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薈萃—江蘇文獻

01

《焦竑文献辑刊》
推荐语:
1、焦竑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万历17年状元,成为了晚明程朱之孔孟与佛、老(子)二氏、西方学术兼容并蓄之集大成者,是一位站在了晚明思想的一个顶峰上的人,“巨儒宿学,北面人宗”崇高的学术地位与社会声望。
2、焦竑自幼形成了嗜书、集书、抄书及后来条件改善后刻板印书的习惯。集腋成裘,使他成为晚明最大的私人藏书家
3、焦竑,他承接与发展了晚明“泰州学派”的思想革新运动,打破了程子朱子“理学”死守教条。泰州学派是“中国封建制社会后期的第一个启蒙学派”。它所倡导的“人皆可以为尧舜”“人皆可为圣人”,鸦片战争以后的洋务运动、维新运动、改良运动,无不受到“泰州学派”思想的影响。
4、焦竑一生博览群书,涉猎广泛。除著作等身、藏书两楼外,在史学、金石文字学、考据学、文献目录学、印刷出版、哲学、佛教等诸多领域里颇有建树,赢得了他在这诸多领域里的历史地位。最突出的应是史籍文献学研究。对焦竑的历史文献研究成果,后人评说:“焦公是明代中国文献学第一大高手,博学淹贯,稀有能及”(《新语丝》1995年,第16期)。
5、“当时,在南京城里住着一位显贵的公民,他原来得过学位中的最高级别(按:指焦竑曾中状元),中国人认为这本身就是很高的荣誉……这个人素有我们已经提到过的中国三教领袖的声誉。他在教中威信很高。”(《利玛窦中国札记》358-359页)。
6、根据今人的不完全统计,焦竑著述,包括自着、编纂,以及评点经典,共计约有五十馀种。今世整理本有《澹园集》《玉堂丛语》《焦氏笔乘》等数种,远远不能反映焦竑学术的全貌。有鉴于此,同好数人经过广泛收罗,在域外各大图书馆所公布的数据中觅得有关文献十七种,全部皆为明刻本,其中包含了多种焦竑的重要著述。今将各书合为《焦竑文献辑刊》,影印行世,希望对于焦竑以及明代中后期的思想史研究能提供一点帮助。
02

《归有光文献辑刊》 推荐语:
1、归有光,别号震川,江苏昆山人。明朝中期散文家、官员。
2、归有光崇尚唐宋古文,其散文风格朴实,感情真挚,是明代“唐宋派”代表作家,被称为“今之欧阳修”,后人称赞其散文为“明文第一”。与唐顺之、王慎中并称为“嘉靖三大家”。
3、本书旨在汇集归有光相关文献,厘清其文集之版本脉络。归有光的文集现存最早的为昆山本,共三十二卷,由震川子子祜、子宁于万历四年刻成,此版本本书有收录。问世于康熙十四年左右的另外一个重要版本是震川后人归庄、归玠所刻的《震川先生集》,共三十卷,并别集十卷附录一卷,此本本书幸辑入编。此外,本书还收录有清康熙四十三年王橒所刻《补刊震川先生集》、清康熙十八年吕氏天盖楼所刻吕留良评本《归震川先生全稿》、清李祖陶评点道光间刻金元明八大家文选本《归震川文选》等等,均弥足珍贵。
03

《王肯堂文献辑刊》 推荐语:
1、2021年4月,中宣部正式印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十四五”重点项目规划》,明确提出新增实施“中医药文化弘扬工程”。王肯堂是明代全面发展的著名医学家,他的中医药著作是集明代以前医学之大成的宝贵遗产。
2、他是一位全面发展的著名医学家,他的《证治准绳》是集明代以前医学之大成的不朽巨著。
3、王肯堂为明嘉靖、万历年间人,其时医学发展较快,医学著作颇多。肯堂生于其时,精究医理,勤于著述,既重前贤经典,又能别有开发,为明代医学发展的重要代表。尤为难得者,其一生涉猎广泛,却能皆有成就,著述之多之广,不仅于历代医家中,且于古今学者中,亦为罕见。
4、王肯堂尊祟张仲景。认为张仲景若儒门之孔子,2000年以来的名医。为后世所师承者未有不从仲景之书悟入者。他认为伤寒之法不仅仅可以治伤寒。而且可以用其治疗内科杂病。他的《伤寒准绳》对张仲景的《伤寒论》进行了发挥,该书首列序例入门。
5、王肯堂对眼科的贡献。在正确描述眼科疾病方面,王肯堂有许多独到之处,在他的《证治准绳》中收载了眼科病证193种,凡现代用肉眼检查能见到疾病,几乎都罗列无遗
6、本书收集整理王肯堂论著、编校及订补文献明刊本及域外刊本,合为《王肯堂文献辑刊》,影印行世,相信能为弘扬祖国中医药文化提供积极的助益。
04

《唐荆川文献辑刊》 推荐语:
1、唐顺之,号荆川,常州武进(今属江苏常州)人。明代儒学大师、军事家、散文家、数学家,抗倭英雄。在军事上,他主张抗倭,对实战经验进行了总结;在文学上,主张“本色论”“师法唐宋”,是明代中后期“唐宋派”的领袖。作为明代诗文大家,唐顺之以古文与八股文著称于文学史; 在思想上,主张“道器不二”、“技艺与德岂可分两事”, 重新整合王学左、右两派思想,为阳明心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阶段。
2、从现存的文献来看,无论是影印本还是整理本,目前主要是单行本,尚未有一套完整的唐顺之全集,这大大限制了学者的研究步伐。有鉴于此,本书精心搜集和比对相关版本,择其善本而影印,把散佚在各种类书、丛书以及单行本中唐顺之的集子汇总在一起,可方便学术界研究使用。
3、唐荆川作为常州的地方名人,其政、军、学方面的功绩与作品的文献价值对现今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对其展开研究,正是出版学术聚焦与地方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05

《缪荃孙文献辑刊》 推荐语:
1、缪荃孙是清末民初著名文献学家、藏书家、教育家以及政治活动家,曾历任清翰林院编修、清史馆总纂,历主南菁、泺源、钟山、龙城等书院及湖北自强学堂讲席,创办了江南图书馆(今南京图书馆),以及京师图书馆(今中国国家图书馆)。
2、缪荃孙在学术上深受乾嘉学派的影响,是清代最后一代理董旧籍学者的典型代表,其在目录学、金石学、校勘学、方志学等领域均有非常之建树。
3、后世对于缪荃孙及其著作虽有一定的整理与研究,如张廷银、杨洪升等学者曾专门整理有校点本《缪荃孙全集》。但因其著述太多涉及面太广,又拘于收录体例,因此有不少局限,未能收全。尤其诸如方志、诗文汇钞等收录甚少,且有诸多论著散见于各处或是永久散佚,鉴于此,故将其相关著述合为《缪荃孙文献辑刊》,影印行世,希望对缪荃孙以及近代学术的研究能有所助益。
06

《阮元文献辑刊》 推荐语:
1、阮元一生虽身居显宦,然施政之余,不废学术,博学好古。阮元治学,以博洽著称,凡经史、小学、金石、书画、天文、历算、舆地等,无所不窥,其著述、辑录、编刻的书籍达三千多卷,在文献整理及刊布学术论著上,有卓著的贡献。
2、阮元提倡朴学,曾罗致学者编书刊印,主编《经籍籑诂》,校刻《十三经注疏》,汇刻《皇清经解》等,于数学、天算、舆地、编纂、金石、校勘等方面亦多有建树 ,史称其“身历干、嘉文物鼎盛之时,主持风会数十年,海内学者奉为山斗焉”。生平著述丰富,撰有《揅经室集》《十三经注疏校勘记》等三十余种著述传世。
3、二十世纪以来,随着清史研究的开展,阮元也逐渐受到学者的关注,为学界所重视。关于学术研究上,专著如《阮元思想研究》《阮元与小学》《阮元评传》《阮元经学之研究》《阮元研究》《阮元书学思想研究》《阮元书学研究》《阮元年谱》等书相继问世,相关论文更达数百篇之多。然阮元的著述文本除《十三经注疏校勘记》、诗文集《揅经室集》、天文算学史专著《畴人传》等出版了点校整理本外,更多阮元的历史文献整理工作则亟待有序推进。
4、为进一步推动对清代社会政治、学术文化的研究,今收集整理阮元所编辑刊刻的论著、编校及订补文献六十种,按经、史、子、集、丛分类,汇为《阮元文献辑刊》,影印行世,希望能为阮元的学术研究、清代学术史研究提供更加全面的文献参考。
07

《孙星衍文献辑刊》 推荐语:
1、孙星衍,江苏常州人,清代著名的经学家、文献学家、金石学家、汉学家。
2、孙星衍治学以博通著称,其治学范围几乎涉及到乾嘉学派的各个领域,《书目答问·国朝着述诸家姓名略》中,张之洞将其同时列入“经学家”“小学家”“校勘学家”“金石学家”“骈体文家”中。
3、乾嘉时期私人藏书家众多,孙星衍为其中一位,家有藏书楼“平津馆”“问字堂”“廉石居”等。他一生藏书三千馀种,主要是抄、购而得,其藏书古今并重、宋元秘籍与通行本兼收。
4、孙氏治学,尤长于校勘。孙星衍将其一生所校订的书籍分别编在《岱南阁丛书》《平津馆丛书》中刊行,这两部丛书是孙星衍一生学术成果的集中反映,无论是刊刻的规模还是刊刻的质量,两部丛书堪称善本。
5、孙氏著作在文献学、版本学、校勘学、辨伪学、金石学等领域都有着很高的文献学价值。本书完整汇集孙氏著作,可以为孙星衍的相关研究与江苏地方文化建设提供积极帮助。
08

《吴梅文献辑刊》 推荐语:
1、吴梅在诗、词、曲各方面都颇有建树,尤擅治曲,他不仅是近代旧剧创作的结穴者,更是现代戏曲研究的开山者,他的曲学理念被当时与后来许多学者奉为圭臬。
2、吴梅终身执教,王玉章、任讷、唐圭璋、卢前、万云骏等有影响的诗词学者都出自他门下。今天的词曲研究者大多数都是吴梅的再传弟子。
3、吴梅一生著述甚多,部分作品在其在世时已经出版,其在病中时,自知不能完成其他作品的整理与出版,故在遗嘱中嘱弟子卢前为其编辑,吴梅过世后,卢前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得同门友朋相助,将吴梅遗著《南北词简谱》《霜厓诗录》《霜厓词录》等相继刊行。
4、吴梅一生尽心于教学,嗜好词曲,喜爱藏书,每有富余资金,都用于购书,其藏书,尤其是曲学收藏,既富且精,不乏珍本秘籍。吴梅之藏书每经阅览,还往往手批点校,其曲学底蕴于其中可见一斑。这些珍贵的藏书,在吴梅身后被其子女捐献给北京图书馆,保留至今仍可见,本书有幸搜辑到数种经吴梅批校的古籍,得以影印汇编入册。
5、本书勉力搜辑到民国时期出版的吴梅著作及吴梅收藏批校过的古籍珍本,相信本书的编辑与出版亦有特别的价值与意义。
09

《薛应旂文献辑刊》 推荐语:
1、薛应旂,明朝学者、藏书家。字仲常,号方山,今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横林镇余巷村人。
2、薛应旂乃一代方家,然迄今论者尚少,既有零星研究仅限于思想史、史学史等领域,对其著述的整理工作也相对落后。鉴于此,编者收集薛应旂文集及其他著述,编为《薛应旂文献辑刊》。
3、本书收录《方山薛先生全集》《方山先生文录》《宋元通鉴》《宪章录》《浙江通志》等文献二十馀种,其中既注意收录各文献现存不同版本,以见文献版本之源流,又注意收录《五牧薛氏宗谱》及勑命、祖像(含薛应旂谱像)、目录、家训、宗约等珍贵文献。
10

《卢前文献辑刊》 推荐语:
1、卢前,江苏南京人。戏曲史研究专家、散曲作家、剧作家、诗人,词曲大师吴梅的高足。原南京通志馆馆长。一生著述颇丰,他学识渊博、才华横溢,所着不仅有词集《中兴鼓吹》,还有杂剧集《饮虹五种》、诗集《烽火集》、散曲集《饮虹乐府》、新诗集《春雨》《绿帘》、译著《孔雀女》《五叶书》、理论著作《何谓文学》《中国戏剧概论》、文集《酒边集》《炮火中流亡记》、小说《三弦》等等,写作之外,他还编纂、刊刻了许多文献,无论是编辑古人文献之《濠上斋乐府》《唐宋传奇选》等,还是搜集整理时人作品之《霜厓词录》《时代新声》,抑或是他亲自编定刊刻的《饮虹簃所刻曲》,都展现了卢前深厚的文献功底。本书是卢前撰著编刊文献的首度整理汇集。
2、卢前作为民国时期杰出的词曲学者,与任二北、唐圭璋并称吴梅门下“三杰”,任、唐二位声名在外,著作整理出版状况亦称繁荣,而卢前相较而言,却未得到足够的关注,其著作亦未得到较为系统的整理。有鉴于此,本编汇集卢前所编撰文献五十馀种,影印出版,希望能有助保存传播这位词曲学者的著作,同时,卢前的著作更是词曲学的一块瑰宝,故本书对词曲学研究当有一定助益。
11

《陈维崧文献辑刊》 简介:
陈维崧(一六二五~一六八二),字其年,号迦陵,江苏宜兴人。一生著述甚多,诗、词、文俱善。陈维崧诗集,本书所收录陈集清康熙天藜阁刻本、上海涵芬楼四部丛刊景印患立堂本等,俱有收陈诗,而卷数不等;陈维崧词集,除各版本陈集中收录其词集,又另有清康熙间刊本《陈检讨词钞》、民国间中华书局四部备要本《湖海楼词集》等;陈维崧之骈文风格雄丽,多写兴亡之感,大大推动了清代骈文之复兴,陈文受清人重视,特又有程师恭之注本,且履被刊刻,本书。撰著之外,陈维崧也是文学史上重要的选家,陈氏眼光独到,其评选的《今词苑》《古今别肠词选》《今文选》《箧衍集》等选本,选作精当,蕴含着其于诗、词、文上的文学理念。陈维崧是有清一代最重要的文人之一,其作品随其一生波折所逐渐成熟的轨迹亦不失为我国文人中的典型。有鉴于此,本书辑其各版本著作与相关文献十八种,编次成书,望对清代文学爱好之读者有所裨益。
12

《苏门四学士著作合刊》 推荐语:
1、苏轼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早在苏轼在世的时候,他即是文坛盟主,慕其名服膺其人者多不胜数,游走于其门下最著名的,当属黄庭坚、秦观、张耒、晁补之并称的“苏门四学士”。2、本书收录黄庭坚的著作文献,就有二十六种之多,其诗文集自宋元至明清,乃至海外,都不乏刊刻钞行者。本书所收录晁补之著作除四个版本的《济北晁先生鸡肋集》外,另有《晁氏琴趣外篇》《无咎题跋》二种。本书收录秦观《淮海集》宋刻本一种、明刻本五种,另录有秦观其他著作三种。张耒的文集在后世颇受重视,本书收录其文集六种,另又收录其《明道杂志》两个版本。3、苏门诸人友情甚笃,往往唱酬往来,宋人邵浩就辑有《坡门酬唱》,宋人陈亮亦辑有《苏门六君子文粹》,另世人并称苏黄,故有《苏黄尺牍》《苏黄题跋》诸种,本书皆收录入编,以见苏门文艺氛围之笃好。
13

《江左三大家文献丛刊》 推荐语:
1、中国古典诗歌发展至清代,已历经了两千七百年的历史。明清易代使清诗获得了重振的契机,一代清诗就这样与时代的世变结合了密切的关系。同时作为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举凡历史上一切诗歌体式、文学风格、理论批评、文辞典故,都可以成为清诗继承发展、吸收融变的历史凭借,加之朴实严谨的精神浸淫一代学风,清代诗人往往而兼学人,清诗遂蕴涵了诗人之诗与学人之诗的双重特质,终于“开出了超明越元,抗衡唐宋的新局面。”(钱仲联《清诗三百首·前言》)清初顾炎武的名句“老树春深更着花”(《又酬傅处士次韵》)恰可以借来形容清诗在中国诗史上的地位。“江左三大家”即是清诗开局的代表人物。
2、“江左三大家”结明诗之局面,为清诗之开端,在明清诗史上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钱谦益、吴伟业、龚鼎孳在中国文学与诗歌史上都是极重要的人物,此外,三人在明末清初的世变中所采取的态度也向为研究明清史的学者所关注,因此,他们的作品在文学与历史研究中都是首要参考的历史文献。本书收录钱谦益、吴伟业、龚鼎孳传世著作的各种版本及相关文献,并以《江左三大家诗钞》取冠全书,以见渊源所自。
3、钱谦益(1582年10月22日—1664年6月17日),字受之,号牧斋,晚号蒙叟,东涧老人。学者称虞山先生。清初诗坛的盟主之一。崇祯十四年(1641年)59岁时,迎娶23岁的名妓柳如是,当时致非议四起。婚后,钱谦益为她在虞山盖了壮观华丽的“绛云楼”和“红豆馆”,金屋藏娇。两人同居绛云楼,读书论诗相对甚欢。钱谦益戏称柳如是"柳儒士"。
4、吴伟业又为娄东诗派开创者。长于七言歌行,初学“长庆体”,后自成新吟,后人称之为“梅村体”。由于吴伟业发展了古代七言歌行的体裁,形成了独特的诗歌艺术风格,时人称之为“梅村体”,影响了有清一代诗坛的诗风。清代很多诗人的作品中,几乎都有“梅村体”的影子。因此,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把《梅村诗集》列为“国朝别集之冠”。
5、龚鼎孳在职期间,常能保护善类,扶掖人才,颇得人心在清词史上独具特色,是清初词坛的主持者之一。
14

《东林学派著作集成》 推荐语:
1、以顾宪成、高攀龙为代表的东林学派是一个因东林书院讲学而得名,影响遍及全国,并对明清政治和思想文化産生重大深远影响的重要学术流派。
2、明末清初学者黄宗羲最先提出“东林学派”这一概念,他在《明儒学案》的“东林学案”下开列顾宪成、高攀龙、钱一本、孙慎行、顾允成、史孟麟、刘永澄、薛敷教、叶茂才、许世卿、耿橘、刘元珍、黄尊素、吴桂森、吴锺峦、华允诚、陈龙正十七人,用四卷篇幅缕述学派的思想学术精要。
3、本书搜辑影印东林学派传世文献,主要由三个层面的文献构成:一是学派成员个人著述,这是本集成的主体部分;二是与学派相关的书院文献、讲学文献、学案文献,如《东林书院志》《虞山书院志》《关中书院志》《道南渊源録》《东林粹语》《明儒学案•东林学案》《泾皋渊源録》等;三是学派成员的年谱、传记文献,如《东林列传》《高忠宪公年谱》《安我素先生年谱》《华凤超先生年谱》等,已附载于学派成员个人著述之后的年谱此处不再重复收入。
4、本书是上海大学尹楚兵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东林学派文献整理与文献研究”(19ZDA258)的阶段性成果。
15

《沈德潜文献辑刊》
推荐语:
1、沈德潜在清乾隆一朝声望之盛,是其他文人难以企及的,沈德潜的一生,殊荣得自他的高龄盛才,足以作为君主笼络士心的工具,故而成为荣宠盛极一时的御用文人。沈德潜的盛名虽然与乾隆的政治手段有关,但毕竟沈氏自身亦学富五车、著作等身,其著述理应得到重视。
2、沈德潜生平著述颇丰,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其著作诗文,二是其参与编选、批点的诗文选本及诗文别集,三是其参与编修的方志文献。本书搜集沈德潜著述文献三十馀种,以清刻本、钞本为主,衍及日本刻本及民国时期重要印本,整理成书,影印出版,希望对相关研究有所助益。
3、乾隆元年(1736年),荐举博学鸿词科,乾隆四年(1739年),以六十七岁高龄得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乾隆帝喜其诗才,称其“江南老名士”。
4、沈德潜论诗主“格调”,提倡温柔敦厚之诗教。所着有《沈归愚诗文全集》。又选有《古诗源》《唐诗别裁》《明诗别裁》《清诗别裁》等,流传颇广。
16

《张溥文献辑刊》 推荐语:
1、张溥,江苏太仓人,代表作有《七录斋集》《五人墓碑记》等。活动于明万历、天啓、崇祯时期,为复社运动的领袖。据当代学者统计,至今存世的张溥文献,包括其自著书以及整理经典传注、史籍评注等文本尚有数十种。在经学、文学、史学等研究领域,至今尚不失参考的价值。
2、崇祯元年,“组织群众”驱逐阉党骨干顾秉谦,从此成为天下士子当中的领袖,复社的声势也从此震动朝野,号称是“春秋之集,衣冠盈路”,“一城出观,无不知有复社者”。其影响力遍及南北各省,粉丝无数。
3、当代的张溥研究,涉及晚明结社、党争,以及文学史等诸多领域。学者时感文献发掘未能深入,研究亦因而受限。本书收集张溥有关文献二十馀种,兼收同书异本,汇为《张溥文献辑刊》。全编绝大部分为明刻本,涉及经典注疏、史论、讲义、文集等多种类型,包括张溥自著书以及其所编订各书。全编影印出版,希望能为有关研究提供积极的助益。
17

《常州学派丛书》 推荐语:
1、常州学派是以春秋公羊学为治学中心,以庄氏家族的家传和师承为基础而形成的一个学缘群体。作为清代中叶出现的一个重要学术派别,常州学派主张汉、宋兼采,讲求经世致用,是清代今文经学的先导,为清代今文经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清中后期今文经学的研究有着深远的影响。本书旨在展现清代今文经学的源流过程。
2、常州学派有一个明显特征,其成员多近亲。庄存与、庄述祖、刘逢禄、庄绶甲、宋翔凤,他们之间有亲戚关系,是血缘的纽带联结起来的。
3、从学术流派的角度而论,常州学派是与吴派、皖派并列的以今文经形式的纯汉学研究的地域性学术流派。
4、本书是常州江苏理工学院人文学院院长司马周教授的科研成果,对推动清代学术史的研究及江苏地方文化的建设有重要的意义。
18

《扬州学派丛书》 推荐语:
1、扬州学派集吴派之“专”、皖派之“精”而融汇为通学,将乾嘉汉学推向顶峰,以其学术特质和卓越成就在乾嘉汉学中占据重要位置,并且对清代后期学术产生了深远影响,对整个清代学术做出了重大贡献。
2、扬州学派代表人物主要来自扬州府所辖宝应、兴化、高邮、江都、仪征等县。本书全面收录扬州学派代表学人的著作文献,以期推动清代学术史的研究与当代扬州的地方文化建设。
3、注重经世致用,为晚清经世派之先驱。
4、本书是扬州大学朱德慈教授长期以来从事扬州地方学术文化研究的重要成果。
19

《王世贞文献辑刊》 推荐语:
1、王世贞,江苏太仓人,明代文学家、史学家。是活跃于明代中期文坛重要文学复古流派“后七子”的代表人物,一生博学多才,著述繁富。
2、王世贞与李攀龙、徐中行、梁有誉、宗臣、谢榛、吴国伦合称“后七子”。李攀龙故后,王世贞独领文坛二十年。
3、王世贞不仅在文学理论方面为“后七子”,乃至后人起到了导夫先路的作用。他具体的文学创作也成为了人们争相学习的典范。《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指出:“自世贞之集出,学者遂剽窃世贞。
4、王世贞史学著述内容广泛,见解精辟,于认识明代中期社会文化背景,政治制度多有裨益。而其文学复古思想在实践中构建了较为完整的文学理论,在诗文集中有所承载,于明朝乃至后世的文坛皆产生了重要影响。本书将王世贞编纂刊刻及撰著的明刻本及日本刊本十八种收集整理,汇为一编,全编影印发行,望有助于明代史学、明代文学批评史及明代文学史的进一步研究。
20

《陈仁锡文献辑刊》 推荐语:
1、陈仁锡,明代官员、学者。讲求经世济时,有志于天下之事,生性好学,喜著书立说,在天文、地理、律历、水利、军事、刑法等领域皆有较高的造诣。
2、陈仁锡还是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颇负盛名的刻书家,注重经世致用书籍的著述和刊刻,翻刻了大量的科举时文及儒学经典。
3、陈仁锡著述宏富,而对于陈仁锡及其著作,历来缺乏系统和深度地专门性研究。有鉴于此,我们多方搜辑了陈仁锡已刻与未刊著作文献五十二种,汇为一编,影印出版,望有助于明代史学、明代文学批评史及明代文学史的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