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禁烟″前后的林则徐 》陈再明22、6、2
一,二十余年在疆吏 ″禁烟″前,林则徐二十余年在疆吏任內的所为,无时无地不表现一种实心实力任事的精神,亦无一事不有助于民生国计。可是,说到关系国家命运与民族強弱,则莫如他在广东严厉执行禁止鸦片政策的一幕。 林则徐,福建侯官人,字元抚,一字少穆,晚号竣村老人。他出生于一个清贫的读书人家,祖若父均秀才,父以病目,遂绝意科名,以经术诱掖后进。母陈氏工针黹、善剪绣,年可易钱,贴补家用。则徐有三个兄弟,他排老二。 则徐早慧,幼从父读,7岁即开始作文。13岁应府试第一,次年补弟子员(秀才),20岁中举(嘉庆九年)。他成进士在嘉庆十六年(1811),其时则徐的年龄已经是27岁了。 则徐工诗文,尤长削牍,受知于闽抚张师诚,被延入幕。则徐生于乾隆五十年(1785),卒于道光三十年(1850),得年六十有六。 ″禁烟″前,林则徐的官历,为嘉庆二十一年(1816),32岁,充江西乡试副考官。嘉庆二十四年(1819),35岁,充会试同考官。嘉庆二十五年(1820),36岁,补江南道监察御史,授浙江杭嘉湖道。道光三年(1823),39岁,升江苏披察使。道光四年(1824),40岁,署江宁布政使。是年丁父忧。道光七年(1827),43岁,授陕西按察使。道光十三年(1833),49岁,在苏抚任,兴水利。道光十七年(1837),53岁,任湖广总督,整顿盐务。 二,"禁烟″前的清朝已由盛转衰 康熙(1662一1722),雍正(1723一1735),乾隆(1736一1795),这三代的清朝治世,号称″三世之春″,是清朝的黄金时代。可是,乾隆统治的后半期,纲纪紊乱,便渐渐由盛世转入衰世。尤其是在乾隆全盛时期,兴师动众,大举征伐,固然振兴了国威。却搞得兵劳民疲,影响到下一代的大清命运。 乾隆帝退位后的半个世纪,清朝已欲振乏力,是明眼人看在眼里的,此即龚自珍所谓的″我有心灵动鬼神,却无福见乾隆春″。像龚自珍能把当时清朝的由盛而衰,看得很清楚的人,实在不多。大家讲不出道理来,总认为不知所以,国家的兴旺就一落千丈。当时欧洲产业革命的余震,已震撼到亚洲地区。列強的世界侵略矛头向东移射到了中国的心腹。 对于这种外来的压力,当时很少人能够体会出来。因为在中国的五千年历史中,所谓″外来的压力″,都是从长城以北进来的。但从未有从诲疆大门进来的压力,在林则徐之前,几乎没有人认识到的。他目睹外来的压力,深抱″衰世之惑",忧虑国事日非,主张非加改革不可。当时统治阶级的满族大人,却是主张维持现状的为多,主张改革的林则徐,便成为他们的眼中釘,欲拔之为快。 三,赴广东执行鸦片禁止进口 鸦片在中国逐渐流行,远在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英国东印度公司占领鸦片产地孟加拉,及三十八年(1773)东印度公司独占鸦片专卖权以后,到了嘉庆二十一年(1816),东印度公司更把专卖权,改为自由贸易,于是鸦片对中国的输入,乃呈飞跃。嘉庆二十三年(l818)输入的烟价,还只值470余万元,到道光十三年(1833),便已加到1千2百80余万元。至于鸦片的数量已到达2万1千7百85箱的巨额。 本来,中国禁烟原不是从道光时代才开始的;嘉庆元年(1796),十九年(1814),二十年(1815)便有过三次的严令禁止。道光十八年(1838),鸿胪寺卿黄爵滋的一篇奏摺,更促成道光帝的决心。道光帝召见林则徐凡八次。是年11月15日奉谕:″湖广总督兼兵部尚书衡林则徐,颁给欽差大臣关防,驰驿前往广东,查办诲口事件,所有该省水师,兼归节制。″ 林则徐奉命后,即于23日出京,经由直隶、山东、安徽、讧西,前往广东。等到他在道光十九年(1839)正月25日,到达广州就任以后,老烟商查甸,即已闻风逃脱归国。停在伶仃洋的鸦片趸船,也先后开动,作回国姿态。林则徐以趸船22只,每只储存鸦片,约千箱左右,因严令烟商全部缴出。2月,英领事义律已由澳门到达广州,对缴烟仍存观望,并令老烟商颠地于夜间逃遁。 林则徐一面截回逃人,一面下令停止中英贸易,并派兵包围洋馆,撤退洋馆中仆役,断绝洋馆与趸船交通。英颌事义律不得已,乃将全部烟土20.200余万箱,计重237万6.254斤,总价约1.200万元,至是年4月6日止,陆续交出。林则徐即在虎门诲滩,挑了两地,将烟土投入池内,撒以盐油(石油),燃以石灰,从4月22日起,至5月15日止,将其全部烧毁。 继此以后,林则徐对外国鸦片商的态度更趋強硬,令进口各船出具“永不夾带鸦片,如有带来,一经查出,货尽沒官,人即正法,情甘服罪″的甘结。是年5月27日,有村民被英船水手殴毙,则徐令英领事义律交出凶犯抵罪,义律抗不交凶。则徐乃下令禁绝英人柴木食物,撤退买办工人。义律及英商无法在澳门居住,乃迁到海上的货船,并托葡人出面调停;但对″人即正法″的甘结,仍不接受。 是月下旬,英领事义律以久困非计,乃率兵船一艘,武装商船10只,突向我九龙山口岸巡船开砲,巡船回击,岸上砲台也发砲应援,英船被击翻一只,英兵死伤多人,英兵逃去。后又有英兵船开砲来击,我水师提督关天培亲率兵勇回击,英兵船败走。自是至10月初旬,中英接战凡7次,我方均获小胜。道光帝接到胜利的奏报,即下谕:″即将英吉利国贸易停止,所有该国船只,尽行驱逐出口,不必取其甘结。“ 林则徐只能遵旨封港,断绝中英通商关系,对英领事义律所求严重予以拒绝。道光十九年(1839) 12月,清廷调邓廷桢为两江总督(旋改闽浙总督),以林则徐为两广总督。其时,则徐对海口严密设防,对接济英船的汉奸,也加以多方打击;关天培与则徐更能密切合作,准备以武力抵抗英船来击。 四,鸦片战争开始开战 道光二十年(1840)2月,英政府任命印度水师提督乔治义律,为对华谈判全权代表,作为用兵的初步。3月,英政府正式派陆诲两部25.000人,军舰16艘,大砲540门,再加上驻防印度的军舰23艘,统由伯麦指挥,于是年5月,陆续到达广州口外的诲面。 林则徐在此威胁的形势之下,毫不为动,一面发动民众。组织渔船蛋户,对以食物淡水接济英船的奸民,予以打击;一面悬出重赏,准许人民对侵入内河的英船,"人人持刀痛杀"。如此经过一个月,英船势成坐困,于是英政府乃改变向广州攻击的方针,训令伯麦向中国北部活动。 6月上旬,伯麦率舰队31艘北驶,五艘攻厦门,为邓廷桢所击退;26艘扰舟山岛,卒将定诲县攻陷。但留粤英军进攻澳门附近的关闸,则仍为林则徐及关天培所击败。定诲失陷为清廷改变态度的一个关键,一部分的卖国者,更对则徐攻击不遗余力,也有言邓廷桢厦门军报不实者。 道光帝因此下谕斥责林则徐说:″外而断绝通商,并未断绝;内而查拏犯法,亦不能净;无非空言搪塞,不但终不能济,反生出许多波澜,思之曷胜愤懑。看汝以何词对朕也。″林则徐无法作正面答覆,但他写给他的郑夫人的信上,却透漏了他的难言之隐,说:″外间悠悠之口,都谓我激启夷釁,殊不知实出圣躬独断,、、明知禁烟妨碍奸夷大利必有困难,而毅然决然不敢稍存畏葸之心者,盖以身许国,但求福国利民,与民除害,自身生死且尚付诸度外,毁誉更不计及也。、今英夷兵船来华,既不能在粤思逞,必然改窜他省。、、″
五,林则徐被遣戍伊犁 道光二十二年(1942)2月,林则徐与邓廷楨被遣戌伊犁,即与鸦片战争一役完全脱节。其后关于和战的变化,琦善、伊里布、峦人、杨芳、奕经、耆英、牛鉴等所为;关天培、葛云飞、郑国鸿、王锡朋、陈化成之战死;颜伯焘之战败,裕谦之自杀等经过;以迄《南京条约》的订立;均与林则徐无关。 林则徐被遣戌伊犁,本系道光二十一年(1841)5月的事,但林则徐在出发途中,又奉命折回东河効力赎罪。等到次年2月河工告竣,虽经王鼎力保,仍被命前往伊犁,致引起王鼎与穆彰的冲突,乃至王鼎的自杀。林则徐有两首哭王鼎的七律,其第二首如下,可略见林则徐被遣戌伊犁以后的心情。 ″廿载枢机赞画深,独悲时事涕难禁。 艰屯谁是同舟济,献替其如突不黔。 卫史遗言成永憾,晋卿祈死岂初心! 黄扉闻道犹虚席,一鉴云亡未易任。 林则徐留伊犁约三年,平日除经营开垦,辟各路屯田3万7千余顷以外,仍读书及为人写字不断;有人说:与他相处数十年,从"未尝見他袖手枯坐″,这可说明林则徐精力过人的一斑。 道光二十五年(1845),林则徐被赦回来,曾一度署理陕甘总督;次年3月邓廷桢死,他即代邓补陕西巡抚。他任陕抚仅一年,即被命为云贵总督。 林则徐服官中外30余年,他在西安的时候,曾写了一份分书,将他所有约值银3万銀两的田屋产业,匀作三股,分给他的三个儿子(汝舟、聪彝、拱枢),这可看出他一生的清廉俭朴为如?此外,他还有两个女儿,他的次女,便嫁了咸同间有名的沈葆桢。 林则徐任云贵总督两年余,至道光二十九年(1849)7月,始以病体未痊引退。胡林翼曾荐左宗棠给林则徐,以引疾不及用,至是以回闽过湘,乃招宗棠到他的船上畅谈(请見《林、左湘江夜谈》一文,发表于豆瓣),一直谈到天亮。后来宗棠之经营新疆,可能得他的启示不少。 道光三十年(1850)2月,林则徐才回到他的家乡福州。9月,林则徐奉命以欽差大臣赴桂剿办(镇压太平天国)。则徐闻命即行,不幸行到潮州,以疾发不治,薨于普宁行馆,其时为道光三十年(1850)10月19日。左宗棠闻则徐去世,以一联輓之,联曰: “附公者不皆君子,间公者必是小人, 忧国如家,二百余年遗直在。″ ″庙堂倚之为长城,草野望之若时雨, 出师未捷,八千里路大星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