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薇论坛12 阳明学良知说与朱熹“虚灵不昧”明德论(概说)
阳明学良知说与朱熹“虚灵不昧”明德论(概说)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
翟奎凤
一
•《大学》为四书之首,“明明德”为《大学》首义。朱子特别重视《大学》,穷其一生都在研究注解《大学》,他晚年修订《大学章句》,把“明明德”诠释为:“明,明之也。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但为气禀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然其本体之明,则有未尝息者。故学者当因其所发而遂明之,以复其初也” 。这个诠释后来影响很大,也引起一些争论。

•不少学者认为“虚灵不昧”有佛禅背景,但多泛泛而论,甚至以讹传讹。朱子晚年也喜用明珠、宝珠比喻性理和明德。实际上,这受到晚唐禅师宗密《圆觉经道场修证仪》中所说“虚灵不昧似明珠”的影响。

•晚年朱子强调心体、明德、性理一体,本体之明如明珠,如火光,有灵动性、跃动性,“明德未尝息”,私欲不能完全障蔽至善之光。•朱子的“虚灵不昧”说影响了明清时期佛教、道教乃至中医理论的发展。仁德即明德,朱子的虚灵不昧与生生之仁浑融一体,展现了晚年朱子思想世界的活泼气象。•在逻辑上,阳明接续了朱子晚年的思想,他所说“虚灵不昧,众理具,万事出。心外无理,心外无事”是对朱子的刻意翻转和出新。从阳明弟子开始,不少学者通过虚灵不昧与致良知把阳明学与朱子学融合起来。 二 •朱子以“虚灵”、“虚明”论本心,阳明类似也常以虚灵、明觉、灵明论本心和良知。阳明说:•心者身之主也,而心之虚灵明觉,即所谓本然之良知也。其 虚灵明觉之良知,应感而动者谓之意;有知而后有意,无知则无意矣。知非意之体乎?意之所用,必有其物,物即事也。(《传习录》卷中《答顾东桥书》)•盖良知只是一个天理自然明觉发见处,只是一个真诚恻怛,便是他本体。(《传习录》卷中《答聂文蔚》)•关于灵明与良知的关系,阳明说得更多,如说:•但指其充塞处言之谓之身,指其主宰处言之谓之心,指心之发动处谓之意,指意之灵明处谓之知,指意之涉着处谓之物:只是一件。(《传习录》下)•盖天地万物与人原是一体,其发窍之最精处,是人心一点灵明。(《传习录》卷下)•可知充天塞地中间,只有这个灵明,人只为形体自间隔了。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传习录》下)

•阳明还多用“灵昭不昧”一词论“明德”、“良知“,他在《亲民堂记》(乙酉)中说:“明德者,天命之性,灵昭不昧,而万理之所从出也。···是其灵昭之在人心,亘万古而无不同,无或昧者也,是故谓之明德。其或蔽焉,物欲也。明之者,去其物欲之蔽,以全其本体之明焉耳,非能有以增益之也。”又说“天命之性,粹然至善。其灵昭不昧者,皆其至善之发见,是皆明德之本体,而所谓良知者也”。其后,《大学问》也有类似表述。就这些话而言,如果系为朱子所说,似乎也没什么大的突兀。“本体之明”也是朱子在《大学章句》中所强调的。朱子、阳明也都常用“发见”一词来说本体至善的自我展现,如朱子说“明德未尝息,时时发见于日用之间”。•阳明还常以“昭明”与“灵觉”并用来形容良知,如说•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是天理。(《传习录》中《答崇一书》)•夫心之本体,即天理也。天理之昭明灵觉,所谓良知也。君子之戒慎恐惧,惟恐其昭明灵觉者或有所昏昧放逸,流于非僻邪妄而失其本体之正耳。戒慎恐惧之功无时或间,则天理常存,而其昭明灵觉之本体,无所亏蔽,无所牵扰。(《答舒国用》癸未)•夫惟有道之士,真有以见其良知之昭明灵觉,圆融洞澈,廓然与太虚而同体。(《答南元善》丙戌)•与朱子相比,阳明更强调本体虚灵与主体灵觉的一体性,这个一体性在阳明更多地落实在良知本体。也许是刻意回避朱子的影响,阳明很少以“虚灵不昧”论良知,但是其所用“明觉”、“灵昭不昧”、“昭明灵觉”实际上也是禅学的常用语,这些用语与“虚灵不昧”并无本质区别。 三 •从王门弟子聂豹开始,后世学者多以“虚灵不昧”来说明“良知”,把二者关联贯通起来。聂豹在《答亢子益》信中说“知者,心之体,虚灵不昧,即明德也。致者,充满其虚灵之本体,江汉濯之,秋阳暴之,可以合德天地,并明日月,而斯谓之致。致知即致中也。”•晚明有些学者直接把朱子的“虚灵不昧”与阳明的良知学说贯通甚至等同起来。倾向于朱子学的高攀龙曾说“阳明致良知,即是明明德”,顾宪成对此表示肯定,并进一步认为朱子《大学章句》对“明明德”的解释“即是致良知,一部《传习录》只恁地看”。

•明代文学公安派代表人物袁宗道说“明德,考亭释为虚灵不昧,甚妙;即伯安先生所拈良知者是矣。

•明代书画家董其昌对宗阳明良知学、批评朱子学的观点予以驳斥,他认为:•若朱子之虚灵不昧,则谓其仁义礼智之所自出,如见孺子入井即起侧隐,闻嘑噈声即起羞恶,动于善者机也。阳明之良知则曰:“无善无恶者,心之体。有善有恶者,情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致良知。”夫无善无恶者心之体,近于禅矣,而知善知恶是良知,与晦翁虚灵不昧何尝相悖?世有宗良知而诋晦翁者舛矣。

•清初理学名臣汤斌也论及阳明四句教与朱子虚灵不昧之说,他在回应“孟子言性善,阳明言无善无恶心之体,何也”的问题时说:•此是对有善有恶意之动而言,心之体不但恶非所有,即善亦不得而名也,善亦不得而名,乃为至善。孟子言性善,究竟是于情上看出性之善,如何可说。下言“知善知恶是良知”,这良知便是性之虚灵不昧处,恻隐、羞恶、辞让、是非皆从此出,是即孟子所谓性善。宋儒言主敬,阳明恐学者过于执着,反于心体上多一敬字,故教人只提醒良知便是,其言无善无恶,只是教人涵养未发,勿过执着而已。

•上面论及的这些学者有的是明确倾向朱子学,有的是倾向阳明学,但无论其学术立场倾向如何,“虚灵不昧”、“良知”无疑是沟通朱子学与阳明学的一个桥梁。清代乾隆年间状元石韫玉在《余姚县重修学宫记》一文中说: •昔王文成倡良知之学,其说也本自孟子,而文成阐发之,所谓良知者,根于性之本善,而发见于爱亲敬长,古今圣贤所垂教以诲人者不外乎此。朱子曰:“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虚灵不昧,具众理而应万事”,以是证良知之说,何以异哉?后生小子,因于朱陆异同之说,强生分别,遂以尊德性、道问学为两事,宗朱者攻陆,并攻文成,曾不思德性禀乎天而学问起于人,舍德性而言学问,则学问亦何所附丽哉?吾故谓孔门心学之传,宋时则在考亭,明时则在姚江。 •石韫玉也认为朱子的虚灵不昧明德论,与阳明的良知学说,在精神旨趣上,没什么实质性不同。因此,他主张对朱子、阳明不要强生分别,更不必相互攻击。最后,他认为孔门心学的传承,在宋代为朱子,在明代为阳明,他们在不同时代背景下都是对儒学的发展和弘扬。这个概况很精辟。透过“虚灵不昧”的历史诠释,我们也看到朱子、阳明融合论的一个有趣视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