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读书笔记
史先生笔下的人物有一种命途多舛的宿命感,这大抵跟他自生的经历有很大的关系,总感觉他是将自己某个阶段的心情放大后塑造了一个角色,例如永远出不了家门的十叔,通过屋内的镜子和想象力构造了一个亦真亦假的故事。而《命若琴弦》中的老瞎子从师傅那里将好好活下去的念想继承了下来,传给了自己的徒弟,那一张白纸有时候会改变一个人的一生。
作者写莫非更像是在写自己,自己的远大前程,自己的美好未来都在双腿瘫痪后化为泡影,怨过一切,恨过一切,再重新捡拾起来对生的向往,好好活下去。
最后的知青生活其实对于我来说是蛮遥远的,首先是时间上的问题,知青下乡于1968年12月开始,1978年10月结束,而1971年我母亲才出生。其次是空间上的问题,我自小生活在南方,去过陕北,但没有去过那个年代的陕北农村。我内心其实是怕的,我怕我看见他们的苦,但我无能为力,怕自己负载不起那些苦难的重量,果然还是很懦弱呀也很胆小。
自己应该在以后某个阶段再看一遍史先生的书。
这本书我觉得最莫名其妙的一点是邦夫作为一名盲人,而且他并不是生来是盲人,是在发生事故之后才变成盲人的,可以说他适应这份身体都还需要一定的时间。他又是如何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那么多事情的?
而且他为什么那么笃定对方会回到车祸现场,会下车去捡那个灯罩碎片,而且他是盲人,对方是个身强力壮的小伙子,也没什么疾病,不仅完全没有看到隐藏的他,他还能精准的知道那个人就是伤害他孩子的人,而且还能精准的用石头把他给敲死。
这一切的不合理在我看来,纯粹是硬反转,为了反转而反转,我宁愿相信这一切是他的老婆所为。隈岛作为刑警,破案的时候因为前女友的苦苦哀求就放弃一些摆在面前的线索,导致这桩案迟迟未破,也是令人匪夷所思。
最后竹梨这个人黑化的还是蛮明显的,因为不会再有谁有这种嫌疑了。还以为是个坦白局,没想到是个暗杀局,唯一智商在线的却死于非命,啊这。
最喜欢的点是一开始因为作者叙述的诡计,所以会让读者误以为邦夫死了,这点算是这本书的亮点。
对于2022年的我们来说,机器人和人机交互早就不是一个陌生的话题了。虽然生活中还没有接触过真实的机器人,但是在电影、新闻和书籍中都已经了解人机交互的发展历程了。
书中对于爱情、亲情都有很大篇幅的描绘,我们看到了一个美满的家庭在女主人意外离世后如何的支离破碎,孩子和丈夫在这个过程当中如何互相治愈又自我治愈的。一开始克洛伊读妈妈留给她的信和最后经历了许多后再读那封信,是完全不一样的体验。妈妈在离世前想方设法设定程序将i-瑞秋送到他们的家里,陪他们一起度过这一段难熬的时光,是瑞秋作为妻子、作为母亲最后能为他们做的事了。
而故事的主人公当然是作为女主人的替代品被留下来的i-瑞秋,这本书的标题应该也是为她量身定做的,因为人机交互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当她不需要手环就能了解到对方的情绪并做出相应的回应时,她拥有了一些人类的能力。而即使她只是一个机器人,她就是她,她是i-瑞秋,她想要有自己的选择。对她来说,即使回到了艾登的家,和他们继续在一起生活,但是她始终不是人,没有办法拥有人类的正常生活。与其如此,不如选择放弃做一个人,而选择做一个能真正实现真正自我价值的机器人,故事的最后,她们都在发光。
看到作者后记的时候,发现作者的家庭结构跟书中描写的一样,她的丈夫在生活中扮演着艾登的角色,给她无微不至的理解以及一些适当的建议,而她的孩子也会像克洛伊一样陪着她做一些对写作有帮助的事,所以她的书中对于这种陪伴情感的描写是如此的细腻。
在作者简介中了解到作者是1965年的人,也就是今年57岁,比我妈妈大六岁,总能在她的文字中感受到一种岁月在缓慢流淌的感觉。她所述并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前面都是一些普通的女性,普通的生活,就是这种随处可见让人有一种亲近感,仿佛描绘的就是自己身边的某个人。故事有一种会突然戛然而止的感觉,总会让我以为还没结束,也许这就是作者的特色吧。
我对牙医和两个风尘女子的故事印象比较深刻,对风尘女子的描述让人感觉到她们的飘浮无根,就像最后的友江那样像一块不知何处去的浮冰。书中以男女间的故事为主线,营造出一些暗流涌动的氛围。不管是逃离、重生、消失、死亡,故事的结尾都好像没有结局,大约是要交给读者来自行想象吧。
夕夜,真的很勇敢。为什么受害者要若无其事地忍耐,为什么父母都不站在自己这边,为什么需要逃跑的是受害者,为什么大家能找出一万个理由来解释那个男人胡作非为的原因。
“他强奸的不是我,而是一个女人。一个容易接近的女人,一个很听自己话的女人,一个可以用力量压制的女人,一个事发之后都在掌控之中的女人,一个不会告诉其他人、也不会惹出问题的女人,更是一个可以再次强奸的女人……”。
那是一辈子如影随形的恐惧呀,究竟是谁可以假装什么都没有发生过?就像作者在书中写道,如果堂叔也经历了同样的事情,想必他就知道那有多痛苦了,除此之外,他永远不觉得自己做错事了。
一开始是在微信读书中被这本书的封面和标题所吸引,谁会拒绝一个漂流计划呢?是吧?在一些背景中了解到,作者本来是在广告公司就职,后来成为了一个全职妈妈以及一个网红博主,但是在网络上美好生活的表面下,其实一切并没有那么好,所以,书中爱丽丝的生活也就是作者生活某个方面的呈现。
觉得这本书挺奇妙的是每一个人的部分都结束的刚刚好,在留有一点悬念的同时,又完美的衔接上了另一个人的故事。这本书里面有很多元素,男同性恋女同性恋,保守的家人如何看待家里长孙找的男朋友,网红博主构造的美好生活下的一地鸡毛,有毒瘾的年轻人如何戒断,为了自强辞掉高薪工作,开设咖啡馆按理说是很多当下年轻人的梦想吧,但实际上自己开店也有很大的风险。比如说书中的莫妮卡就有着入不敷出的困扰。
作者在刻画人物形象方面还是比较厉害的,至少每一个角色都有一个突出的记忆点,大家能通过这几天老的技术这个角色努力,莫妮卡的一板一眼、哈扎尔的放荡不羁、莱利的阳光都通过某个人的视角让读者留下第一印象,再通过其他人的讲述重复将这个人的性格在读者心中扎下根基。一些动词也用了非常的巧妙,比如说“酒吧的旋转门将他们一口吐到街上”和“这些词语划伤了她的喉咙 ”。“吐”这个词让我脑海里面立马就浮现出旋转出口对着大街,人们从旋转门里面走出来的画面,通过这个词就构成了一幅动态的景象,还有“划伤”,划伤当然一般是通过一些实物造成的后果,但是在这里,用的是词语划伤,能够让人一下就感觉到说完这句话之后,这个人喉咙发出来的那种哽咽的声音,能够让人迅速地共情到这个人的情绪。
总之在我看完这本书之后,书里的每一个角色都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脑海里,甚至我也会想是否有一天我会突发奇想准备这样的一个本子,开启一场真想漂流计划。我也会思索,我会在这个本子里面写下一些什么,是秘密,是烦恼还是我的幸福。
在看这本书之前,确实如作者所说,我对法医这个职业在了解仅限于电影或者电视剧中的角色。作者的讲述也让我看到了那些通过法医的剖析而获得的决定性的证据。但是不管是影视剧中还是书中的法医都有一些共通点就是足够的细心、足够的严谨和有足够渊博的知识。
也了解到了一些不同的知识,比如说法医认为自己结束自己生命的人是自尽,而非自杀,因为他们并没有伤害任何人;明显的皮下血肿是受害者在被碾挫或碾轧时尚有生命体征的证据,所以带有血肿的尸体在事故发生前一定还没有死亡;如果在发射时将武器直接顶住身体(在弹道学和法医学中,这叫“空白点”),粉末成分就会通过发射通道直接渗透到人体组织中,在皮肤上几乎不留痕迹,这也适用于十厘米之内的范围。
德国国土面积:357376平方公里;人口数量:8320万人万人。四川省485000平方公里,8372万人。也就是四川省如果有250名法医,其实应该也差不多。
作者并没有选取很离奇的案例,大部分是一些自身原因导致的案件,正如作者所说,这些案件其实更多地揭示了一些社会现象:用自己身体运送毒品的人体藏毒者,因为酗酒导致自己在室外冻死的醉酒者,他们或许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但是都不够珍视自己的生命。还有决心赴死的一群人,他们大多是因为家庭、爱情和工作这几个原因,他们离开这个世界的决绝以及手段的惨烈令人难以置信,感觉到他们对对这世界毫无眷念,那如果当时曾有一个人向他们伸出过援手,还会这样吗?
一开始看的蛮快的,以为会揭开什么惊天的大秘密,作者在书中插入了一些中国历史,想来也是有很多这方面的知识储备的。查了一下发现他作为一名出生在日本神户的中国人,确实对祖国的历史一直怀有浓厚的兴趣,也进行了研究,写了一些相关的书籍,这大概也是他能在书中轻松设置一些相关历史背景的原因吧。
总体来说确实是蛮大一盘棋的,下的人也可以说是智商过人,但是最后的结果可以说也是意料之中吧,因为唯有这样才能让男主对哥哥嫂子所做的事既往不咎。顺子的这个点让人觉得确实是虎父无犬子呀,父母都步步为营,孩子耳濡目染也是可以说是毫不逊色。
说实话,一开始看到简介的时候是冲着看一本悬疑推理小说打开了这本书的,一开始以架的角度去看的时候还在想后面会有什么悬疑的剧情,但从真实的角度去看的时候就发现这本书与悬疑推理毫无关系,或者说是浅浅的挖了一个悬疑的小坑,用了一个巨大的婚恋剧情去填。
虽然我知道真实和架对彼此都有改观,自己也在感情方面成长了不少,但是两人真的不会因为之前那个巨大的谎言而出现一些问题吗?感觉两个人的相处就是这样,好的时候会忽略掉一些矛盾和问题,但是,一旦出现裂缝的话,之前的一些矛盾会被放大,当成攻击彼此的武器。
作者的心思真的很细腻,她把婚恋市场中的男男女女的想法写的特别的透彻。特别是“生孩子的事、养老的事、继续单身下去有多可怕,等等,比起当事人,通常都是做家长的操心得不得了。所以才会比当事人更积极,也才会在一旁煽风点火。”这段话。虽然有时候也能理解家长的心情,不希望自己辛辛苦苦养大的孩子嫁给了不好的人,或者是没有一个达到他们预期想象中的归宿。但是总觉得做法有时候还是过于极端了,好像永远觉得孩子长不大,没有独立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