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德”无道
《流金岁月》唐欣:“做生意不是比谁更高尚,而且道德的标准有很多种,我们的底线是法律。在合法的基础上,把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这是做生意的游戏规则。我恳请你们,不要非黑即白好不好,不要把商人只分成好商人与坏商人那么简单好不好,除了黑白,允许有灰色,这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看完有些感想,道德对人类的作用方式本质上是不是一种博弈?在合法的前提下,道德底线越低,利益越容易最大化,因为道德的原始准则一般是奉献和利他,而不是掠夺和利己。而因为利他过于反人性,所以为了弥补,道德的奖励就是来自舆论的精神赞美,但这并不足以阻止人们轻易越过道德去获取利益,所以违反道德的惩罚是来自舆论的精神打击,这就是以精神上的利害来影响人性。至此,道德开展了人性的利益得失和舆论的赞美打击之间的博弈,造成的宏观后果就是,不讲道德的人得到更多的实际利益而位于社会上层,遵守道德的人落下了好名声而位于社会底层。所以道德的底层逻辑就是,用虚无的好话,换得别人手里实质的黄金,用坏话这样无形的枷锁,来限制遵守道德的人的能力,这就是道德的虚伪狡诈所在。同时也造成了,越不讲道德的人,能力越被完全解放,越苛求完美道德的人,越到处自我设限寸步难行。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不把道德改成,没有不道德行为的人和道德出众的人定期给予现金、补贴、福利、地位和荣誉奖励,不守道德的人给予利益没收、罚款、批评和相关犯错活动限制,如果嫌麻烦或者干脆直接取消所谓道德,该禁止的事全部归为法律管,法律允许的事全部可以无限制去做,正如同那句法律谚语:私权利法无禁止即可为,公权力法无授权即禁止,而像如今这样虚伪的道德存在,这不是欺负老实人吗?
来自 豆瓣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