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娟丽 《汉代文学史》汉代 五言诗(建安) 笔记
汉代 五言诗(建安)
建安:是东汉末年汉献帝的年号,使用时间从公元196年1月至公元220年3月。这个时期的东汉朝廷的政治大权主要由曹操所掌握。这一时期文学领袖很多都是曹家人物,文学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
一、汉代五言诗——建安时期
1、“贵游文人集团”,建安七子
与司马相如的“贵游”有所不同,不在是“倡优同蓄”,他们是贵族世家的文人子弟,身份决定了他们写作的风格。
2、建安初五言诗的发展: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明诗》:暨建安之初,五言腾踊。
到建安初年空之前,五言诗创作活跃。
·清·冯班《纯吟杂录》:慷慨悲凉。(可以作为建安文学的综述,但并非这一阶段。)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明诗》:文帝(曹丕)、陈思(曹植),纵辔以骋节;王、徐、应、刘(王灿、徐干、杨颖、刘震),望路而争驱。并怜风月,狎池苑,述恩荣,叙酣宴;
(风化雪月,畅游清池幽园,在诗中描绘恩宠与荣耀的相遇,宴游)
·五言诗到了建安时期成为文人主要的书写形式,并逐渐壮大
二、五言诗:叙事特色
1.《诗经》的“诗言志”传统深厚,到了魏晋,根据《古诗十九首》,发展出诗学“缘情观”,但叙事依旧薄弱。
文人刻画生活轨迹与内在情志没有直接联系,中国文化的特征注重内心的“心之所知”。
志:西方人更注重:与现实世界抗争,展现出存在的意志与尊严。
2.叶庆炳老师观点:《诗经》中也有叙事的篇章,把这些叙事诗篇整体来看,可以看作周民族的开国史诗,表达不过其重心不在叙事本身,而是表达祖先筚路蓝缕,开创宏伟过度的一种礼敬赞颂之情。所以它的创作宗旨跟一般的创作不一样。
到东汉,由于五言诗体成熟,叙事诗才能够较好的发展。
钟嵘《诗品·序》:五言诗,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
3、班固的《咏史诗》:
第一、咏史诗写作的典范格式;
第二、象征五言诗的成立,五言诗不再是与民间流行的跟音乐相关的断简残编似一种形式而已。
第三,它也意味着以五言叙事的一种尝试获得了成功。
正统典范的咏史诗写作方式——班固《咏史诗》是叙事性的咏史,里面主要描述西汉缇萦救父的历史故事,虽被视为正统,但叙事只是咏史诗中的一支,后来才得到重视,成为“论赞体”:有议论、作者的历史洞见。
三、叙事诗——五言诗的赏析
1、《上山采蘼芜》
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长跪问故夫,新人复何如?新人虽言好,未若故人姝。颜色类相似,手爪不相如。新人从门入,故人从閤去。新人工织缣,故人工织素。织缣日一匹,织素五丈余。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故。
“长跪”尊敬的跪姿;体现了女主人公的知书达理。
故人的劳动能力明显比新人强,颜色也不差于新人,按照我们今天所说的所谓“择优录取”原则,故夫怎会选取新人而摒弃故人呢?显然故人不是因为不能满足夫家的劳动要求而被赶走,也不是与《诗经》中的《氓》中的女主人公相同,因年长色衰而被弃,据此推知,故人被弃的原因,很可能是“无子”。
2、羽林郎 辛延年 〔两汉〕
昔有霍家奴,姓冯名子都。依倚将军势,调笑酒家胡。胡姬年十五,春日独当垆。
长裾连理带,广袖合欢襦。头上蓝田玉,耳后大秦珠。
两鬟何窈窕,一世良所无。
一鬟五百万,两鬟千万余。不意金吾子,娉婷过我庐。银鞍何煜爚,翠盖空踟蹰。 爚 作:耀
就我求清酒,丝绳提玉壶。
就我求珍肴,金盘脍鲤鱼。贻我青铜镜,结我红罗裾。不惜红罗裂,何论轻贱躯。
男儿爱后妇,女子重前夫。人生有新旧,贵贱不相逾。多谢金吾子,私爱徒区区。
羽林郎,汉代所置官名,是皇家禁卫军军官。
诗中描写的却是一位卖酒的胡姬,义正词严而又委婉得体地拒绝了一位权贵家奴的调戏。
题为“羽林郎”,可能是以乐府旧题咏新事。
尊者之卑,卑者之尊,“高贵”与“卑贱”在冲突中各自向相反的方向完成了戏剧性的转化,给读者以回味无穷的深思和启迪。
就我求珍肴,金盘脍鲤鱼。 鲤鱼:出现在男女婚恋中;
男儿爱后妇,女子重前夫。人生有新旧,贵贱不相逾。 男女的尊卑伦理关系
3、悲愤诗
蔡琰 〔两汉〕
汉季失权柄,董卓乱天常。志欲图篡弑,先害诸贤良。
逼迫迁旧邦,拥主以自强。海内兴义师,欲共讨不祥。卓众来东下,金甲耀日光。平土人脆弱,来兵皆胡羌。猎野围城邑,所向悉破亡。斩截无孑遗,尸骸相撑拒。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长驱西入关,迥路险且阻。还顾邈冥冥,肝脾为烂腐。所略有万计,不得令屯聚。或有骨肉俱,欲言不敢语。失意几微间,辄言毙降虏。要当以亭刃,我曹不活汝。岂复惜性命,不堪其詈骂。
或便加棰杖,毒痛参并下。旦则号泣行,夜则悲吟坐。
欲死不能得,欲生无一可。彼苍者何辜,乃遭此厄祸。边荒与华异,人俗少义理。处所多霜雪,胡风春夏起。
翩翩吹我衣,肃肃入我耳。感时念父母,哀叹无穷已。
有客从外来,闻之常欢喜。迎问其消息,辄复非乡里。
邂逅徼时愿,骨肉来迎己。己得自解免,当复弃儿子。
天属缀人心,念别无会期。存亡永乖隔,不忍与之辞。
儿前抱我颈,问母欲何之。人言母当去,岂复有还时。
阿母常仁恻,今何更不慈。我尚未成人,奈何不顾思。
见此崩五内,恍惚生狂痴。号泣手抚摩,当发复回疑。
兼有同时辈,相送告离别。慕我独得归,哀叫声摧裂。
马为立踟蹰,车为不转辙。观者皆歔欷,行路亦呜咽。去去割情恋,遄征日遐迈。悠悠三千里,何时复交会。念我出腹子,胸臆为摧败。既至家人尽,又复无中外。
城廓为山林,庭宇生荆艾。白骨不知谁,纵横莫覆盖。
出门无人声,豺狼号且吠。茕茕对孤景,怛咤糜肝肺。登高远眺望,魂神忽飞逝。奄若寿命尽,旁人相宽大。
为复强视息,虽生何聊赖。托命于新人,竭心自勖励。
流离成鄙贱,常恐复捐废。人生几何时,怀忧终年岁。
嗟薄祜兮遭世患,宗族殄兮门户单。
身执略兮入西关,历险阻兮之羌蛮。
山谷眇兮路漫漫,眷东愿兮但悲欢。
冥当寝兮不能安,饥当食兮不能餐。
常流涕兮眦不乾,薄志节兮念死难。
虽苟活兮无形颜,惟彼方兮远阳精。
阴气凝兮雪夏零,沙漠壅兮尘冥冥。
有草木兮春不荣,人似兽兮食臭腥。
言兜离兮状窈停,岁聿暮兮时迈征。
夜悠长兮禁门扃,不能寝兮起屏营。
登明殿兮临广庭,玄云合兮翳月星。
北风厉兮肃冷冷,胡笳动兮边马鸣。
孤雁归兮声嘤嘤,乐人兴兮弹琴筝。
音相和兮悲且清,心吐思兮胸愤盈。
欲舒气兮恐彼惊,含哀咽兮涕沾颈。
家既迎兮当归宁,临长路兮捐所生。
儿呼母兮啼失声,我掩耳兮不忍听。
追持我兮走茕茕,顿复起兮毁颜形。
还顾之兮破人情,心怛绝兮死复生。
蔡琰:蔡邕的女儿,深厚的教养。蔡琰是中国古代的第一位才女;
《后汉书·列女传》中说蔡琰“博学有才辩,又妙于音律。适河东卫仲道,夫亡无子,归宁于家。兴平中(案,兴平当作初平。王先谦《后汉书集解》引用沈钦韩的说法,已指出此点),天下丧乱,文姬为胡骑所获,没于南匈奴左贤王,在胡中十二年,生二子。曹操素与邕善,痛其无嗣,乃遣使者以金璧赎之,而重嫁于(董)祀。(母子分离,又重嫁)……后感伤乱离,追怀悲愤,作诗二章。”
其一为五言体,其二为骚体。
五言体在建安十二年;楚词体多加了回到故国的遭遇,在更后面。自从苏东坡指出它们的真伪问题之后,主真主伪派各有人在。
《悲愤诗》二章见载于《后汉书》蔡琰本传中,主伪派(包括一真一伪派)没有确凿的证据,一般人相信这两首诗是蔡琰所作,其中五言的一首艺术成就远远超过骚体的一首,历代选家多选其五言而遗其骚体,是不为无见的。
诗人善于挖掘自己的感情,将叙事与抒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虽为叙事诗,但情系乎辞,情事相称,叙事不板不枯,不碎不乱。它长于细节的描绘,当详之处极力铺写,如俘虏营中的生活和别子的场面,描写细腻,如同电影中的特写镜头;
当略之处,一笔带过,如“边荒与华异,人俗少义理”两句,就是高度地艺术概括。
叙事抒情,局阵恢张,波澜层叠。它的叙事,以时间先后为序。以自己遭遇为主线,言情以悲愤为旨归。在表现悲愤的感情上,纵横交错,多层次,多侧面。
她的伤心事太多了:被掠、杖骂、受侮辱、念父母、别子、悲叹亲人丧尽、重嫁后的怀忧,诗中可数者大约有七八种之多,但是最使她痛心的是别子。
唐代刘知己讥讽蔡琰不该重嫁。
《胡笳十八拍》是伪作,虽归在蔡琰名下。
是胡人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引唐刘商胡
笳曲序,“胡人思慕文姬,乃据芦叶为吹笳奏哀怨之音,后董生(指
董庭兰)以琴写胡笳声为十八拍,今之胡笳弄是也”
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引唐刘商胡
笳曲序,“胡人思慕文姬,乃据芦叶为吹笳奏哀怨之音,后董生(指
董庭兰)以琴写胡笳声为十八拍,今之胡笳弄是也”
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引唐刘商胡
笳曲序,“胡人思慕文姬,乃据芦叶为吹笳奏哀怨之音,后董生(指
董庭兰)以琴写胡笳声为十八拍,今之胡笳弄是也”
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引唐刘商胡笳曲序,“胡人思慕文姬,乃据芦叶为吹笳奏哀怨之音,后董生(指董庭兰,中唐音乐家)以琴写胡笳声为十八拍,今之胡笳弄是也”。
从乐府诗集看这不是文姬作。不似汉代韵语,似唐代边塞诗风。
班昭《女戒》,贵族女子不可能自主恋爱;功用:
女儿小时候是自然的成长;顺其自然的长大。 儿子从小就受教育; 杜甫对待儿女也是这套。
六朝的民歌是因为他们的阶级,所以才会大胆婚恋。
4、孔雀东南飞
(1)、《孔》被视为纪实性的叙事诗的代表,反应了当时的社会实况。《陌上桑》虚构性的叙事诗,虽反应社会的典型,但情节编排上与现实不够贴近。
长篇叙事作品常被归类为乐府诗,与北朝《木兰诗》、《晚唐韦庄秦妇吟》视为“乐府三绝”
(2)、后人增补、润色
A 《孔》一开始并非长篇巨作,奠基在一个高度的实事的可能性,反映社会的普遍现象,以至于不断被传颂,增拟,情节越来越丰富,越能够反应共同经验/心声,共同的爱情伦理大悲剧。婚姻当中,由于母权介入,性别价值,男女不平等的要求所导致的悲剧。
B诗中刘兰芝被休得到县令等的求亲是为了迎合读者的心理需求,让她在文字中得到补偿,而现实是到清代被休的妇女都被视为一种羞耻,甚至祸及娘亲的家门,而因此她会被视为一个麻烦的异物来对待,对于被休妇女而言是一个非常悲惨的事。
C“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人定:指夜深人静的时;与黄昏相应)工整严谨的对偶,,受到后来文人增色,不完全像汉代文人风格的作品。类南朝人风格,它
建安中,民间产生这个诗,确实反应了东汉末年的社会文化的民间生活背景。在南朝梁简文帝(萧纲)时期,被徐凌收入《玉台新咏》被收入形成定本文献。
人定胜天:人心若能安定下来,不受外界干扰,不为外物所动,就能改变命运的造化。亦可引申为意志坚定的人,定能战胜一切困难。
“心安茅屋稳,性定菜根香”意思相近,关键在于心安、性定。
类似的后世添词:唐传奇《李娃》李娃名妓与荥阳生;
(3)文学评价
明•王世贞《艺苑卮(zhī)言》:《孔雀东南飞》质而不俚,乱而能整,叙事如画,叙情若诉,长篇之圣也。
《古诗源》卷四,清沈德潜:全诗“共一千七百八十五字,古今第一首长诗也。淋淋漓漓,反反复复,杂述十数人口中语,而各肖其声音面目,岂非化工之笔”。
(4) 《孔雀东南飞》的艺术特点:
A 善于描写人物对话。 角色与言语相对应
B 善于描写人物的动作,传神写照。 动作体现人物气质
C 表现出人物细腻的心理状态。
(5)悲剧来源/人物分析/文本分析:
A 府吏(焦仲卿,低阶官职)长跪告:“伏惟启阿母。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 对母命的反抗,导致阿母的愤怒;槌床大怒:教养底下;
刘兰芝的悲剧并非焦母所为,而是当时的社会结构问题造成离散的结果。即当时家庭中母亲是主权的象征。《孔雀东南飞》难得的是,在家庭结构婚姻模式的背景下,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对抗问题。血缘关系,外来媳妇受排斥。
社会结构问题造成:古代婚姻的模式。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下很难有爱情,女子加入另一个家族需要依靠自己的丈夫,但是他们尽量希望夫妻之间不要有爱情,有了爱情,很容易造成家族的破坏。
B“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是“兴”的手法,刘兰芝、焦仲卿彼此顾恋之情,布置了全篇的气氛。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汉代由西域传到中原的胡乐器,它的形制有两种,竖箜篌和卧箜篌。是一种高级的乐器,由此反映,刘兰芝出身有上等人家,有可能高于焦家),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
乐府里描述女性的完美时常用的套用模式,即描写妇女的妇容、妇德等。
箜篌:西域传至汉;并非寻常人家所有。
诵诗书:文化修养
刘兰芝出身于上等人家,她是从小娇生惯养的,有小女孩娇憨的性格,以至于她是一个有个性的人,夫妻又有深厚感情,抵触了焦母的母权。
“大人故嫌迟”嫌婆婆的故意挑剔、刁难,用“请归”休妻来反抗,说狠话;刘兰芝的任性,太有主张、太有个性是导致她悲剧的根源。
C 府吏得闻之,堂上启阿母:“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共事三二年,始尔未为久。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焦仲卿没有做到中间调和的作用,传播两方的话。
语言如同释咒
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
汉代不顺从公婆,就是无妇德。刘兰芝太有个性,自有主张做事;(久怀忿)焦母心中不满很久,冲撞了她的母权。 可怜:可爱; 遣之: 休弃;
婆婆给兰芝了2到3年的调试空间
D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府吏默无声,再拜还入户。举言谓新妇(媳妇之意,至六朝;中古时期用法),哽咽不能语:“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以此下心意,慎勿违吾语。”
有身:有身孕 ; 阿母 ,阿也是中古用语。曹操字阿瞒,河洛用语。
E《孔雀东南飞》悲剧的总结: 不是礼教腐朽,而是用礼教来达成己欲的人才腐朽。
第一,焦母,作为有坚贞爱情的夫妻的刽子手的婆婆,欧老师并不认为她就是刽子手。事实上她的作为是当时那个时代所给她赋予的母性的权威。所以她也不是滥权的,她伸张的是她故有的权力。
第二,刘兰芝 从传统妇德礼教来说,已经超过了那个礼教,而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而且非常有主见、有主张,当然就抵触了家庭的伦理,以至于产生了冲突。
第三,焦仲卿也要负相应的责任。 不应该直接转述,而作一些安抚。
F 新妇谓府吏:“……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 刘兰芝并不认为自己自作主张。
兰芝惭阿母:“儿实无罪过。” 刘兰芝对焦母的指责也进行反驳。
(6)叙事的合理化
叙事会涉及人物、情节;情节就是人跟人的互动、冲突而产生的是非中来铺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和看事情的角度,合乎自己的行为动机合理化的看待,导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孔》叙事符合各方面的因素,更可贵的是它非常生动、生活,深刻地展现出人性中特殊的成分具有生活化和生动性,深刻地展现人性。表面上有很多冲突;好的诠释就是得让所有的矛盾冲突都合理化、全面的掌握各个细节的展现。
文本的增补——完整的风貌(版本学问题)
人文学的自我训练:越是能够深入矛盾的每个细节, 但又超越这些矛盾,给予不矛盾的诠释。不要迎合现在主流的社会价值观,直接去二分法,要用辩证的、变化的分析问题。很多社会复杂的现象并非是实事的全貌,背后有其很多的可能性。哪怕知道实事全貌,也要做研究和分析再去得出结论。(思想与理性的锻炼)
孝顺父母很容易,但是“色难”。 声色显露心里的意愿
放言五首•其三 白居易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