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翼然”、“泻玉”和“沁芳”
今年高考,甲卷作文用了《红楼梦》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中的一段文字作为材料。一时引出许多分析文章来。关于高考作文的作法,我没什么兴趣探讨,倒是还想就《红楼梦》的原文内容,聊聊“翼然”、“泻玉”和“沁芳”等词句,到底差别在哪里。
先看原文——
白石为栏,环抱池沿,石桥三港,兽面衔吐。桥上有亭。贾政与诸人上了亭子,倚栏坐了,因问:“诸公以何题此?”诸人都道:“当日欧阳公《醉翁亭记》有云:‘有亭翼然’,就名‘翼然’。”贾政笑道:“‘翼然’虽佳,但此亭压水而成,还须偏于水题方称。依我拙裁,欧阳公之‘泻出于两峰之间’,竟用他这一个‘泻’字。”有一客道:“是极,是极。竟是‘泻玉’二字妙。”贾政拈髯寻思,因抬头见宝玉侍侧,便笑命他也拟一个来。宝玉听说,连忙回道:“老爷方才所议已是。但是如今追究了去,似乎当日欧阳公题酿泉用一‘泻’字,则妥,今日此泉若亦用‘泻’字,则觉不妥。况此处虽云省亲驻跸别墅,亦当入于应制之例,用此等字眼,亦觉粗陋不雅。求再拟较此蕴籍含蓄者。”贾政笑道:“诸公听此论若何?方才众人编新,你又说不如述古,如今我们述古,你又说粗陋不妥。你且说你的来我听。”宝玉道:“有用‘泻玉’二字,则莫若‘沁芳’二字,岂不新雅?”贾政拈髯点头不语。众人都忙迎合,赞宝玉才情不凡。贾政道:“匾上二字容易。再作一副七言对联来。”宝玉听说,立于亭上,四顾一望,便机上心来,乃念道:
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
贾政听了,点头微笑。众人先称赞不已。
“翼然”,出自欧阳修《醉翁亭记》,原句为: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文中的“翼然”二字,指亭子伫立于山峰之间,泉水之上。峰回路转,映入人们眼帘的,首先可能就是亭子的一角,犹如鸟的翅膀般展开。用“翼然”形容山间的亭子,自然非常恰当优美,还赋予亭子一种飞腾的动感!但《红楼梦》里对亭子的描写,是“白石为栏,环抱池沿,石桥三港,兽面衔吐。桥上有亭。”既不临高,又无山峰遮挡,此亭何来展翅之感?所以贾政评论说“‘翼然’虽佳,但此亭压水而成,还须偏于水题方称。”
“泻玉”二字,是贾政提出取《醉翁亭记》“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中的“泻”字,清客补了一个“玉”凑成。其实贾政对此匾额并不满意,所以听到后“拈髯寻思”,显然是自己在想一个更合适的字。宝玉对此的评价是:“当日欧阳公题酿泉用一‘泻’字,则妥,今日此泉若亦用‘泻’字,则觉不妥。况此处虽云省亲驻跸别墅,亦当入于应制之例,用此等字眼,亦觉粗陋不雅。求再拟较此蕴籍含蓄者。”
这里,宝玉提出了两点问题——第一,《醉翁亭记》里“泻”字很好,但放在这里不合适。为什么呢?因为酿泉也是在山上,而且在两峰之间形成瀑布,飞流直下。这个“泻”,既写实,又有力,把水势写出来了。而“沁芳亭”架于桥上,周围一池湖水,平静安稳。“泻”字放在这里,显得太急太猛,自然不妥。此外,宝玉提到,大观园的对额(对联和匾额)是属于应制之作——所谓应制,就是以皇帝名义来召集的写诗做赋活动,作品言辞必须中正典雅,主题当然是以颂圣和赞美皇帝治下的山水民情为主。
“泻玉”二字为何不够“蕴籍含蓄”?我看到有人穿凿附会,说“泻玉”谐音“泄欲”,所以很粗俗云云……且不说《红楼梦》中并无“泄欲”二字,恐怕清朝当时也未必有此用法。这种解读,显然是拿后人的思维往前人文章里套。我以为,“泻玉”之所以“粗陋不雅”,首先是“泻”有快速流失的意思,用在大观园里本来就不妥。就连宝玉题的“蓼汀花溆”,后来都被元春改成了“花溆”。蔡义江认为,“蓼汀”出自唐代罗业的诗作《雁》:“暮天新雁起汀洲,红蓼花开水国愁。"意境萧索,与元宵省亲的喜庆气氛不符。玉用来形容水,在这里也并不恰当。像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有“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的名句。以玉做的镜子来形容月夜无风的洞庭湖,非常妥帖。然而“泻玉”放在这座湖中桥上的亭子上,就很不搭:泻是动词,玉是名词,一个是有力地流动,一个是平展光滑,二者很难协调在一起——如果是用“飞珠溅玉”来形容瀑布、水花,自然没问题。
我还有个不太成熟的联想——十八回中,元春省亲,把宝玉题的“红香绿玉”改成了“怡红快绿”。后来宝玉应姐姐要求写诗,《怡红院》一首里面有“绿玉春尤卷”的句子,被宝钗看到了:急忙回身悄推他道:“他因不喜‘红香绿玉’四字,改了‘怡红快绿’,你这会子偏用‘绿玉’二字,岂不是有意和他争驰了?况且蕉叶之说也颇多,再想一个字改了罢。”玉,是《红楼梦》中极其重要的符号。元春不喜“绿玉”一词,会不会跟宝玉、黛玉有关?如此一想,“泻玉”岂不是把美好的东西全冲走了?宝玉不好明说,只能用不够“蕴籍含蓄”来评论了。
至于“沁芳”二字,当然比“翼然”和“泻玉”更好。周汝昌先生认为,“沁芳”是对《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的浓缩精炼。“沁”有渗出、浸润之意。“沁芳”,是自然而然,于不经意间,芬芳四溢。水流花落间,有此一亭,水借花香,花收水气;人坐亭上,可赏花观水,可含芳悼红。
“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是书中对宝玉才华的第一次集中展示。宝玉在题对额中展现的审美、文学理解力、创造力,都远超贾政的一干门人清客。然而很不幸,在接下来元妃主持的作诗环节,宝玉又成了烘托钗黛二人的“slow horse”……
© 本文版权归 CyberKnight电子骑士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