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爱生活的一万个理由
查看话题 >小时候说读书不努力长大回家种地,原来回家种地挺好的

我的葡萄今年春天终于挂果了。从种下去那天算,尔来已三年矣。
今天写下这篇,供以后万一如我一样要回家种地的同学参考。
我住的高山,是方圆十里八乡数一数二的高峰,是我的曾祖父不及弱冠之年搬来居住的地方。曾祖父来时,身无长物,食住都无着落,一开始在半坡的山洞里蜗居了好些日子。所以,要是他尚在世,今天这个议题请他来写最合适不过。后来他娶妻生儿育女,一生没有搬离,到中年时已经买得良田及山坡地多片,建了现在我住的这座一进两横、三高两低,拥有正房、厢房十几间的典型湖南民宅。

解放战争过后,他又将田地契纸有的捐了,有的付之一炬。于他个人一生而言,辛辛苦苦几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于整个集体而言,大家终于迎来了当家做主、户户分田地的新时代。老头儿据说悲伤了一阵子,后来也能含饴弄孙,寿终正寝。他的大儿子,也就是我的爷爷,还成了当地第一代 communist party 员,这觉悟。

像曾祖父那样的人,开局一只碗,后面还能有什么想不开?
最近三十年,山上居民陆续自发搬迁进了城。到得今日,整座山就剩我家一户仍保有祖上的宅子,四季有人常住。

2000年代,山上还剩三五户人家,通了电。通完电不多日,其他几户也已无心留恋,搬走了。于是这二十年来,国家电网孤零零的电线一直通到我家。每年树木疯长或是入冬前,他们都得派出成队的维护人员从山脚开始一路沿着电线下砍倒大树竹子,保证供电安全。每到这时,我就感觉非常不好意思,我平时交的那50块钱电费,还不够买把斧头的,真是十分有愧呀。也不知道他们有没有后悔当初给我们通了电,草率了。

由此我觉得,如果你选择的高山环境,历史无人居住或是已经没有活跃的供电,需要自己支付通电的工程费用以及每年维护费用的话,那么山越高、可行性越低,像我这么高的地方,基本就已经很困难。我最近也在劝说邻居们的后人重新回来,分担一些我对国家电网的歉意,但人家房子都倒了,实在有一种无家可归的鞭长莫及。

这画面有点儿 Tintern Abbey 的神韵。

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下悲古伤今一把好手、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写的 Tintern Abbey 片段。不喜欢诗歌的请自行略过好几行。
The day is come when I again repose
Here, under this dark sycamore, and view
These plots of cottage-ground, these orchard-tufts,
Which at this season, with their unripe fruits,
Are clad in one green hue, and lose themselves
‘Mid groves and copses. Once again I see
These hedge-rows, hardly hedge-rows, little lines
Of sportive wood run wild: these pastoral farms,
Green to the very door; and wreaths of smoke
Sent up, in silence, from among the trees!
大概意思,说成中文就是:十年生死两茫茫,坟头草已经几米长。
这是我和小伙伴们在另一户邻居家的废墟前野餐,嗯,感觉很奇怪:

电的问题虽然惭愧,但毫不费力就解决了。供自来水就物理上而言,基本不可能解决。
我家所处山坡位置,比当地自来水厂的水塔海拔还要高两百米,任凭它长袖善舞,终是无能为力。祖先们普遍的办法是在山坡地势低洼处找到泉水眼,然后筑井每日挑水供应饮用、洗漱、浇灌。硬是在长江流域把日子过成了陕北黄土高原的范儿。一担水桶满载,重一百多斤,每天来回负重爬坡四五次将屋里瓦缸盛满,这个过程足以耗费家里一个成年劳力半天气力。
后来,方案变成了使用扬程两百米的工业水泵将泉水扬至屋后山坡上的小水塔里,再假装是自来水接入户。

这个办法虽然省了力气,但一是泉水经过水塔二手污染,总感觉缺少了灵魂;二是每次水泵费力地往上喷水,我看着都觉得辛苦,十分不自然、不环保。
直至今年春季,家中长辈在后山数百米以外更高的山谷里将已废弃几十年的老泉水眼找出来,筑了井,真正实现了单纯依靠重力形成水压的自来水入户。

自此我再也不节约用水了。但落差太高的自来水,洗澡时打在皮肤上,是真疼啊。
越长大,我越能理解曾祖父的难处。他当初选址在这个山坡上安家,大概也经历过许多纠结。古人们选址,不外乎水源、光照、通风、视野这几项,或许还有些风水这类跳大神科学的参与。要省了挑水,就选低矮处,但蚊虫多,空气潮湿阴暗,离光照充足的耕作土地远,也无法晾干经济作物的果实,无以储藏;要视野好、光照足,得天天挑水。于是他选了挑水不至于累死人,但光照充足,一眼阅尽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这么个不上不下的地方。

我现在的感慨是,如果你要在高山上居住,那么首先要在更高处找到四季不枯的天然水源。但这却是一个悖论。地表泉水要积蓄成流,需要相当大面积的山体植被作为储水载体,这样它的位置就不大可能在极高处。于是,寻找这个水源的工作也变成了可遇不可求事件,全看人品。
然后是网的问题。有些人5分钟也离不开网,但我可以半天半天没网,这也是我为何还能在这儿活得下去的原因。曾祖父是大清国的人,他当年可能没考虑过华为以后会搞到5G,他那会儿通信靠走,今天移动联通电信全都远在天边,我实在鞭长莫及。有线宽带是没有搞头的,只能弄个移动WIFI苟且一下,像这样发篇文章还能够用。如果硬要当黄牛在网上刷从伦敦回国的机票,那在我这个地方是没有希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