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帝王州—陝西文獻

01

《陕西历代著作集成》 推荐语:
1、陕西被誉为自古帝王都,历周秦至汉唐,有十三个王朝都建都于此,上下数千年间,典章制度、兴衰治乱之迹,光耀于史籍,历代皆有着述。本书是对陕西历代著作的首次整理汇集。
2、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我的家乡陕西位于古丝绸之路的起点”,随着西部大开发和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陕西也将再度焕发出历史的光芒,迎来伟大复兴的光辉前景。陕西历代著作正是陕西作为文明发祥地、丝绸之路起点的历史见证。
3、根据袁卿武等专家学者的统计,陕西古代著述约有4418种,其中保留下来的仅1057种(张岂之《陕西省志·著述志》序)。本书对陕西地区学人著述进行整理汇编,收辑包括下至民国时期陕西籍学人著作、外籍人以陕西为题材的各种著述以及外籍人在陕西生活工作过程中所作著述约四百种,按传统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进行分类,必能有助于陕西地域文化、陕西地方发展史及中国古代史的研究。
02

《陕西文脉丛书》 推荐语:
1、陕西以人文荟萃、学术昌盛著称,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了深厚而独特的文脉。“北宋五子”之一的张载便是陕西人,因在横渠之南聚徒讲学,其学术思想在学术史上也被称为“横渠之学”,北宋以至清末,数百年间,关中地区学人迭出,虽无严格的师承关系,但在不同程度上都接受了张载思想的影响,继承张载的学术旨趣,由此形成了在精神气质、学术宗旨、价值追求及治学作风上具有共性的地域学派,史称关学。关学属陕西文脉的核心范畴,是陕西历史长河中的精神和文化的重心,在全国范围内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2、本书根据《关学编》及《续编》所列关学名录作为纲目,对关学史上重要文献进行搜集整理,收录九十八人中二十六人的诗文别集、笔记杂着等作品,辑为《陕西文脉丛书》,以期能全面展现关中理学发展历程以及陕西文脉的久远厚重,增强陕西的文化自信,加强当代陕西的文化建设。
3、本书由陕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陕西省哲学学会名誉会长赵馥洁先生担任主编,赵先生并为本书题诗:“秦中自古帝王州,文脉滔滔渭水流。繁露经论宣一统,龙门史慧炳千秋。横渠造道天心合,泾野躬行圣意酬!立足琅嬛精粹地,名山风雨起高楼。”
03

《陕西丛书汇纂》 推荐语:
陕西地处祖国腹地,是黄河流域文化发展的摇篮,文化底蕴深厚,绵延不绝。加之历代陕西学人对整理乡邦文献、保护和传承乡邦文化也颇为重视,多有自发担负整理和汇刊地方文献的责任,所以编纂和刊刻的丛书也蔚为大观。本书将这些丛书收录汇刊,辑为《陕西丛书汇纂》。一类收作者为陕西地区的丛书,包括有寓居、改籍者;或祖辈迁居者;或有祖籍为陕西,后为官在外者。一类收丛书内容为与陕西地区相关的史料,或在这一区域完成的典籍。按照内容来看,主要可以分为专人性、专地性、专题性、综合性四大类。专人性丛书包括专辑单个学人著述的,如《张子全书》《文太青先生全集》《烟霞草堂遗书》等,对保存学人著述,整理和研究学人思想文化,传继后人,均多助益;也有多人合刻的,如《六子书》等,多以表达编者的学术和精神追求。专地性丛书主要是地方有识之士辑录的地域类丛书,如《关中丛书》《关陇丛书》之类,起到了“表彰先哲,博采宏搜”之用。专题性丛书内容涉及广泛,而表现特点集中有序,如《关中道脉四种书》之类。综合性丛书各类均收,如《惜阴轩丛书》《青照堂丛书》等。
04

《唐集珍本丛刊》 推荐语:
1、唐集珍本丛刊,即“唐代文集珍稀版本影印丛刊”。唐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无论是诗歌还是文章,唐人著述都是后人歆慕追摹的对象,唐人文集自然也就成为后代文人不可或缺的教材和宝藏。
2、本书收录唐集宋元刊本三十馀种,皆是较完整版本,可谓本书最珍贵之部分。明代是唐代文学地位极高的时代,明代亦不无刻印颇精的唐集,本书亦筛选几十种明代刊刻唐集,旨在存文献、供校勘。日本刊刻唐集的热情极高,本书亦搜集几种日本刊刻唐集,以广唐集之风貌。
3、本书对于唐代文学及其传播接受史之研究都有重要价值。
05

《柽华馆全集》
简介:
本书所收录的《柽华馆全集》、《明文明》、《柽华馆试帖汇钞辑注》、《仁在堂全集》四种基本涵盖了路德的主要作品,今统名为《柽华馆全集》。原刻《柽华馆全集》十二卷,为路德殁后,其门人阎敬铭等辑刻,内《文集》六卷、《诗集》四卷、《杂录》一卷、《骈体文》一卷,光绪七年(一八八一)解梁书院刻本,嗣后又有一九三七年西安铅印本。时人谓路氏行谊为文名所掩,诗古文又为时艺试律所掩,实则其本集亦自有可观。张舜徽先生即认为“其一生虽以时艺为教,而持论新辟,不同于俗,舍短取长,信足以开拓当时学者心胸”,所论皆“廓然有以见学术之公,力破尊古卑今之见”。新版《柽华馆全集》相信可以为研究科举史和有志于学习诗古文辞创作的朋友们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