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作品中你喜欢的女性角色
查看话题 >汤唯电影里的文艺女青年及其服饰配搭~

说到汤唯,你会想到啥?我会想到“文艺女神”这个称号。“文艺女神”,女神是因为她气质佳,外貌好,而文艺则是因为她所扮演的女主通常是文艺电影里的文艺女青年。
《色,戒》里的王佳芝,参加话剧团演爱国话剧,喜欢看电影,看到煽情场景还爱哭,王佳芝其实就是一个文艺女青年。李安认为张爱玲的小说《色,戒》写的就是她自己的故事。所以汤唯饰演的其实是张爱玲,那必然是文艺女青年了。
《月满轩尼诗》里的爱莲,工作之余喜欢看书,看推理小说。爱莲也算是一个文艺女青年。
《晚秋》里的安娜,喜欢小猫咪,会给一对路人情侣配电影台词解说,也是文艺。
《北京遇上西雅图》里的文佳佳,表面上拜金物质,骨子里却向往过“豆汁油条”的小日子,也是文艺。
《黄金时代》里的萧红,这不用说了,被誉为“三十年代的文学洛神”的萧红本人是不折不扣的文艺女青年了。
《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里的姣爷,在互联网发达的年代,和一个陌生人做起了笔友,写起了纸质书信,这种行为是真文艺呀。
之后汤唯在电影里演的就不是女文青,而是冷艳熟女了,在此不提。
据说汤唯本人很大方,为人处事非常不错,性格像男生一样大大咧咧,但是她所饰演的这些电影角色,却是非常的文艺。
接下来咱们就先来说说文艺这个事。
01
—
文艺青年
说到文艺,不同的时代造就了不同的文艺,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文艺大V。
古代中国先秦时期有诸子百家,汉有汉赋,魏晋时有竹林七贤,唐有唐诗,宋有宋词和书画,元有元曲,明清有小说,相应的有孔子、墨子、司马迁、嵇康、曹植、李白、王维、杜甫、白居易、苏轼、王安石、欧阳修、辛弃疾、李清照、张择端、王希孟、关汉卿、罗贯中、施耐庵、冯梦龙、曹雪芹、蒲松龄……
近现代中国开始睁眼看世界。曾国藩、梁启超、谭嗣同、鲁迅、张爱玲、徐志摩、萧红、老舍、郁达夫、钱钟书……
文革后,谢晋导演的《芙蓉镇》讲述了文革中发生的事。谢晋是“第三代导演”,自电影问世后,导演成为新时代文艺大V中的一员。
影音技术的成熟使得歌手、导演和演员成为大V,更为观众所知,改革开放后,港台的影音席卷内地,邓丽君、张国荣、林青霞、张曼玉、王家卫……内地出现崔健、窦唯、王菲、张艺谋……
大V太多啦,不一一罗列了。
紧接着互联网时代来了,互联网时代的文艺青年来了。
在2011年,网络上把青年分成了普通青年、2B青年、文艺青年这三种类型。
互联网时代,“文艺青年”群体急剧扩张,突然从散落在文艺小圈子里的、占民众中极少数的身份标识发展成为全国青年人普遍化的身份标识,处处俯拾即是。尤其在社交网站里,文艺青年的身影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
为啥会突然出现这么多的文艺青年?我认为主要有3个原因:
(1)出生于我国人口出生高峰期的那波孩子长大了,成了青年主力军。与之对应的,文艺青年人数也随之增多了。

图片来源:远方青木
这是一张出生人口数的统计图,1988年-1990年出生人口处于高位,在1990年更是达到了峰值。到了2011年,这波人年龄20岁出头,正是青年的主力军,可想而知,与之相应的,文艺青年的人数自然也随之增多了。
(2)我国正处于现代社会的原始积累时期,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当前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任务。刚刚接触社会的青年人处于人生的起步阶段,对内面临“自我同一性”的困扰,对外还遭受来自考学制度、工业文明、物质社会、主流文化和成人世界等等所带来的多重挤压,个体价值在工具理性和交换价值为主导的现代社会中毫无立锥之地。为了避免社会“丛林法则”带来的内心不适和精神创伤,文艺青年们企图通过一种个人独特的审美想象和外在风格来寻求一种情感的补偿和宣泄,营造当下的美好生活体验,彰显自身的存在价值和意义,“文艺”就成为他们遭遇这个时代的一种独特的自我保护。
(3)这波80、90青年主力军,从小接受到的文化审美比较好。70年代末,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大门被敞开,人们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视野一并被打开。1985年,国产电影《红衣少女》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其中女主的大红衬衫,打破了当时中国灰色卡其布服装一统天下的格局。这说明80、90这代人小时候看到的东西也随之时髦好看起来了。联系到这两天人教版数学课本丑图教材事件,80年代、90年代这波青年小时候用的教材图片是好看的,就说土土我小时候看到的动画片角色吧,基本都是大眼妹,当时引进的日本动漫,《聪明的一休》、《七龙珠》、《数码宝贝》、《三个火枪手》……那个卡通人物眼睛超级大,但是觉得好看,倒是当时美国动画片《花木兰》里那个花木兰,看着不怎么好看,可能观感上觉得是外国人,跟我们长的不太一样。当然长大后觉得,异国的也是另一种美,只是小时候看不习惯。另外互联网的发展更使得文艺资源容易获得。最近的崔健、周杰伦、孙燕姿、王心凌、罗大佑这波线上演唱会,“爷青回”的主角可能也是这波曾经的青年人,都是现如今大部分已步入中年的80、90的文艺情怀啊。
物以稀为贵,文艺青年人数的增多随之而来的就是贬值。。很多时候一说起互联网时代的文艺青年,众人皆哂笑。除人数多,众人哂笑的原因还有2个:
(1)“文艺青年”这个称号没啥含金量。
“金”有层意思,一是指“钱”,二是形容“尊贵”。
咱先说钱。
不同的时代,赋予青年不同的意义。封建社会科举制度下的青年是皇榜中状元就有机会进京和皇帝面对面交流沟通了,落魄的的书生也会有佳人心心恋恋,古代女子基本不读书,甭管人女子是大家闺秀还是狐妖蛇妖啥的,读过书的穷秀才再不济也有人欣赏才华。战争动乱的年代,叫革命青年,新青年,为了民族大义,国家未来,抛头颅,洒热血,叫仁人志士。
而现在我国正处于现代社会的原始积累时期,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当前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任务。啥叫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咱粗浅的翻译就是搞钱。
在大学里上大学的青年们,基本没啥生产力,出了校门,步入社会,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结果呢,整个社会处在轰轰烈烈的大发展中,尤其是在中大型城市,什么是生产力,是经济财富,是各种资源,这些你都没有……
写到这突然记起前倨后恭的故事:“苏秦甚穷,洛阳人,家经商。他先去见秦王,劝秦攻打六国,秦不听,回国后父母妻子都看不起他。于是苏再发奋苦读,悬梁刺股,学有所成后,去燕、赵等六国游说攻打秦国,六国均请他做宰相。他身悬六国相印,返回洛阳时,万人空巷迎接他。他对嫂嫂说:‘何前倨而后恭?’嫂嫂答道:‘季子位高而多金。’苏秦叹道:‘人要富贵,道理在此也。’”
没有钱没有地位你就没什么话语权,在一个家庭里如此,何况社会呢。“文艺青年”这个称号不如同期的“土豪”、“富二代”、“白富美”这些称号劲爆,道理在此。这个时代文青不丢人,没钱的文青才会被人嘲笑。文化审美啥的,通通要在物质面前低下头。在80年代到90年代初,那个时候还处在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过渡时期,大家都没啥钱,那个时候谈钱是俗,现在则是不谈钱就是傻。
再说“尊贵”。
俗话说,物以稀为贵。前面说到文艺青年这个群体人数多的原因了,既然人数多,那就贬值了,更因为这文艺青年里还有很大一部分是“伪文艺青年”,就更拉低了原生型文艺青年的水平,因此这个文艺青年的符号也不是什么尊贵稀罕物了。
当原生型文艺青年还在努力抗争、寻求自我意义的道路上挣扎时,更多的寄生型伪文艺青年借用“文艺青年”意象的躯壳,事实上在顺从、采纳现代性社会的种种规则,如商业法则,权力等级,因而没啥精神内核,只能用“我就是我,是不一样的烟火。”这样的话来安慰一下自己,然后流向豆瓣网,在豆瓣网畅所欲言。我曾经就流连一个名叫“邻居的耳朵”的音乐网站,听歌看别人的故事,以为自己很文艺。
人数众多,竞争激烈,谈恋爱结婚,房子难买,文艺青年压力山大,文艺青年这个群体贬值了。
不过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苦恼啊,时代的一粒灰,落到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曾经的年轻人房子难买,充个伪文艺青年梦想仗剑走天涯,看看世界的繁华,到了Z世代,觉得他们生机勃勃,是新世界的代言人,没有曾经文艺青年那波人的苦兮兮,以易烊千玺为代表,扬眉吐气,自信满满。只是后面疫情来了,现在的年轻人困于疫情,哪都去不了。
(2)社会主义的文化是平民大众文化,而非少部分人的文化。到了今天,媒介的发展更是助力大众文化的发展,比如现今的手机短视频,以前的媒介只能有限的传播信息,而今通过手机移动端短视频,极大方便了各种信息的传播。现在更是涌现出了大量的短视频达人,他们身份普通,但是能够传达自己所想所做,现在的网络大V也是很多啦,平民化的文化发展,更多的人能够拥有创作和表达自己的途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文艺在这众多平民文化中也就不稀奇了。
总而言之,文青人数大大增多贬值,随之也分化出了“文艺女青年”这个庞大群体。
02
—
汤唯电影里的文艺女青年
接下来咱们再聊聊文艺女青年哦。文艺女青年自然也有着文艺青年普遍的尴尬境地。
曾经有一首《大龄文艺女青年之歌》,就唱出了这种尴尬。
那么,汤唯电影里的这些文艺女青年,有啥特征?
前面咱分析了为啥文艺青年这个称号被人不屑的原因了。那为啥汤唯电影里的女主都那么文艺?因为电影也需要有市场,而文艺女青年就是一个很大的市场。这一群体人数众多,又都处在憧憬爱情的年龄!既然是拍给文艺女青年看,那必然要让人有代入感,文艺青年也有小资、小清新、愤青这三种类型。电影里的这些文艺女青年贴合我们现代社会文艺女青年的普遍特征。
这些文艺特征我归纳如下:
(1)首先是有个性,不随大流,拥有自己独立个体的意愿非常强。很多时候这让她表现的与其他人似乎格格不入,因为她总是想着拥有自己个体所拥有的东西。这在男权社会里就表现为,她不想仅仅成为一个任劳任怨,约定俗成,逆来顺受等等男权社会所赋予一个女性的身份。比如萧红。
(2)其次是参与政治的主观意愿不强,有时候会刻意与政治保持距离。她不是一个政治家,她或许是爱国的,她知道人间困苦,但是她却对权利的东西表现的淡漠,疏离。她或许明白一个国家和政治权利之间的这些关系,对此却漠不关心。她会觉得以人为本,人短短一世,要的是现世安稳,什么千秋大业,和我无关,比如王佳芝。
(3)还有就是文艺女孩尤其是小清新文艺类型的普遍特征了——比如善良,有爱心,喜欢小美好,小确幸,小日子啊,爱护花花草草,猫猫狗狗这些小动物,喜欢自然朴实,有温度的东西。
(4)对爱情比较有执念。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啊。阴天,傍晚,车窗外,未来有一个人在等待这样的。所以说文艺女青年不怎么好嫁人也是如此了,雾里看花似的爱情观因不成熟而导致幻灭也是常有的事。这个倒不局限于文艺女青年了,总之就不愿意俗,要特别,矫情也好,只要不是过分的话,还是人畜无害的,过分的话就走上另一个极端了。
(5)最后一个特征就是这些女主普遍缺爱。说起来也是奇怪了,不知道是缺爱的女孩打小就自卑敏感长大后更容易成为文艺女青年,还是说汤唯所饰演的恰好是文艺女青年中缺爱的问题文艺女青年。问题文艺女青年,更有复杂性,也更有所谓的可以让人津津乐道的故事八卦,所以更好拍成电影。
咱们来看一下啊。
《月满轩尼诗》里的爱莲,无父无母,住在舅妈家,想必爱莲是缺爱的,不过剧中倒是并没有表现出爱莲寄人篱下这一点。
《晚秋》里的安娜,有哥哥有姐姐,但是她的哥哥姐姐可能就非常会为自己打算,明着不会欺负安娜甚至是可以说为她好,但其实是暗暗捂着她,更多为自己争取实际利益的那种。就说那个一直钓着安娜间接害她坐牢的绿茶男王晶吧,他是安娜哥哥的朋友。假如安娜的哥哥是古惑仔系列电影里大哥,哪个男的胆敢泡着他妹又老是不娶,那这大哥定会替找机会打这男的一顿教训一下。而安娜的哥哥显然并不会为了她和朋友翻脸。所以安娜也缺爱呗。

《北京遇上西雅图》里的文佳佳,原有一份美食编辑的工作,年轻漂亮,为啥却当了小三,不排除那个已婚有钱男让她有所谓的安全感。不过文佳佳还算是精明和幸运,她没有一缺到底,后面遇到了一个真正关爱她的男人。这个男人人设很不错的,原是国内著名的外科大夫,要不是在美国混惨了,老婆跟了美国富有的老头子跑了,估计也没有和文佳佳这档子事了。导演拍了一个你好我好大家好的结局,也是为了让更多人对生活抱有希望吧。
《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里的女主姣爷,唯一的亲人是自己父亲生前的女朋友。从小的时候她就得替烂醉如泥的父亲收拾烂摊子,不仅没有家人关爱,小小年纪就扛起生活的重担。
《黄金时代》里的萧红,出生于端午节,端午节是屈原祭日,旧人迷信说出生于祭日是不吉利的事,端午节在那时还被称为“恶五月”的“恶月恶日”,当地还流传一句话说出生于恶月恶日的人,“男杀父,女杀母”。后面萧红母亲早早去世,她跟着父亲和继母生活,为家人不喜,遭父亲打骂,唯一疼爱她的祖父也去世了。对萧红而言,那个家是没有爱的。

《色戒》里的王佳芝,母亲去世,父亲带着弟弟去了英国,抛弃了她,她住在舅妈家,父亲留给她的房子被舅妈卖掉,钱是舅妈拿了,条件是让王佳芝可以把大学读完,就这还显得舅妈很有良心似的。王佳芝缺爱啊。

亲情缺,寄托到友情上,也缺。有时候吧,女人长的漂亮但不精明又缺爱就会在生活中吃亏,王佳芝渴望得到同学认可,结果反而成了那个最好拿捏的学妹。爱情呢,暗恋对象邝裕民反手一个操作把她送上了献身特务这条路。所以王佳芝就是缺爱,对应到张爱玲本人身上也如此,打小也是父母离异,亲妈不管,她跟着父亲和继母生活,也常常被父亲和继母打骂。
你看王佳芝,陡然一个似乎爱她的人出现了,却是汉奸。但只要爱她,汉奸什么的跟她王佳芝本人也没有关系了。所以间谍这种岗位不能安排缺爱文艺女青年,关键时刻会掉链子,敌人给点糖衣炮弹就沦陷了,就背叛了。
缺爱的文艺女青年问题多多,咱们国家现在推行的家长教育促进法,就是让家长负起责任,关爱子女,小孩这个群体缺爱后果很严重,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民族的未来,如果一个个孩子都缺爱,还怎么爱祖国爱身边人,敌人诱惑起这些孩子那还不是轻而易举,因为这些孩子从来没有被爱过,给点糖就以为有了全世界。同样的还有现在推行的劳动课程,让小孩从小在劳动中得到锻炼,不会娇生惯养,遇到困难就有毅力应对了。
03
—
文艺女青年服饰穿搭
最后咱们来看下文艺女神汤唯在剧中角色的服饰穿搭吧。
先看现代装。
《月满轩尼诗》



2010年上映的电影,由岸西导演,汤唯饰演爱莲。
女主:爱莲
发型:长发小卷
妆容:素颜或淡妆
配饰:有项链,比较细致小巧的。有腕表,小表盘,也是比较小巧的。包包是大号的布包,有蕾丝花朵图案,大包或许是方便装杂志书本什么的吧。
服饰:色系上以纯色为主,纯色的又以蓝绿色调为主,有一种绿色环保,原生态的感觉。图案则有小碎花,小方格,显得比较细腻小巧。
鞋子:浅绿色浅口低跟鞋
《晚秋》

2010年上映的电影,金泰勇导演,汤唯饰演安娜
女主:安娜
发型:盘发
妆容:素颜
配饰:秋天大地色系的褐色棉麻围巾,应景片名《晚秋》。背蓝色皮包,蓝色与黄色系是互补色系。
服饰:全片基本上就这一身服饰配搭,一件黄色的风衣+蓝色毛衣+蓝色长半裙+黑色打底袜。色调都是那种做旧的感觉,纯度不高的色系,配合影片中灰蒙蒙的色调以及压抑的氛围。细腻的感情戏则给这压抑的氛围带来了一抹亮色。
鞋子:棕褐色高帮低跟皮鞋。
《北京遇上西雅图》


女主:文佳佳
发型:长直发,工作时盘发。
妆容:素颜或淡妆
配饰:白色棉麻围巾
服饰:色系以纯色为主,服饰图案上有工作时穿格子衬衫+背带裤,显得利落。带孩子时穿的浅灰色针织条纹外套,配搭粉色T恤,则给人居家和有爱心的温馨亲子感觉。后面的灰色风衣则表明文佳佳从被包养的小三转变为独立事业女性,有一种洗尽铅华的感觉。
对比一下文佳佳之前的服饰,大波浪卷发,穿着亮片材质装饰的服装,买买买,那叫一个珠光宝气,财大气粗,嚣张跋扈。

2016年上映的电影,薛晓璐导演,汤唯饰演姣爷
女主:姣爷
发型:长直发
妆容:素颜或淡妆
配饰:有手链、毛衣链、孔雀蓝色棉麻围巾
服饰:色系以蓝绿色系为主,有蓝绿色系粗花毛衣外套,配搭波西米亚风长裙。图案上有穿格子衬衫配搭牛仔短裤。
鞋子:棕褐色平跟皮靴。
再说说近代装。
近代装,主要就是旗袍了。
张爱玲本人就很喜欢穿旗袍。萧红本人的服饰配搭则是妥妥的文艺范。


咱们先看电影《色,戒》,王佳芝学生时不施粉黛,朴实无华。简单的蓝色纯色旗袍,深蓝色呢外套可能是学生校服,还有纯色围巾。本来就是学生就是比较清纯,加上战乱时期,饿殍遍地,民不聊生,自然也没有闲钱也无心打扮自己。


化身麦太太之后,她精心打扮,烫头发,涂香水,抹口红,穿丝袜,穿时新的旗袍……这些动作,都是为了符合她富太太的身份,也是为了色诱。只是王佳芝的身份可以假扮,她那文艺女青年的气质却掩盖不掉。基本上她穿的还是蓝绿色调的旗袍,这种蓝绿色调就也还是文艺。她还喜欢看电影,还唱《天涯歌女》,身份是假的,文艺属性却没有随着假扮的身份改变。

2007年上映的电影,导演李安,汤唯饰演王佳芝
咱们再看《黄金时代》里,萧红的服饰,她本身经常没有钱,饥饿。所以她的服饰比较朴素。但是她喜欢扎双麻花辫,非常文艺。

恰好剧中有一段是鲁迅先生和萧红说起服饰配搭。


鲁迅先生说萧红的衣服配搭的不大漂亮,萧红惊讶地反问:“为什么?”可见在萧红眼里,她这样搭没问题啊。鲁迅先生就说她裙子颜色配的不对,红上衣要配红裙子或者黑裙子。萧红配搭的是咖啡色带格子的裙子,或者在萧红眼里,这样配搭是没问题的,就是这样暗乎乎的色系,恰如她的人生。
鲁迅先生说不好看,说搭配不对, 意思是你这个审美有问题嘛。这说明她在这个地方不搭调,在整个生活里她经常是不搭调,不靠谱。这个不搭调,不靠谱恰恰是这个女性与社会话语之间产生的一个深层的裂痕。所以直到最后她也是一个怪异的存在。
综上,汤唯剧中的文艺女青年的服饰配搭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1)妆容以淡妆或素颜为主。追求自然本真状态。
(2)发型的话有长直发,长发微卷,双麻花辫,盘发,比较简单随性。
(3)首饰有项链、毛衣链、手链、腕表,要么是比较细腻小巧,要么是比较个性化的复古设计。
(4)配饰的话会有棉麻围巾,布包,材质、款式、做工天然简单、少雕饰,透露出向往自然纯真的一种态度。
(5)服饰材质以棉麻为主,工艺和款式简单,整体线条松散慵懒,给人返璞归真的感觉。色调相对单一素淡,以纯色为主,表达一种简单,不浮华的态度。色系上贴近大自然,比如蓝绿色系这样的,或者黄棕褐色大地色系。图案的话有民族风图案,也是一种自然的感觉;格子图案也透露出一种简约低调的态度;还有小碎花这种元素,花朵图案设计也是透露一种与大自然亲近的感觉。这些和自然界统一的色调、小碎花等图案、随意散漫的线条,都给人一种远离尘嚣的感觉。从中我们大致可以看出这种取向的精神内核,淡化工业文明的浸染,追求自由、自然、本真、原生态的状态。
好了,本期就写到这啦,更多内容请看微信公众号:电影服饰漫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