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经历的心理咨询
查看话题 >心理咨询笔记 | “踩点到” 背后是什么心理
“价值”这一概念本身具有危险性,因为它暗示了“没有价值”的概念。 “价值”和“没有价值”的思想导致了内疚、羞愧和自我厌恶等不安的感觉。
——阿尔伯特•埃利斯(Albert Ellis)
我又差点迟到
去咨询路上,我心里很着急,但是动作仍然慢悠悠。 快到的时候,我紧盯着打车App上的时间,“还有3分钟就到了……怎么有红绿灯!?还有200米……” 下车我就开始狂奔,准时出现在咨询师面前。 我坐下,开始抱怨自己的又一次的踩点到。“我搞不懂,为什么,明明可以早点出门,偏要把时间掐得很紧,搞得自己着急心慌……” 咨询师问我:“你那么紧张,脑海里想到了什么吗?“ 我说:“就是只顾着盯着时间,快点快点,没细想迟到会怎么样。可能我知道,就算迟到了,也不会有什么严重后果。但就是莫名其妙被一种焦虑给支配,我不喜欢。” 我继续推测,这种焦虑和原生家庭有关。我家人非常重视高效率,做什么事情都在催我。 以前和朋友出去玩,快到饭点时,总会接二连三接到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连环夺命call,反复询问、确认是否回家吃饭,几点回去、走到哪儿了,还有多久。 这让我的神经紧绷。 今年过年回家,有次和猫叔外出。家人没有催促我回家了,但我的心中依然绷着一根弦。快到饭点时,便条件反射,那根弦都快拧断了。我控制不住地催他叔快点回去。
咨询师的提问
咨询快结束时,我提到了工作:“我头脑中很清楚,目前做什么事会有利于我的发展,但是我没有动力去做……但也不知道什么在阻碍我。”
她回答:“这和你踩点到还蛮像的。你知道迟到的后果,但是每次都在无意识重复这个微妙的行为。”
我无奈地表示,不知道问题出在哪儿。
咨询结束后,我找了一家附近新咖啡店,回想今天聊到的内容。
她提出了一个好问题——工作上的缺乏行动力,是否和我踩点到有关?
当我在回顾时,谜团渐渐清晰起来。
内在父母 vs 内在小孩
我家的行事准则:凡事要考虑周全,时间要留充足。这是很好的特质,但它也带来很多压迫和焦虑:成长中,我曾无数次因拖拉、迟到被训斥。
现在的我,出门慢、差点迟到,潜意识里意对抗着家庭铁律。
每次出门,我的“内在父母”(重视效率的父母内化成自我的一部分)无比焦急地看着这一切,拼命催促我的“内在小孩”快点。“内在小孩”总是不慌不忙(甚至故意在出门前临时涂个手霜),反抗着“内在父母”。
既害怕迟到,又不想早出门,折中方案就是踩点到(在规则的边缘徘徊)。这样,既能满足反抗心理,又能避免被“糟糕”的后果(被责备浪费时间、没有效率)。
这些是无意识中自动形成的行动方法。表面上,看似兵荒马乱,但却暗戳戳享受争分夺秒准时到达的刺激与兴奋。屡试不爽。
内在小孩,得意地回头看着内在父母,“看,不提前出门,也并没有迟到!”
在工作上也一样。
我逼自己最厉害的时候(内在父母逼迫内在小孩),往往拖延症也最严重。
内在父母,重视效率,讲求凡事主动、未雨绸缪;内在小孩,天性散漫、不喜被束缚。
成年的我,无意识中,自动找到了折中方案:在约会、咨询时,踩点到;在工作上,只要这件事后果并不会很严重,我就拖,内在父母骂得越厉害,我越摆烂,拖到不能再拖,才开始做工作的事情。
有价值 vs 没价值
拖延也好,高效也好,我不想贴上优劣的标签。
我学着将它们标记为“特质”:在不同的生活场景中,灵活应用,各司其职。
阿尔伯特•埃利斯(Albert Ellis)说:
所以,关键在于,让这些特质,和谐共处,避免互相抗衡。
因为,当你认为某个特点是负面、没有价值的,便会排斥这一面的自己,进而自我贬低、攻击,产生无谓的情绪内耗。

Give yourself the permission to be human
允许自己为人
允许自己为人,即无条件地自我接纳。
阿尔伯特•埃利斯在《理性生活指南》中写到:

我在慢慢学习,自我接纳。 内在父母不再责备、追赶内在小孩。双方握手言和,互相关爱。
我接纳自己的懒散、拖延、无所事事,也肯定我的高效、认真、目标感强——这些阳光和阴影面,都组成了立体丰富又独一无二的我❤。
卤娜日话
「一个人类的日常生活分享」
欢迎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