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死机》第三季最被低估的一集


《爱,死亡与机器人》的第三季上线已经一周了。不出意外,本季的口碑相当符合“三部曲定律”:第一部好评如潮,第二部开始摆烂,第三部触底反弹。
如果概括整个《爱死机》企划的精神气质,那么就是“用具有冲击力的动画手法,带来愉悦的精神体验与人文思考”。
所以人们讨论第二集《糟糕之旅》或者第九集《吉巴罗》,谈它们出色的建模,华丽的美学风格,或者故事之下的深层次隐喻——诚然,它们都是佳作。
然而,《迷你亡灵之夜》,才最得《爱死机》企划的精髓。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迷你亡灵之夜》用极具视觉冲击力的移轴视角,诠释了什么叫动画体裁的“唯他可救”。
我们需要一些上帝视角来应对现代化的焦虑,这只有移轴动画能做到;《迷你亡灵之夜》完成地相当优秀,这就叫,“唯他可救”。

什么叫移轴?
这里不对它的光学成像原理做什么过多的介绍了。大家只需要记住一个特点,就能一眼看出移轴画面的典型风格:移轴镜头下,任何东西都像是微缩模型一样。
我们平日里置身于世界之中,所见的事物都因近大远小而产生一种不同的变形;而移轴摄影将会纠正这种变形。人眼并不习惯这种纠正后的画面,于是会下意识得把它当成微缩模型。
一切都变小了。人从未能够如此清晰准确得看到自己所处的世界。
就好像上帝一样。

《迷你亡灵之夜》妙也就妙在此处。
同样的场景,如果用传统的丧尸片手法来呈现,会是怎样的呢?
不管《釜山行》还是《活死人黎明》,都恨不得要把镜头朝丧尸的嘴巴里怼,近一点,再近一点——这样才有视觉冲击力,才能带来紧张感,才能刺激观众的肾上腺素分泌。这也是传统丧尸片成功的秘诀。

《迷你亡灵之夜》是对传统丧尸片的一次戏仿,它只在前者的基础上多做了一件事,那就将上帝视角赋予观众。于是化学反应发生了:
观众的的确确看到了画面中的丧尸肆虐,火焰、断肢和血浆一个不少,然而却“内心毫无波澜,甚至想笑。”
表达形式在这里成为了作品内容的一部分,这是一种极高明的创作手法。
除了画面内的混乱与荒诞之外,它更在第四面墙之外给观众提了这么一个醒:“即便我们并不冷血,但当我们拥有了上帝视角,我们同样会认为那些残酷不过是玩笑。”
作品本身的结尾也呼应了这一点
短片的最后,镜头拉远,地球在核弹之下毁灭,对于宇宙来说却不过是一个闷屁。
观众们作为“上帝”见证这一切的时候只会感到可笑,而要是观众带入到自己脚下这片大地被毁时,恐怕就不太能笑得出来了。
这就是《迷你亡灵之夜》营造张力的方法:通过移轴镜头,让观众和画面彻底分离开;又令丧尸主题的紧张感,和上帝视角的安全感形成错位。人总是会在潜意识里试图弥合错位的两端,在这种尝试之下,作品的张力就产生了。

《迷你亡灵之夜》想要透过移轴表达的主题只有一个,那就是错位下自然产生的荒诞感,这也是整个《爱死机》企划的创作母题之一。
其实荒诞这个词儿出现的很早,《等待戈多》首演已经是大半个世纪之前的事情了。然而,我们今天的观众却越来越强烈的呼唤荒诞,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我们总说“艺术源于生活”,即便是荒诞也不例外。
虽然表现荒诞的作品看似古怪离奇,似乎与生活相去甚远;然而实际上,这是一种对现代化焦虑的回应。

而现代化焦虑有两个最典型的核心,一是面对秩序的两难,二是面对自我的不确定。
面对秩序的两难,是说现代人都或多或少被高度细分的现代分工所异化,人越来越成为被规训的螺丝钉。所以,人本能地想逃离这种高压的境地,想要像《搏击俱乐部》里的泰勒一样,把秩序闹个底朝天;但另一方面,人往往又会或惊恐、或悲哀得发现,自己已经成了秩序的一部分,秩序才是自己赖以生存的基石,而混乱可能会给自己带来更多的不幸。
在这种两难境地中,现代化焦虑的第二个核心也随之产生了:“我”是谁,该以何自处?而现代化社会却又杀死了旧时代的一切神圣性,它并不为任何目的产生,仅仅是一个自我维持的自组织体而已。
所以,这个问题只能得到注定消极的回应:“我”的存在是没有意义的。
王小波的一段话,可视为对现代化焦虑的预言:“什么是知识分子最害怕的事?那就是活在不理智的年代。知识分子的长处只是会以理服人,假如不讲理,他就没有长处,只有短处,活着没意思,不如死掉。”
现代信息技术把每个人都变作了自己的知识分子,而作为意义的那个绝对的“理”,已经不再具备共识,甚至不再存在了——因为现代化社会本就是不讲理的,秩序只是秩序本身罢了。

荒诞主义和它的两个哥哥,存在主义与虚无主义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的。
存在主义认为,“我”应该做自己的上帝;虚无主义则认为,上帝已经永远死去了;荒诞主义嘿嘿一乐,在生活的犄角旮旯里掏出了上帝十分钟体验卡。
这就是《迷你亡灵之夜》在做的事情。
你不是还对神圣性充满幻想吗?行,那我一上来就在教堂示范一下什么叫“教科书级的渎神”,直接把旧的宏大叙事按死了。
你不是想要对秩序发起反叛吗?行,那我直接搞出丧尸大潮,核弹洗地,把小小地球炸成银河之屁。
你不是恐惧现有生活的崩溃吗?行,那我贴心地给你套一层移轴,让你当一回上帝,你瞧,这些小虫子多可爱。
你不是想要确认自身的存在吗?行,体验卡到期了,你再环视一下你的现实生活吧。思索不一定能让你快乐,但至少能让你感到存在的真实,“我思故我在”嘛。
每一种焦虑都亟待释放,但它们本身却可能互相矛盾。
而《迷你亡灵之夜》把它们调和得很好。
一方面用丧尸下的无序世界来帮助人们宣泄心中的压力和破坏欲,另一方面又用移轴镜头将观众温柔地隔开,消解严肃,释怀残酷。
最后还不忘献上一片星空:你瞧,人类如此愚昧和渺小,你的人生本就是无意义的——
——だから~Why so serious?C'est la vie!(所以说,何必这么认真?这就是生活!)《迷你亡灵之夜》这俏皮的移轴,就是荒诞主义开给现代化焦虑的药方。

艺术史上有过一场著名的论战,主题是:“电影到底是什么?”论战发生在电影本体论和电影综合论之间,大略是以本体论胜出而告终。
电影本体论的主张,一句话即可概括:“电影绝不是其它艺术形式的综合,电影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电影就是电影本身。”
同样的,我们也可以对动画发出追问:
动画到底是什么?
动画的存在意义是什么?
或者说,有什么事情,只有动画这种形式才能做到?
《糟糕之旅》或者《吉巴罗》确实达到了很高的技术与艺术水平,但它们做的事情,不一定要用动画的形式呈现,甚至动画在一定程度上成了炫技的工具;这是动画的困境,也是表达者的困境。它们无法回答这个问题。
而《迷你亡灵之夜》给出了答卷:这种用移轴摄影凝视极大场景的表现方法,只有动画可以做到;而对于观众而言,这样一种视角亦是审美中的必须品。
这种表现手法只有动画能做,离开动画不行,这就叫“唯他可救”;唯他可救,即成正果。
单凭这一点,《迷你亡灵之夜》就是我心目中的本季第一。
作 者

Russell
不正经的技术宅
严肃的居家朋克
间歇型三观粉碎机
全自动吐槽大王
主编:栗子 排版:央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