而是要看是否融入了画家自己的精神内涵,观众能从画中看出画家的内心世界,看出画家的境界。当然,读者自己也得有这种境界才好。
即如我们此刻,每人看到眼前这个杯子,这茶壶,这桌子,这亦所谓”现量“,此刻我们固是每人都有”见“,却并没有个“悟”,这就是无情无景。而且我们看了世上的一切,还不但没有悟,甚至要有“迷”,这就变成了俗情与俗景。因此,当你看到面前的这副景的背后要有一番情,这才是文学表达最好的一步。这里居然就这样提到了禅宗的现量,提到了王维的“无我,无住,无着”,大家就是大家,这么轻易地就能融会贯通了。
接着,先生还提了“路上行人欲断魂”和“江枫渔火对愁眠”这两句,但是相比之下,先生觉得(在先生的指导下我也觉得),还是王维的境界高,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然后我就下单买了辋川集和王维诗集,决心有空好好翻一下。家里的书又多了,还是本不常看的书。秀才的家里,都是书。
说完了王维,先生说到了杜工部。宝姐姐是用“沉郁”这个词来评价杜甫的诗的,先生说其实杜工部的诗妙也是妙在不著一字上,他的诗里面没有急着表现他自己,只顾讲儒道,讲忠孝,来表现自己诗一个有大道理的人。不,他不是这样的一个俗人。他只是讲家常。但是他的诗,就高在这上头。我们读他的诗,无形中就会感受到他极高人格的感召。
先生还评价了一下东坡和放翁的诗。先生觉得,读有些诗人的诗,要分年去读,要了解诗的历史背景,但是不需要作那么多考据,反而失了诗的趣味。先生还评价了荆公、东坡和乐天的诗,先生的要求还是很高的,觉得东坡在杭州和徐州安逸的时候作的诗读久了没有什么趣味,在黄州和惠州颠簸的时候诗中体现了伟大的人格。乐天的诗也要挑,到后来在洛阳的时候,一天到晚觉得自己舒服开心,从诗的境界上诗差了不少的。
之后先生还评价了陶渊明的诗。他说陶潜能够以一种很刚烈的性情,而过这样一种极恬淡的生活,把这两者配合起来,才见他人格的高处。等到我看完王摩诘的诗,再去读叶嘉莹先生的陶潜的诗吧。
接着先生说到了作诗。先生认为照着《唐诗别裁》之类去读书,去看人家的批语,这字好,这句好,最多领略一些作诗的技巧,但是永远到不了作诗的最高境界去。作诗,应该要先有意。作意则从心上来,所以你要决定你自己这个人,你的整个人格,你的内心修养,你的意志境界。有了人,然后才能有诗,才能有诗中的情趣和意境。如果要做人,那么便要得修养。心里龌龊,怎么能做出干净的诗,心里卑鄙,怎么能做出光明的诗。好了,绕回之前那一篇的内容了,要学做人,要多看修养类的书籍,提高自己的境界。
最后,先生反复地又提了一下,我们尽管成不了大诗人,也没有必要大家都是大诗人,但是要会欣赏诗,读诗。这是因为我们能在文学里接触到一个较高的人生,接触到一个合乎我自己的更高的人生。比如说,我感到苦痛,但是有比我更苦痛的。我遇到困难,可是有比我更困难的。我哭,诗中已经先代我哭了。我笑,诗中已经先代我笑了。读诗是我们人生中一种无穷的安慰。学问如大海,“鼹鼠饮河,不过满腹”。所要喝的,只是一杯水,但最好能在上流清的地方去挑。若在下流浊的地方喝一杯浊水,会坏肚子的。
人生的职业未必是顺意的,但是在职业之外,我们可以把心放到另外一个地方,那么可以减少很多不愉快。
4. 下午看了丰子恺先生的《图画与人生》。丰先生谈到了修习艺术的几个好处,看完之后,我好像有点明白之前听到的一种说法:大意是,毕业三年内,觉得技术能力重要,毕业五年觉得基础能力重要,毕业十年觉得看人脉重要,毕业二十年觉得艺术重要。前面几个我都懂得,只是不懂得这最后一个“觉得艺术重要”是怎么说的。今天看丰先生说完,好像有点懂了。
丰先生先说明了一下艺术的重要性。他说,我们用嘴巴吃食物,可以营养肉体。我们用眼睛看美景,可以营养精神。嘴巴辨别滋味,是不必练习的。但是,眼睛的辨别美丑,即眼睛的美术鉴赏力,必须经过练习,方才能够进步。
这里丰先生嘴巴还毒了一下地说:“食物的滋味不是很好,倘使装潢得好看,我们见了,心中先起快感,吃起来滋味也就好一点。学校里的厨房司务很懂得这个道理。他们做饭菜偷工减料,常把形式装得很好看。风吹得动的几片肉,盖在白菜上,排成图案形。
丰先生之后说了艺术的效果。他说,艺术及于人生的效果,其实很简明的:不外乎吾人面对艺术品时直接兴起的作用,及研究艺术之后间接受得的影响。前者可以称为艺术的直接效果,后者可以称为艺术的间接效果。即前者是”艺术品“效果,后者是”艺术精神“的效果。下面一一来谈。
直接效果,就是我们创作或鉴赏艺术品时所得的乐趣。这乐趣分成两个方面,第一是自由,第二是天真。
先说自由。因为我们平日的生活,都受环境的拘束。所以我们的心不得自由舒展,我们对付人事,要谨慎小心,辨别是非,打算得失。我们的心境,大部分的时间是戒严的。惟有学习艺术的时候,心境可以解严,把自己的意见、希望与理想自由地发表出来。这里想补充一句显而易见的话,不要因为觉得学了艺术,自己的心灵就解放了,就可以在任何场合下都可以放浪形骸了。艺术只是给了你一个机会,在做艺术创作的时候可以解封自己的心灵,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为人做事还是要小心谨慎的。
再说天真。我们平日对于人生自然,因为习惯所迷,往往不能见到其本身的真相。惟有在艺术中,人类解除了一切习惯的迷障,而表现天地万物本身的真相。比如画中的朝阳,庄严伟大,永存不灭,才是朝阳自己的真相。
我们日常对付人世之事,如前所述,常是谨慎小心,辨别是非,打算得失的。换言之,即常以功利为第一念的。人生处世,功利原不可不计较,太不计较是不能生存的。但一味计较功利,直到老死,人的生活实在太冷酷而无聊,人的生命也实在太廉价而糟蹋了。所以,在不妨碍现实生活的范围内,能酌取艺术的非功利的心情来对付人世之事,可使人的生活温暖而丰富起来,人的生命高贵而光明起来。这里再补充一句显而易见的话,也是说给我自己这个常常过于理想主义的人,不要觉得生活应该像艺术一样非功利。生活就是生活,人生在世,在处理人世之事的时候,就是要谨慎小心,明辨是非,就应该要计算得失。这个不是俗不俗的问题,而是生存必须有的技能,不要觉得自己因为计较得失就俗了、就厌弃了,这个是不对的。我们所需要做的是,在心灵中给俗物之外留一片空间,在不妨碍俗物的情况下,用非功利的心态是看待这个世界,使得我们的生命可以丰富一些,温暖一些。丰先生也举了一些例子,比如瀑布,我们可以用它来发电,作功利的打算,但是我们也可以欣赏瀑布本身的美。
最后,先生说到了艺术的间接效果,是归平等。这个说实话有点惊到我了,不过看了先生的说明,发现真是这样。我们平常生活之心,与艺术生活的心,其最大的异点,在于物我关系上。平常生活中,视外物与我是对峙的。艺术生活中,视外物与我是一体的。对峙则物与我有隔阂,我与物有等级。一体则物与我无隔阂,我视物皆平等。故研究艺术,可以养成平等观。
接下来先生提到了一种艺术心理,叫做移情(Empathy),这个在中国画论中,被称为迁想妙得,就是把我的心迁入对象中,视对象为与我同样的人。于是禽兽、草木、山川、自然现象,皆有情感,皆有生命。画家用这种方法看世界,于是他所描绘的山水花卉都有生气,有神韵。中国的山水画的最高境界是”气韵生动“,便是由这种看法而达成的。不过画家是用形象、色彩来把形象有情化,是暗示的;即但化其神,不化其形的。故一般人不容易看出。诗人用言语把物象有情化,明显直说,就容易看出。
习惯用这种心境,而酌量应用这态度于日常生活中,则物我对敌之势可去,自私自利之欲可熄,而平等博爱之心可长,一视同仁之德可成。所以说,如果能够研习几年艺术,那么从艺术精神上学得了除去习惯的假定,撤去物我的隔阂的方面而观看,便见一切众生皆可平等,本无贫富与贵贱。
先生的这种说法,和我这两天在庄子中看的齐物论的说法差不多。庄子说要无我,要去除成心,要和天地万物融为一体,从一体的角度去看这个世界,而不是以自己的标准去看这个世界。
5. 晚上继续看了梁任公的《成为不惑、不忧、不惧的人》,真的太好看了,被这些前辈们的智识深深折服。决定今天的读书笔记,回头我要分篇发到豆瓣上去,以后有机会就拿出来翻翻。
任公以为,当代学校里的很多教育是”贩卖知识杂货店“,但是一时又改革不起来,如果没有这些地方,我们的青年又没有可以受教育的地方。因此,任公敬告青年们,千万不要以为得些断片的智识,就算是有学问的人了。老实说,如果做成一个人,知识自然是越多越好。如果做不成一个人,那么知识是越多越坏的。
任公在开篇就抛出一个问题,我们在学校里读书,为的是求学问,但是我们为什么要求学问?任公认为,是为了学做人。而且,这些学校里的学习只是做人的一种手段,单靠这个是无法达到做人的目的的。
任公说,人类的心理,有知、情、意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圆满发达的状态,即是智、仁、勇。当这三者都具备的时候,才能成一个人。孔子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为了达到这三者,教育应该有知育、情育和意育。知育让人不惑,情育让人不忧,意育让人不惧。要做到这三点很难,但是还是要努力去做到。
第一,想要不惑,要养成我们的判断力。要养成我们的判断力,第一步至少要有相当的常识,进一步,对于自己要做的事情有专门的智识,再进一步,还要有遇事能断的智慧。(1)我们在中小学所学的东西,就是属于常识,使人们有基本知识,免得凡事都得暗中摸索。(2)而我们在高等教育机构里面学到的,即是专门的智识。但是,如果我们学过这一件,才懂得这一件,那么,碰着一件没有学过的事情,就手忙脚乱了。(3) 所以我们还要养成总体的智慧,才能有根本的判断力。为此,我们要把我们的大脑锻炼得细密而踏实,并且要清明。可惜,要怎么把我们的大脑锻炼得细密而踏实,并且清明,任公并没有说具体的方法。
第二,仁者不忧。首先要理解什么是仁,然后再追问为什么仁者会不忧。”仁“,是普遍人格的实现。我们要知道,一个人的人格并不是单独一个人可以表现的,要从人和人的关系上来看。所以仁字从二人。总而言之,要彼此交感互发,成为一体,然后我的人格才能实现。所以,如果我们不讲人格主义,那么我们就无从谈起。如果我们讲人格主义,那么就要归宿到普遍人格。换句话说,宇宙即是人生,人生即是宇宙。我们的人格,与宇宙并没有区别,体验得这个道理,就叫做”仁者“。
为什么说,我们体验得这个道理,成了仁者就不忧了呢?因为我们的忧,无非就是忧成败和忧得失。
一来,仁者不会忧成败,是因为仁者知道宇宙和人生是永远不会圆满的。正为在这永远不会圆满的宇宙中,我们才会不断地创造和进化。我们做的事情,不过在宇宙进化万万里的长途中,往前挪一寸、两寸,哪里配说得上是成功呢?然而,如果我们不做会怎么样呢?不做便一寸都不往前挪,那可真是失败了。仁者明白这个道理,信得过只有不做事才算失败,肯做事便不会失败。
二来,我们说仁者不会忧得失。有得失心,首先要认定这件东西是我的,才有得失可言。连人格都不是单独存在,不能明确划出这一部分是我的,那一部分是人家的,那么哪里有东西为我们所得,又有什么为我们所失呢?任公说,我为学问而学问,为劳动而劳动,并不是拿学问等做手段来达成某种目的,可以为我们所得的。所以老子说”生而不有,为而不恃“。
第三,勇者不惧。这个属于意志方面的事情。意志力是很重要的,一个人意志力薄弱,便是有丰富的智识,临时也会用不着,便有优美的情操,临时也会变卦。因此要有坚强的意志才行。为此,一个人要保持勇气,须要从一切行为可以公开做起,这是第一着。第二件要不为劣等欲望所牵制。
自己如果做不起自己的主,还有什么事情可做?受别人压制,做别人的奴隶,自己只要肯奋斗,终必能恢复自由。自己的意志做了自己情欲的奴隶,那么,真是万劫沉沦,永无恢复自由的余地,终身畏首畏尾,成了个可怜人了。
孔子说: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我老实告诉各位吧,做人不做到如此,决不会成为一个人。但做到如此,真是不容易,非时时刻刻做磨练意志的工夫不可,意志磨练到家,自然是看着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一点不迟疑,扛起来便做,虽千万人吾往矣。这样才算是顶天立地地做一个人,绝不会有藏头躲尾左支右绌的丑态。这便是意育的目的,要教人做到“勇者不惧”。
6. 这篇是章太炎先生的《今日青年之弱点》。这篇里面没有什么特别的点,但是章先生说了一些青年常见的弱点,当前社会上也是有的。因此摘抄下来看看。
一是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其结果不是侥幸成功,便是退却。大凡做一件事情,在起初的时候,很不容易区别谁是杰出之士,必须历练许多困难,经过相当时间,然后才能显出谁是人才,其所造就方才可靠。凡侥幸成功的事情,便显不出谁是勇敢,谁是退却,因之杂乱无章,遂无首领可言。
现在的青年,应该将这个弱点痛改,遇事宜慎重,决机宜敏速,抱志既极坚决,观察又极明了,则无所谓退却,只有百折千回以达吾人最终的目的而已。这个让我想起了之前看明朝那些事儿的时候,当年明月笔下的朱元璋,也是百折不饶的。
二是妄想凭借已成势力。已成势力,不论大小,皆不宜利用。宗旨确定,向前做主,自然志同道合的青年多似一天,那力量就不小了。惟最要紧的是须要耐得过这寂寞的日子,不要动那凭借势力的念头。
三是虚慕文明。现在中国是煦煦为仁的时代,既无所谓坚忍,亦无所谓残忍,当道者对于凶横蛮悍的督军,卖国殃民的官吏,无不包容之奖励之,决不妄杀一个人,是即所谓人道主义。今后之青年做事皆宜彻底,不要虚慕那人道主义。
四是好高骛远。在求学时代,都以将来之大政治家自命,并不踏踏实实求学问。在少年时代,偶然说几句大话,将来偶然成功,那些执笔先生就称为少年大志。
麦子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三十多以后我的人生才刚刚开始1.0万+篇内容 · 84.8万次浏览
- 生活中的童话时刻59篇内容 · 1.4万次浏览
- 哪些事物曾让你感到“人类很渺小”?41篇内容 · 1.8万次浏览
- 暂停打工后,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183篇内容 · 15.1万次浏览
- 想做的事,别等“以后”1.0万+篇内容 · 1608.3万次浏览
- 命运的齿轮真的会悄悄转动71篇内容 · 12.8万次浏览
- 让人生变开阔的方法1.0万+篇内容 · 1171.3万次浏览
- 重新养一遍自己,可真好啊4506篇内容 · 807.4万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