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PD是如何炼成的——家庭悲剧(一)
前言
《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将自恋型人格障碍定义为“一种自大自负、渴求万人瞩目同时缺乏同理心的普遍行为模式”。人格障碍的特点是“行为多变,内心脆弱,极度渴望他人的关注和认可,要么目空一切,要么自负自大”。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的典型症状主要有:幻想无限成功、青春貌美、爱情理想,坚信自己与众不同,自命不凡,善于利用他人,嫉妒心强,傲慢无礼,缺少洞察力,只求建立肤浅的“亲密”关系。
至于他们是如何形成的,要说清楚,无疑是很有挑战性的,但我更担心的是:当把这些错综复杂的成因掰扯明白以后,有些人会因此认为NPD的伤害行为是情有可原的,是可以被原谅的。
拜托,千万不要这么想!
讲个故事,鳄鱼吃掉一个人的左腿,然后哭了,说:“我太饿了,实在是没有办法。”而这人说:“我好心疼,你吃吧,不够的话我还有另一条腿。”
此时,你会怎么想呢?会不会认为这人脑子有问题?
在关系中,NPD就是那条鳄鱼,ta甚至都没有道歉,受害者已经原谅了它。受害者始终需要清醒的知道,伤害就是伤害,加害者需要承担责任,而不是找借口推卸。
再次强调,不要试图去拯救或者原谅,因为NPD几乎无法改变,以普通人的水平,我们甚至无法影响对方。
人格与创伤
人格的形成时间范围从出生开始到成年以后逐渐稳定,20岁以后逐渐放缓,直至25岁左右基本定型。笼统的时间跨度,为从幼年(3岁左右)至成年(25岁左右)。
总体说来,NPD的人格发展的问题,可以被认为是创伤。遭遇不良的童年经历,导致人格发生了变化,也可以理解为创伤后的某种症状,比如孩子遭遇忽视、虐待等等,之所以将其视作为创伤症状,是因为自恋者的很多外在表现,和一些创伤后的应激反应是一样的。
具体表现有情感表达受限,威胁感,易冲动等等。
(当然,这些都不绝对,有的案例显示,一些自恋者并没有严重的创伤体验。)
遗传
有的孩子刚出生就很乖,也比较容易抚养,有的孩子比较闹腾,更冲动或者寻求养育者的关注。
如果是一个性格安稳,有弹性,更容易适应外部世界的孩子,会给养育者很多信心,也会更容易得到养育者的亲近与偏爱。良性的互动关系,让孩子能够在早年更加适应外部世界。相反的,如果一个难以抚养的孩子,会让养育者感到不耐烦,甚至觉得受挫,周围的人也并不会很喜欢他们,这些孩子在长期的养育环境中多少都会被养育者嫌弃或者疏离对待,时常体验到被否定和忽视。孩子的内心渐渐对养育者失望,转而向内,而这样的转变会引起一系列的心理问题。成年以后,他们与养育者的关系,也大多是敏感疏离或是回避的。
这种基因带来的影响,间接的提高了自恋人格模式的倾向。
镜映体验
海因茨·科胡特认为,孩子在现实中,始终需要获得父母认可的体验,也称为“镜映”体验。在这样互动的过程中,孩子会镜映父母的行为、表情,在大脑中会形成固定的神经元回路,由此学会了表情和动作,良好的镜映的体验最终会让孩子能够适应现实生活,健康长大。
如果,父母中的一方或双方未尽应尽的责任,(比如父母至少有一方有自恋的问题,对自己的孩子缺乏同理心,或其他因素影响而分身乏术,忽视孩子,或物滥用或其他精神疾病等等)孩子就无法获得始终如一的镜映体验。
孩子天生喜欢幻想,但又失去了镜映体验,无法感知周遭环境,行为无法得到认可,这会扭曲孩子的价值观,会对外部世界世界产生认知偏差。
此外,镜映体验有助于孩子形成“自我安慰”机制,是孩子正确及独立管理情绪的基本能力。自恋者坚持自己不切实际的想法,不停地在世界上寻找一面镜子,因此他们仍然需要依赖世界的认可和赞同来增强自尊。他们完全不懂如何调控自己的情绪。他们变化无常,易躁易怒,时常把自己的不良情绪投射到他人身上。他们行为恶劣,善于寻求外部方式来麻痹自己的情绪(常见的方式有滥用药物、酗酒和乱性)。
依恋关系的破裂
早期关系中,养育者没有给予孩子内在的安全感,没有成功构建充满爱的内心世界,以及,没有构建自我调节的重要技能。不安全依恋模式的形成,让自恋者经常处于情绪难以控制的状态。
自恋者很可能会形成不安全的依恋模式。(这两者不能画等号。的确有些自恋者并不存在依恋问题,而只有少部分非安全依恋模式的人会发展成为自恋型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