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谊也存在分手一说吗难道?
突然有人加我好友,从483号人的群里,通过之后一句话不说。问为什么加,期待她来点默契共鸣志同道合之类的感动,结果对方说:
“看到就加了,接收资源吧。”
我立刻拉黑。
好友人数5000就代表5000个资源吗?有个庞大的电话本就代表这些人能为你所用吗?
NAIVE

有一次坐高铁无聊至极,我删了500多个微信好友,就像打扫房间一样打扫了自己的交际圈,至今没觉得少了什么重要的东西。无关痛痒的路人而已,名字都记不清,几年没一次交集,以后又怎么会有?
年龄越大对“友谊”的态度越两极化:我爱的,吃饭的。就这两种。
读书时代我没遇到过恩师,运气都爆发在入职场后的十年,朋友们是人生路上的贵人。他们像甘霖雨露一样,我能感受到自己生命之树的成长,变茂盛,变广博,并深根于土壤。每次回北京不管隔多远都要约见,隔半年打一次电话,打到没电又赶紧充电继续聊,我特别希望他们好,他们也特别希望我好。其实平时互不搭理,很少聊天。但习惯性的,看到有趣的扔过去,觉得苦闷扔过去,我知道他们就在那里。我不担心失去他们,因为足够信任。
就算我对他们没那么重要,我都觉得不重要。感情是一个人的事情。
和他们在一起的时候,我变得温柔而强大,我不计成本爱他们,走到哪里遇到好吃的土特产就寄点过去。我愿意把所有的力气都给他们,却对不爱的人却极其吝啬:我的能量池有限,不必雨露均沾。
吃饭的类型就是吃饭喝酒闲聊的,没那么深切苟合,聚一聚也开心,而且每个人都有不同特性,就是因为每个人都不一样,所以世间才有趣。
人就像一个建筑体,有很多立面。不同的朋友贴合了不同的立面:有些人一起跑步的时候最开心,有些人特别适合一起喝酒讲段子,有些人千万不能旅行,但淘宝种草穿搭品味非常可以。
以前在深圳最亲密的挚友叫老陈。她整个星期闷在家里疯狂工作,最大的乐趣就是周末约我喝酒唠嗑透透气。我们前半年的酒局总是周六7点开始,凌晨两点尽兴而归,因为那时候我跳槽间隙没上班,有力气。入职之后每天拖着半死不活的躯体,周末平躺两天也缓不过劲,酒局成了消耗能量的事情,不到10点我就止不住的哈欠眼皮打架泪流满面。
老陈问:你是不是对我说的事情不感兴趣?
我委屈:我想感兴趣,但大脑已经神智不清了。
同样的人同样的地点同样的时间,酒局从我一周最期待的高光时刻变成了想抽离的心理负担。
还有一次去澳门旅行,前一天我整夜失眠,顶着黑眼圈喘不过气。到酒店卸下行李我提议晚饭定时定点见,你们去溜达,我想睡午觉。但老陈说,“既然一起出来就一起玩嘛,不会太累的,如果你不去那我也不去了。”
成全对方还是成全自己,真是一辈子的难题。

永远同频的友谊真的存在吗?世界上真的会有这样一个人,虽然和你出生在不同家庭,有不同的生活经历,但和你有一样的生物钟、消费水平和兴趣,一起跑步喝酒逛街,一起天高海阔,永远支持你?
那是初中生的友谊——我们是最好的朋友,我们要一起骑车上学,我们要穿同色系,我们要牵手上厕所,你讨厌的人也会被我诅咒写进日记。我要完全占有你。
这被我视为:以自我为中心。
高五文章里写的花子最近联系我,问:“我是不是你的好朋友?”我简直窒息。那几年,我们比情侣还如胶似漆。她果决大胆漂亮机警,我则是个无脑的三好学生,回想起来,我之所以粘着她,是因为她身上有我想要却没有的个性。
我们常常会同共事的人,或者与自己做事方式相似的人成为朋友,换句话说,我们不是在挑选朋友本身,而是在和那些与自己生活工作在同一个小空间的人发生联系。
而我们与世界的关系,本质上就是与自己的关系。《亲密关系》里说,“我们所看到的外在世界的每件事,都是我们内心世界的反映。我们爱上一个人,是因为对方拥有你渴望而不得的东西。”
但人是一切过往经历的总和。十年过去了,我不再是我,她不再是她。“一辈子好朋友”的坚守,没有必要。
扯一句,我不相信承诺,因为那只代表说的一刻诚心坚定,只代表那个瞬间而已,时间之河永远在流动,以后发生什么,都是以后的事。妄想用一句承诺绑住一个人,把对安全感的期待吸附在他身上,不可能。
有个女生问,“我从小发誓不考公务员,那么相信的事情现在动摇了。我很痛苦,岂不是代表了我前20年相信的都错了?”
我回,“很好啊,你多了一种视角看待这件事情。如果你的观点一辈子没有改变,就说明你一辈子都没有长进。”

对于“友尽”,是真的看淡了。
读书时代的朋友,如果不能创造新的共情,每年回家都感叹同一段历史回顾同样的故事,会腻。
离职后的同事,没了一起吐槽老板一起加班的革命友谊,他结婚了没法出门一起蹦迪,那就好好过日子。祝福你。
我们在交汇的时候充分交汇了,我们人生的银河版图里永远闪耀着那颗星,某年某月猛地想起,鼻子一酸情不能自己。
还不够吗?
想方设法地把友谊拉长寿命增加保质期,质量反而降低。
求同存异,我的朋友没有变少,反而随着旅行飞速增加。广西贵州,还有接下来的云南西藏新疆,我只要做好真诚善良的自己,就不用担心交不到朋友。每到一个地方,体验新奇的东西,认识一个朋友,进入一个朋友圈,靠直觉去靠近,自然而然有了下一个目的地,在一起的时候能量汇聚,离开了各自好好生活,心里带着感动和余震。
这些机缘创造了故事,而我是个收集故事的人,把故事当珍珠,串成一条人生的项链。这是我使用生命的方法。
如果你说我不是个温暖的人,那可能只是我没有温暖你。
电脑里有个名为“friends”的相册,我时不时会看得发怔又笑出声。但千万别用“一辈子好朋友”的期待捆绑我,我这个视自由如生命的人。
AGEIMAGE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