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旅行日记
查看话题 >土耳其 | 伊斯坦布尔,城市与呼愁
文章首发个人旅行公众号:惨叽青年

【初到】
在伊斯坦布尔的一间屋子里,有三个女生。一个来自波黑的短发女孩,28岁,是一名数字游民;一个来自中国的姐姐,30多岁,当时任职于国内某外企;一个来自伊朗的女孩,20多岁,仍是一名大学生。

我推门而入,在这个不太明亮的粉红色小屋子里,我是最后到来的人。向她们简单介绍了自己,收拾了行李,爬上我的粉色小床。

伊朗女生说,由于某些原因,旅行对她来说很奢侈,她不想成为那些传统的伊朗女孩,被禁锢在无意义的常规中,她努力反抗,也试着逃离这种生活。

波黑女孩说,她喜欢现在的生活状态,尽管收入没有很稳定,但生命中的大部分时间可以自由掌控,使得她拥有一种很轻盈的快乐。

遇见生命的脆弱与无常,感受着生活的繁琐与糟糕,当拥有着梦想,拥有着一种渴望实现的理想生活,她们说服不了自己放弃坚持与追寻。

【雨与凌晨】
凌晨五点半,伊斯坦布尔正下着小雨。旁边的大叔叫醒我,轻声告诉我:“伊斯坦布尔,到了”。

将伊斯坦布尔放在旅途的最后,留足了时间去捕捉翻滚在脑袋里的奇妙幻想。当想象与清冷的现实连接,我正走在下着雨的伊斯坦布尔街道上,嗅着它忧伤的气息。

在一个小店里,花八里拉买了一张交通卡。我拿着卡,进了地铁站。中途在一个拥挤的站点换乘,雨没有停,人们将伞握在手里,没有撑开。偶尔有人看着我,我也看着他们。遇上早高峰,大家挤着上车,我继续等下一辆车。

从一条大道拐进一个小路口,一直往下走,路的尽头是大海。杂乱的街道,关着门的店铺,正在卸货的年轻人,随处摆放的货物。我有些紧张地往下走着,不时看看这些陌生的人们。

【帕慕克与他眼中的伊斯坦布尔】
帕慕克,是土耳其很有名的作家,从小开始学画画,主修建筑。有一天,他告诉父亲,他不想成为画家,他要成为作家,于是他将书写土耳其的故事作为一生的职业。去土耳其旅行之前,将帕慕克的作品读一遍,便能对土耳其的历史脉络有一些了解。


帕慕克曾说:伊斯坦布尔的命运就是他的命运,所以他一直生活在这个城市里。他有一本书叫做《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讲述与伊斯坦布尔有关的回忆。书中的黑白图片拼凑了一个破旧、凄凉、忧伤但真实的伊斯坦布尔。

他看起来是个很温柔的老头。对于伊斯坦布尔昔日辉煌的追忆,造就了他的失落。然而,博斯普鲁斯海峡,又带给他希望与憧憬。他拥有一间书房,窗户正对着博斯普鲁斯海峡。

为你摘录书中的一些片段,走近这个土耳其人眼中的伊斯坦布尔。


关于忧伤: 现在我们逐渐明白,“呼愁”不是某个孤独之人的忧伤,而是数百万人共有的阴暗情绪。我想说明的是伊斯坦布尔整座城市的“呼愁”。


即使最伟大的奥斯曼建筑也带有某种简单的朴素,表明帝国终结的忧伤,痛苦地面对欧洲逐渐消失的目光,面对不治之症般必须忍受的老式穷困。认命的态度滋养了伊斯坦布尔的内视灵魂。


若想看黑白影像的城市,看笼罩它的雾气,呼吸城里居民共同拥抱的忧伤,你只需要从某个富裕的西方城市飞过来,直奔熙来攘往的街道。若是冬天,走在加拉塔桥上的每个人都穿同样黯淡的茶色衣服。我那时代的伊斯坦布尔人已避免穿他们荣耀的祖先们穿的艳红、翠绿和鲜橘色。在外国游客的眼中,仿佛他们是刻意这么穿着打扮,以达到某种道德目的。他们并非刻意——但在他们沉重感的忧伤中带有一丝谦逊。这是黑白城市里的穿着打扮,他们彷佛在说:这是为一个衰落一百五十年的城市哀悼的方式。


关于博斯普鲁斯海峡: 你会发现博斯普鲁斯尽管忧伤,却十分美丽。不亚于生命。伊斯坦布尔最大的美德,在其居民有本事通过西方和东方的眼睛来看城市。

假使这城市诉说的是失败、毁灭、损失、伤感和贫困,博斯普鲁斯则是歌咏生命、欢乐和幸福。伊斯坦布尔的力量来自博斯普鲁斯。

在伊斯坦布尔这样一个伟大、历史悠久、孤独凄凉的城市中游走,却又能感受大海的自由,这是博斯普鲁斯海岸之行令人兴奋之处。

关于生活: 在前往塔克西姆的途中,我稍停片刻,观看加拉塔半明半暗的灯光夜景,而后前往贝伊奥卢,在独立大街起始处的书摊浏览几分钟的书。

父亲告诉我,一个人最好按自己的想法过日子,钱绝不是目标,但快乐若取决于它,则可把钱当做达成目的的手段。我听着父亲口气睿智的告诉我:听凭自己的直觉与热情十分重要。他说,人生其实很短暂,如果知道自己这一生想做什么,那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事实上,一辈子写作、画画的人,能够享受到更深、更丰富的人生。
摘录,终。

若要为你讲述伊斯坦布尔的“呼愁”,得从很久远的帝国历史开始,我需要学习太多的历史背景,以后有机会再聊吧。但将伊斯坦布尔称作一个忧伤的城市,这并不矫情,而是一种追忆与失落。

【塔克西姆广场】
人们漫步在塔克西姆广场,感受或是思考着他们的生活。

这里也有一条通往大海的道路,旁边停着一辆红色的观光巴士。手里拿着相机的我,总是会被旁边的游客盯上,他们小心翼翼地问我能不能帮他们拍照。


在塔克西姆广场,我的面前是蓝色清真寺,身后不远处是圣索菲亚大教堂。中间有着许多红色的小摊,买了一个玉米,上面撒满了盐粒。这是一个装满了人们生活的地方。如果你将目光从建筑转向人们,会发现许多渺小但可爱的时刻。


我在这里遇到了一只好看的小猫咪。我走上前,静静坐在台阶上,小声跟它说着话。然后,小猫咪爬到我的腿上坐着。旁边炒栗子的大叔,转过身对我说,这只猫咪叫帕慕克,然后便一屁股坐在栗子堆上。



【蓝色清真寺】
伊斯坦布尔,先存在于想象中。来到伊斯坦布尔,则是打破想象。我对于伊斯坦布尔的第一印象,是图片里温暖夕阳下瑰丽的蓝色清真寺与粉红色的圣索菲亚大教堂。

从青旅步行去塔克西姆广场,需要十几分钟。站在真实的蓝色清真寺面前,我有些恍惚。在冬日的阴天里,它显得过于萧条与破旧,仍在修缮中。

有一种梦幻颜色叫Turquoise,译为土耳其蓝。土耳其人的生活离不开蓝色:蓝色海洋与天空、蓝色土耳其玉、蓝眼睛护身符,以及蓝色清真寺。

蓝色清真寺原叫苏丹艾哈迈德清真寺,是伊斯坦布尔最大的圆顶建筑,也是世界上唯一一座拥有六座高塔的清真寺,被誉为世界十大奇景之一。

在1609年,曼哈曼帝国第14任国王下令修建清真寺,由伊斯兰著名古典建筑师锡南的学生Mehmet Aga设计。400年间历经无数次大地震,依然静静伫立。

清真寺四周的墙壁镶嵌着两万多块名为伊兹尼克的蓝色瓷砖,上层建筑也主要采用蓝色调,因此,当地人更愿叫它蓝色清真寺。蓝色清真寺的二百六十个小窗、蓝色瓷砖、数百块地毯和阿拉伯书法艺术作品,都具有很好的观赏性。


蓝色清真寺不收门票。女生需要将头发包住,不能穿过膝裙子进去。如果忘记也没关系,工作人员会提供免费头巾和围裙,但不太好看。穆斯林男性进入清真寺必须要洗手洗脚,以及所有人都需要脱鞋,所以,可能会有脚臭。

拎着鞋子,随着人群赤脚往里走,教徒们正在祷告,沉浸于信仰的寄托之中。我看着他们,也慢慢找到了宁静。也许我永远理解不了宗教信仰带给人们内心的蓬勃力量,但拥有一个梦想也让我获取了一些力量。

我走出这里,从旁边的小路绕过去,远处的小猫在屋顶上睡懒觉,不小心吵到他,他不满地向我伸出爪子,给我一个嫌弃的目光。一个老人在旁边的绿化带里砍柴,远处的摄影师在拍照,我看看他们,也掏出了我的相机。



【圣索菲亚大教堂】
圣索菲亚大教堂,有时是一座清真寺,有时是一座博物馆。

从蓝色清真寺的侧门望出去,圣索菲亚大教堂在不远处,大教堂的历史比蓝色清真寺悠久得多。大教堂始建于公元325年,在战乱时期常常受损。公元537年,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一世重建大教堂,将其作为基督教宫廷教堂使用。

公元1453年,奥斯曼苏丹穆罕默德二世攻占君士坦丁堡。随后,他将城市改名为伊斯坦布尔,将圣索菲亚大教堂改建为清真寺,将拜占庭壁画用灰浆遮盖,将基督教雕像搬出,并修建了四个尖塔。圣索菲亚大教堂,逐渐变为穆斯林教徒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

1935年,土耳其总统阿塔图尔克将其改为世俗博物馆,称为阿亚索菲亚博物馆(Ayasofya Muzesi)。1985年,圣索菲亚大教堂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

斑驳的墙体,无声记录着土耳其的历史痕迹。如今,圣索菲亚大教堂仍在静静见证着土耳其的现在与人们的生活轨迹。游客们带着惊奇而来,怀着百感而去。

圣索菲亚大教堂,总觉得比蓝色清真寺好看很多。在它的粉红色大门前,遇到一只长得很像小狮子的猫咪,他不怕人但也不理人,自顾自地坐着,坐累了就走来走去。




圣索菲亚大教堂比起蓝色清真寺更热闹,也更古朴。我为眼前的景象感到惊喜,它的华丽没有因为破旧而被削减,反而显得更加肃穆。我摸了摸它厚重的大门,慢慢走了进去。


大教堂里的挂灯,让我停留了许久,我难以用照片去传达它的美丽。墙壁上有着许多古老的壁画,有些已经脱落。大殿的角落挂着四个牌匾,上面用黄金刻着圣人的名字。



我观察着这些五颜六色的玻璃窗,产生了对色彩的美好遐想。


大教堂有两层,部分区域不开放,留给教徒们进行礼拜。宗教拥有着什么样的力量,我未曾亲自体会。但我曾在一个机场遇到一家来自西安的穆斯林家庭,他们说要去迪拜朝圣,内心充满期待。


二楼的楼梯角是我最喜欢的地方,我喜欢这种很粗糙的泥土,也喜欢那个暗淡的角落灯,为整个区域微微透出非常温暖的灯光。




人们仍然在安静祷告,我来到第二层,透过窗户看外面的大海与城市。一对情侣站在窗前,我被他们的身高差惊讶到了。与此同时,清冷的阳光照了进来。



一个胆子很大的小朋友爬上了二楼的台阶,我看着这孩子,再看看他父亲,一个胆子大,一个心大。还好,一旁的工作人员及时制止了,大人便把小男孩抱了下去。

在一楼,人们正在排队抱一根柱子,我也趁着热闹下去排队了。

如果有时间,翻开历史的书籍,回到君士坦丁堡吧,去看那时的圣索菲亚大教堂与清真寺,那时的土耳其与人们的生活。




【托普卡帕皇宫】
在有阳光但仍寒冷的下午,我在一个院子里,认真拍一棵树与那里的人。远处是灰色的大海,我走近它,站在一个草地上望着它,很安静。

我误打误撞来到这个小院子。瞎逛的时候,看到这里有个售票处,就买了一张票,进去后发现这是一个皇宫。

托普卡帕宫,意为“大炮之门”,在圣索菲亚大教堂旁边,具体位置为金角湾南岸一个叫“皇宫鼻”的山顶上。在“皇宫鼻”的右前方是广阔的马尔马拉海,左前方是博斯普鲁斯海峡入口。


托普卡帕宫也称老皇宫,由默罕默德在1453年开始建造,于1478年建成,是奥斯曼帝国苏丹在城内的官邸及居所,作为皇宫使用达400 年之久。1923年,土耳其共和国成立;1924年,托普卡帕宫成为土耳其最大的博物馆。



托普卡帕宫与邻近的其他历史遗产同属“伊斯坦布尔历史地区”,在1985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托普卡帕宫被描述为“奥斯曼帝国时期皇宫的表率。”

尽管只有部分区域开放,但仍令人眼花撩乱,即使是大致浏览也需要几个小时。我坐在花园的座椅上,觉得很疲惫还很饿。
因为,它真的太大了。



有些房间陈列着穆斯林教主穆罕默德的头发、胡子等,有些陈列着国王的画像、古代兵器和服饰。还有一间是书房,我喜欢那间屋子,窗户上的装饰很精致,屋里的光线很好,在里面待一会儿便能静下来。




在其他的房间里有着大量盔甲、奥斯曼缩画、伊斯兰书法原稿、壁画以及奥斯曼珠宝和瓷器等。我在那些屋子里窜来窜去,偶然听一下导游的讲解。有些房间里人很多,需要排队。







我在一个粉色的小通道旁呼吸新鲜空气,遇到了一个小朋友,跟他聊了一会儿,又回去博物馆。在我走马观花整个下午后,终于结束了,我奔向出口,奔向小吃摊。

如果以后有朋友要来这里的话,吃饱点,或者带点吃的。
那天下午随意买的一个火腿汉堡,竟然成为了我在整个土耳其旅途中吃到的最好吃的食物。我真的吃不太习惯土耳其的食物。


【加拉太塔】
我坐着城市电车,路过博斯普鲁斯海峡上的大桥,在仍有些寒冷的二月里,土耳其老人们站在桥边垂钓,这是我与博斯普鲁斯海峡的匆匆一面。

我下了车,沿着一条小道走上去,这条街道叫Bankalar Street。道路两边的老旧墙壁上布满了五颜六色的涂鸦,也有着精致的小店。




在一个色彩斑斓的小店里,我选了几张明信片。排队付钱时,一对韩国父女站在我前面。等到他们离开,我去结账时,老板问我,是韩国人么?说看到我跟那对父女在用韩语交流。我愣了一下,我那会儿没跟任何人说话啊。



带着有些懵逼的心情,我走出小店,沿着那个向上的小坡往上走,将相机镜头转向美女们。突然,当我抬头,一座巨大的尖塔出现在我眼前,我无意中撞见了另一个著名的建筑景点。



加拉太塔是拜占庭皇帝阿纳斯塔修斯在507年修建的灯塔。起初是由木头建造,在十字军东征时被焚毁,后来热那人用石头进行重建。这座古塔曾身兼数职:警卫塔、监狱、天文台。

走近它的过程,像使用相机时拉近焦距,它慢慢占满了整个眼眶。那里排着长队,人们等待着去爬上尖塔的观景台,渴望从另一个角度去看看伊斯坦布尔。


花费35里拉,便能够搭电梯去到塔顶,你可以俯瞰伊斯坦布尔的城市景观,观景台旁还有一个特色餐馆。白天的它没有太多令人惊叹的地方,但在夜幕中,它的魅力会慢慢凸显。


我没有停留太久,我从这里走去了纯真博物馆。在傍晚的时候,我又走回这里,顺着灯塔的光,路过五彩的灯具店,走向回去的路。在大桥边的公交站,搭上了我的电车。



【独立大街】
为了寻找伊斯坦布尔的纯真博物馆,我穿过了许多条街道。在这些瞬间里,我看到了伊斯坦布尔曾经的样子,那些出现在帕慕克的书里的那些景象。希望城市里的这些旧事物,只是在时光里慢慢消融,而不是被人为带走。


站在独立大街上,看到人群与街道中间缓慢行驶的红色电车,在电车门上挂着的年轻人,我把我的相机,转向他们,转向街头。这条街道,拉近了我与伊斯坦布尔的距离。


在眼前的,不再是那些宏大的建筑,主体变为了街边的小铺、商店、巷子里的灯光、戴头巾的女人们、抱着小女孩的父亲、街头艺人与他的弹奏、情不自禁跳起舞来的女士,偶遇的教堂等。






在这条街道上,我正在经历土耳其人当下的生活。




【随意事件记录】
我喜欢逛超市,我去了一个很远的超市买了土豆、咖喱、大米、胡萝卜和草莓。我拎着我的菜走在路上,遇见了一个大教堂,还遇到一个大哥,对我打了一个招呼,问可以请我吃饭么,我笑着说不可以然后立马溜掉了。

有一天,在青旅附近的菜摊,卖猪肉的大叔正在店里喂一只流浪猫。伊斯坦布尔的狗,常常睡在地铁站里,没有人会驱逐它们。伊斯坦布尔的流浪猫和流浪狗都有义工给他们绝育,耳朵上也都有标记牌。因为土耳其人很呵护他们的城市流浪者,所以猫咪和狗狗的性格都很亲人。


出门去街上溜达的时候,看到了一场车祸。 青旅小哥是个长相很绅士的土耳其人。他说,他在中国交换过半年,但中文太难学,就放弃了。随后,在拉丁美洲旅行时,他学会了西班牙语。有天做了咖喱土豆饭,青旅小哥刚好进厨房,被呛到了,因为我把饭煮糊了。我说,他如果不嫌弃,可以一起吃,他很感动,说第二天要早起给我做早餐。

走到机场才发现,青旅的钥匙忘记还了。

【凌晨穿过城市去机场】
因为我要坐飞机去莫斯科,得在第二天凌晨5点半起,青旅小哥怕我睡过头,在五点半的时候敲了敲我的房门,确保我已经醒来。我等不及他的早餐,提着行李匆匆溜掉了。

天还没有亮,我穿过安静的街道,来到公交站。周围只有一只蹲在椅子上的猫,我坐在它旁边,它没有逃走,安静地让我摸摸头,我跟它说了一句再见。

坐上公交车,在一个酒店前下车,再坐上机场巴士。站在机场门口,风很大,一张纸巾掉在地上,随着风飘了出去,我看着它,犹豫着要不要去捡。旁边的大叔也看着我的纸巾,犹豫着要不要帮我捡。他迟疑了一会儿,走上前捡起那张纸巾,放到了我的手上。 可爱的瞬间。

打破生活的常规,才能走上迷人的道路。 最后摘录一句我最喜欢的话,送给你,来自帕慕克:
"生活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我不时会想,无论发生事,我随时都能漫步在博斯普鲁斯沿岸。"

END
纯真博物馆的故事,下次分享。
如果喜欢惨叽的旅行推文,可以关注我的个人旅行公众号:惨叽青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