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翻】新世代推理作家探访 青崎有吾篇 若林踏
自翻,译文请勿随意转载。
收录于光文社的对谈合集。是19年的文章了,但反正在这之后他也没写什么新的东西……
以敲门2为主,几乎涉及了青崎所有作品,i青崎的朋友们可以看看。这位若林先生的提问都蛮问到点子上的。
因页数限制诞生的侦探组合
若林 今天,我想以2019年11月发售的《敲响密室之门2》为主,向青崎先生讨教一些问题。
在“敲响密室之门”系列中,专攻“不可能”犯罪的侦探·御殿场倒理和专攻“不可解”案件的侦探·片无冰雨一起挑战难题,这对搭档是迄今为止的推理小说中不曾有过的类型。
“敲响密室之门”系列的设定最初是如何定下来的呢?
青崎 这个系列原本是在德间书店的杂志《读乐》上连载的。
起初,编辑发来短篇连载委托时,就有“页数不超过50”的要求。
原稿纸五十页,收到单行本中大概相当于二十五到三十页。对我这个写稿的人来说是个偏短的页数。
接受连载委托的时候,我本来定好了要写本格解谜推理,但又觉得“五十页的长度要写解密推理会很困难”。过程中会有很多限制。
最初考虑的是,如何使侦探披露推理的场面尽可能有冲击力。接着想到的是“如果有两个侦探,让他们在对话讨论之中推进解谜,就能节约一些页数”,于是就想到了让不可能专家和不可解专家这样一对搭档进行推理对战的方式。
若林 这令我有些意外。我本以为青崎先生原本的创作理念是从“why done it和how done it的拉锯战”中而来,没想到竟然是出于媒体的限制。
青崎 是啊。可以说这对搭档是因原稿页数的限制而诞生的。
分为不可能专家和不可解专家的理由在于“既然是搭档,双方需要存在差异”,再加上“根据谜题类型来分担二人的任务比较好”,才最终成型的。
若林 在“敲门”以前,青崎先生也曾出版过东京创元社的“里染天马”系列短篇集《风之丘五十元硬币庆典之谜》。《风之丘》中收录的短篇篇幅会更长一些吗?
青崎 那部作品中的作品都是杂志《Mysteries!》连载过的短篇,《Mysteries!》的原稿页数限制是一百页。换算成单行本约为五十到六十页。有里染活跃的短篇都是所谓的“日常之谜”类型的推理作品,但也对解谜部分进行了充分的描写,一百页左右刚好。
若林 也就是说“敲门”的长度只有一半。
青崎 是的。一直以来创作的“里染天马”系列短篇页数限制都是一百页,突然就得改写页数只有一半的短篇了。虽然是我自己决定开一个新的系列,但创作新系列的时候,除了需要考虑案件,还得从零开始创造侦探形象。我记得我是一边试错,一边创作了第一篇。
角色创作从外形开始
若林 方才碰头会时,青崎先生有提到“我一直都是先写好角色的外形,再创作故事的”。“敲门”也是如此吗?
青崎 是的。关于这一点并不仅限于“敲门”。我创作角色时,都会先决定外形。我会在草稿纸上涂鸦。“这样的如何?不,还是这样更好吧。”边画边慢慢定下角色的外形,然后再确定角色的性格和内在的细节部分。其他推理作家大概很少使用这种方法,算是个有些怪异的角色塑造法吧。
比方说,在讲谈社taiga发行的“UndeadGirl·Murder Farce”系列中的三名主角都是以这种方式定下人物形象的,“敲门”也是如此。
关于“敲门”系列,我最初就决定了两位主角中一个比较认真,一个比较粗犷这样的大致性格,接着画草图定下外形后,才考虑名字、人生经历等细节。这些痕迹也留在了第一卷的封面上……(指着《敲门》第一卷的封面)一看就知道,倒理和冰雨都没有上色。
若林 如此说来确实如此。都是黑白的。
青崎 至于黑白的理由,是因为这幅插图是从我当时在复印纸上用铅笔画的潦草草稿的基础上而来,自然就没有填色(笑)。
若林 原来如此(笑)。
青崎 顺便一提,负责封面画和角色设计的有坂ako,几乎是原汁原味地按照我在复写纸上画的初期设定形象进行的设计。万分感谢。
若林 创作角色从外形切入,再创作性格,原来如此。不过据我观察,青崎先生的作品除了角色外,犯罪现场的草图等,似乎也是先画好空间构图,再创作文字的吧?
青崎 经你这么一说确实如此。或许是因为我原本立志成为漫画家的缘故吧。说实话,比起小说,我更喜欢看漫画(笑)。我想应该是受此影响。
若林 每次读青崎先生的小说,我都会看着简图,尝试在脑海中再现情景。并不只是为了了解密室构造。“这时候人物站在这里,这里放着这些东西……”,一边在脑海中描绘一边阅读是关键所在。这也让我意识到青崎先生的小说让读者很容易在脑内想象情景。特别是《敲门2》,感觉尤为强烈。
青崎 自己的文字描写能够让读者简单想像出相应场景是我很重视的一点。反之,“角色的声音是怎样的”是我不太关注的地方。“敲门”的两位主角拥有怎样的声音是我没有设计过的,回过头来想想,文中应该也没有详细描写过他们的声音。
若林 原来如此,这一点我倒是没有注意到。
青崎 现在想来,要是对声音的特征也加以描写,或许也不错。
搭档之间的故事氛围很重要
若林 “敲门”从某个角度来说,或许算得上是角色小说,但和漫画或是轻小说的角色感不同。既然有了不可能专家·不可解专家的人设,就可以往异能战斗·斗法类的路线展开,但实际却没有这么写。
青崎 确实。“敲门”中,我想写的是拥有不同擅长领域的侦探互相竞争,最终一起解开谜题的故事。因此,人设才分为了不可能专家·不可解专家,不过我没想过把人设太过强化,发展战斗剧情。
若林 “敲门”似乎很重视对话剧这一侧面。是想要以对话为中心,描写搭档之间的故事吗?
青崎 我确实非常重视“写搭档的故事”这一点。
在“敲门”之前,我写过“里染天马”系列,大概已经有三部作品问世。“里染天马”系列中,里染是高中生侦探,但作品中其实并没有出现他的华生或者说是搭档。女主角虽然也兼任了讲述故事的主视角,但要说她是否担任负责支援里染的角色,其实从帮助解决案件的角度来说,她并没有发挥多重要的作用。这一点大概是受到了勇岭薰“梦水清志郎”系列影响。不久前我写了一篇关于勇岭薰的随笔,写的过程中意识到了这一点。
迄今为止,我写的都是侦探独自解决案件的故事,既然这次有两个侦探,就想好好写出搭档故事应有的氛围。
若林 “里染天马”系列的长篇会从女主角或侦探本身等多个人物的视角进行描写。其实这并不是紧贴角色的写法,
青崎 是的。写起来有点困难。
若林 迄今为止青崎先生以人物魅力为特点吸引读者,有时也被认为是青春推理写手。但在我看来,青崎先生其实在用一种更为冷酷的感觉看待自己作品中的登场人物。
青崎 没错。我在写作的过程中也感觉到,我对角色的态度是放任的,或者说保持着距离。
比起完全投入自己去描写登场人物,不如说是想象成看电影的感觉。
若林 原来如此。我认为青崎先生写的第一人称作品是最棒的。《杀风景》也是如此,登场人物之间的对话节奏非常好。
青崎 说实话,第一人称确实比较好写(笑)。与其说是第一人称,其实是从某一方的视角去描写两人之间的对话,这种写法对我来说比较容易,写起来也愉快。
愈发尖锐的“2”
若林 最初阅读《敲门2》时我的印象是,比起1解谜过程更简单,且更尖锐。
青崎 这是我创作时候的目标,您能这么说真是太令人感谢了。
让推理部分更尖锐,同时使侦探搭档之间的剧情更浓厚,这就是我创作时的想法。
若林 《2》的收录作品中,我个人最喜欢《关于手表的几个谎言》。只要是推理迷就一定会喜欢的,关于坏掉的钟表的推理(笑)。
青崎 我自己创作时也想着“什么年代了还写这?”(笑)。
若林 不不,从坏掉的时钟展开的名作、杰作有很多。我之所以喜欢这篇作品,是因为隐藏线索的方法实在巧妙。
回头想想其实很简单,但线索埋地很不经意,所以很难发现。在如此短的篇幅中,竟然能隐藏得如此好,令人佩服。
青崎 确实,我收到了许多反馈表示伏线埋得好。因为篇幅短,如果不在隐藏线索这一点上下足功夫,谜题就会太容易解开。我经常担心线索太容易暴露。所以在创作中,会尽量想办法将其巧妙融入到故事当中。
若林 我所说的尖锐,指的就是这个。在短篇幅中,要如何用公平的解谜小说决一胜负。我能感受到青崎先生在这方面下了很多功夫。
除了尖锐,开头的层层叠加的冲击力也很棒。第一篇《开洞的密室》的开头尤为令人印象深刻,门上锁的密室,墙上却开了个大洞。就是字面意思的“开洞的密室”之谜呢。
青崎 作为第二卷的第一个故事,我想写好,写地抓人眼球,为此费了不少功夫呢。否决了好几个想法之后,最终才得到了现在这个。第一卷的第一个故事也是如此。我想要一个不可能和不可解协调搭配,且双方能够相融的谜题,思考了许多后得出了这样一个略搞笑的情况。
若林 其中是否也包含了防止系列同质化的目的呢?本系列多描写谜题在Why和How之间摇摆,最终来到某一边的故事,但写多了就容易陷入同质化。
青崎 没错。我很担心这个系列会落入一种固定套路。其实我觉得,在第一卷结束的时候就已经落入套路了。因此如果重读《2》就会发现,这一卷没有出现这次是倒理胜利,这次是冰雨胜利这样的结构了,无论哪一篇。第一卷每篇结局都是二人中某一方解开了谜题,不是倒理的胜利,就是冰雨的胜利,那么下一篇……第二卷中,我有意识地转变成了二人互相协助,一起解谜这样的形式。
若林 第一卷中明确提到了推理大战这一要素,《2》却似乎没有这样的互相竞争了。
青崎 比起对手,更偏向于搭档。比起上一作,确实更着重了搭档之间的描写。
若林 《开洞的密室》的另一优点就是空间把握了。
只是阅读文字或许无法完全理解,只要在脑中浮现出现场的示意图,就会不禁感叹“啊,很好懂嘛!”文章的描写让读者很容易就能在脑中想象出现场空间的模样,这一点也很好体现了青崎先生的创作风格。
青崎 因为我想写的是看重物证的解谜推理。
比起将多方证言连结起来得出真相,我更喜欢通过验证留在现场的物证,开辟推理道路的解谜。我想这完全是受到埃勒里奎因的影响。
若林 如何通过一个物证找到正确的切入口寻找到正确解答,这些想法之间的切换很有意思。
青崎 没错。乍一看觉得一头雾水,但这个证物存在于此处是出于什么原因?针对这一点发挥想象力解决谜题。这种推理的展开方式或许可以称为逻辑杂耍?只要这方面做得好,我就会觉得“啊,不错”。
角色之间的调和
若林 方才提到为了不陷入套路费了一番功夫,此次收录作品中风格略显不同的应该是《穿地警部补,有案件》了。本作是由倒理和冰雨大学时期的朋友,现在的警视厅警部补穿地的视角展开的。
青崎 是的。这篇的定位是番外。
若林 这一篇也是想给迄今为止按照套路创作的这一系列换一换风格而写的吗?
青崎 是的。在准备好要写第二卷的时候,就已经决定了在第二或第三个故事写一写穿地。如果要我在《2》中选择一篇最喜欢的,我会选择穿地为主角的这篇。倒理冰雨,对不起了(笑)。
当然,一方面是因为我单纯很喜欢穿地这个角色,另一方面也因为解谜流程设计得不错。由一个线索串联出几个线索,找到某个事实,完整的一串流程在创作时写得很顺畅,从这一点来说也是我中意的作品。
若林 原来如此。关于穿地警部补做主角的这篇故事还有一点值得一提。我认为这一篇的主题是公平。不清楚青崎先生是否也意识到了,这个故事用非常公平的形式,描写了一个社会上的敏感议题。在阅读《杀风景》时我也有相同的感觉,不知是否是刻意为之?
青崎 穿地这一篇在推理方面比较拧巴,我采取了与原型案件不同的构图,虽说文中的结论并不一定代表我自己的结论,但我在创作的时候确实很关注作品中事物之间的平衡。与被写体保持一定距离,进行描写。(译注:才知道这件事有原型。2018年,在全国拥有六百多家连锁店的知名沙龙的社长出上幸典从自家15层公寓坠楼而亡,尸体倒在楼底下的绿化带里。感兴趣的友友搜死者名字能找到新闻。)
若林 也就是说,很重视与角色之间的距离感吧?刚才也提到了“里染天马”系列。把角色当成鲜活的个体来描写,这样推理情节才有生命力。但同时也注意避免对角色过多的介入。
青崎 是有一点。我不想把角色的心情写得太过一清二楚,这一点是很明确的。
一旦对角色涉足太深,却又保持不住,有时候会生出怪东西来。比如里染妹妹的故事,我觉得是写得太过了,需要反省。
若林 “敲门”系列中,号称“廉价诡计”的犯罪策划师美影也有出场。《2》中有不少他的特写。从名头能看出他的特征是执着于素朴的诡计,这与本系列简单坚实的作风十分相配。这个角色也是配合本系列设计的吗?
青崎 在开这个系列的时候,就已经决定好要挖掘四名主角的过去。
廉价诡计这个名字是从哪里来的呢……大概是在决定要写美影的故事时,忽然想到的吧。“敲响密室之门”这个标题来源于鲍勃·迪伦的“敲响天堂之门”,可能我心底某个角落还残留着从歌曲或是乐队名找灵感的想法吧。
其实我并不是廉价诡计这个乐队的粉丝。我甚至对西洋音乐不怎么了解,我的父亲和弟弟喜欢听洋乐,有很多廉价诡计的CD。写美影的故事时,我曾拜托家人“和我讲讲廉价诡计的事呗”,边听着他们的歌,边写作。
从结果上来说,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搭这部作品的命名。
若林 廉价诡计在《最蠢的溺亡尸体》中大展了身手,而这一篇当时是刊登在了特别网站上。
青崎 这部作品最开始就定好了要在网站上发布,但我的稿子给的迟了,结果在第二卷出版前一周,才上传到网站上,只公开了几天。说起来真是不太好意思呢。最后一篇是为了单行本全新写作的。
若林 最后这两篇梳理了四名主角的关系,正式打开了他们的过去。
青崎 是的。第一卷中他们的故事是悬而未决的。用到了当下比较流行的“暗示”。
若林 海外电视剧经常这么做,在最后一集暗示会有下一季。
青崎 没错。因为第一卷并没有讲清楚他们的故事,所以想着要在第二卷好好收尾,否则读者该生气了。因此,就在这一卷将他们过去的故事都讲清楚了。
若林 为了避免剧透,我说地抽象一点。这一篇中,主角们直面过往那件改变了自己命运的事。这应该可以算是“后青春小说”吧。“里染天马”系列中,人物们都正值青春。
而“敲门”的主角年龄在25~30之间,且采用了“直面过去”这一主题。我个人认为从这两点来看,对于青崎先生来说,“敲门”其实是大人的小说。
在创作时,青崎先生有针对这一点,将本系列与其他系列区别开来吗?
青崎 刚开始创作这个系列时,我还是学生。应该是大学四年级吧。对当时的我来说,倒理和冰雨是年长的大人,至少刚开始写时是这样的。只是过了这些年,我已经赶上他们的年龄了。
若林 原来如此。那么反过来说,青崎先生在不断成长的过程中见到的光景,与倒理和冰雨所见到的光景或许也有所重叠呢。
青崎 是啊……不经意间就重叠了呢,不过系列写作速度的下降也是其中一个原因吧。
若林 这是否与写出与年龄相符的描述比较难有关呢?从文字的氛围中能够读得出来,第一卷比较活泼吵嚷,显得年轻。很多场面让人感觉倒理和冰雨明明已经大学毕业挺久了,却还很年轻呢。
第二卷中虽然也有热闹的部分,但也强调了他们必须直面自己的问题这样严肃的一面。
青崎 除了认真深刻的字句之外,第二卷还写了不少倒理和冰雨无能的地方。
若林 无能?
青崎 里染也有这样的特征,该说是废柴吗?明明是成年人了,还让打工的女生洗衣服。有车但两个人都是本本党不会开车。我想要营造出“他们还只是半个大人”的感觉(笑)。
若林 最后一篇中写到了四人的过去,我想其中应该也反映了青崎先生在现实社会中实际经历过的一些事。
青崎 没错。这可能是个大剧透,但我觉得可以说。这篇中有一些关于东日本大地震的描写。
从冰雨的视角描述了震灾时的气氛。那种疏离的感觉与我大学时的切身感受相当接近。
若林 疏离?
青崎 疏离……或者说是看着万事万物擅自滚滚向前,觉得只有自己被丢下时,类似寂寞和焦虑的感觉。
我想描绘的是“我就一直保持现在的样子,这样真的好吗?”这样的心情。
满是图的创作笔记
若林 今天青崎先生将创作笔记带来了,可以给我看一下吗?
青崎 好的,我有拿来。是这种笔记本(拿出笔记本,打开)。
若林 比起文字,好像都画满了图形和示意图,都扭在一起的感觉。
青崎 我写作的时候用电脑,不过在那之前会先将大纲写在笔记本上,再将包含了对话等描写的漫画草图画出来,再逐渐删减和增加。画漫画草图的时候,用的就是这个笔记本……应该能看得出来吧(笑)。
若林 这里写着挽(ban)先生,是指圆居挽吗?
青崎 挽先生?我可没有整天想着圆居挽(笑)。这个写的应该是……把面包放到吐司机里吧。
若林 哦,不是挽(ban)是面包(pan)啊。
青崎 你在说什么呢(笑)。总之,大概就是这样的感觉。虽然乱七八糟,写得跟象形文字似的,但对我来说已经是成型的文章了。
若林 这里还画着地形示意图呢。刚才提到阅读时很容易产生空间想象,是因为青崎先生总是先画好这样的示意图,才开始写作的吧?
青崎 是的。比如“敲门”的篇章大多注重诡计的解谜,创作剧情都是从画案发现场示意图开始的。与其说是地形图,不如说是诡计图。从一幅草图出发,思考接下来的发展。
若林 果然,还是先创立视觉形象,再起草文字。
青崎 没错。我在写故事的时候,本来就是从入口,而不是出口开始的。我不会囤积一堆诡计,选定某一个作为这次的真相,再反推回去创作故事情节。比如《开洞的密室》。我是先想到了“密室墙上开个洞一定很有意思”,再考虑“那真相是什么呢”。先想到情景,再决定结尾。如果想不到好的真相,就会修改剧情本身。
若林 也就是说,青崎先生不会将各种诡计记到小本本上,而是不停想象出情景后再否定,想一个新的再否定,在此过程中进行创作。
青崎 没错。我都没有用来记录诡计梗的笔记。总觉得应该准备一本,但我没有随时记录的习惯,到现在也没有弄一本。还是每次都先创造一个情景,再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展。
青崎的作品不描写虚无
若林 从青崎先生的所谓青春推理作品中,能够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关联,以及对不断累积沟通的重视。
平成以来,尤其是二〇〇〇年代以来,大多青春推理作品的中心思想是关注自我意识。这是一种消极、内向的态度。相对地,青崎先生的作品很少纠结于自我意识。甚至可以说出现了很多十分在意“他人眼中的自己”的年轻人。
青崎 被你这么一说,我深感同意。我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确实……也许在我看来,纠结自我意识很容易陷入虚无。我不想在自己的作品中描写虚无,这是我坚定的想法。
比方说一个角色自己独处,怀抱着烦恼,只靠自己得出结论。我不太喜欢这样的故事。
若林 “里染天马”系列中,侦探天马是中心人物,他身边有很多被他牵着鼻子走的人。随着系列故事一个个展开,里染天马和周围人的关系也一点点地变化。
而“敲门”系列则通过侦探搭档之间的互动,不断挖掘二人之间的关系。其中重点就在于对话剧。在不断对话的过程中,主要登场人物们之间会产生怎样的变化。青崎先生似乎对这一点十分感兴趣。对对话剧的执着是从何而来呢?
青崎 我想写对话剧的心理大概来自于三谷幸喜的影响。我很喜欢三谷幸喜编剧的电影《笑之大学》。这部作品的剧本就是由对话剧构成的。简单来说就是正相反的两个人通过对话,逐渐变得亲密这样的故事。《杀风景》是单一情境的连作推理,最初的想法就来源于想要写《笑之大学》那样的以对话剧为基础的故事。
若林 不断沟通使得角色之间的关系逐渐变化的这一过程在《杀风景》中就有描写。
其实“敲门”虽然是比较常见的以侦探为主人公的系列作品,但也通过第一卷第二卷,描绘了二人关系渐变的过程。让不可能专家·不可解专家人设的两名侦探搭档担当主角,创作连作短篇集,是让人眼前一亮的设定。但写到一定程度就容易停滞不前。通过其他角色的活动来推动故事也总会遇到上限。从这一点来说,要通过一根主轴连接整个系列,其实意外地很困难。
青崎 没错。尤其是推理作品,很大程度上来说只要谜题解开,故事就结束了。因此要让这样的角色担任主角的连作系列持续下去,或许是很困难的。
若林 《敲门2》主要吸引大家关注的是,四位主角之间的关系会产生什么样的变化。
青崎 其实关于角色之间的关系,我基本会先定好故事从开始到结束的流程,再构思过程中的一个个故事,直到抵达设定好的结局。“敲门”是这样,“里染天马”系列也用了类似方法。关于里染这个人本身,到第几部作品为止,会透露哪些内容……是早就大致定好的,现在还在沿着这个计划行进。
若林 这与刚才提到的创作解谜plot的顺序完全相反呢。是先定好结尾=出口,再倒推创作过程中的一个个事件。
青崎 是的。对系列整体的故事走向,我会在收到“要不要开一个系列作品呢”的提案时就定好“那就这样开始,这样结束吧”从头至尾的大纲。
青崎的作品是角色推理吗
若林 评价青崎先生的作品时,常有人将其评价为角色小说。但在我看来,将青崎先生的作品概括为角色小说这种做法是值得商榷的。
轻推理作品常常先完整地设定好人物,再围绕角色组建起故事。也就是说,越是从最开始时就已经立好固定人设,在描写关系变化时就会越困难。
青崎 确实。完整设定好角色人设,重视角色的推理=角色推理。
若林 我想或许有一些读者,也是将“敲门”系列当成角色推理来看的。然而,故事不断发展,他们的关系在交流不断加深的过程中逐渐变化。比起固定化的角色魅力,关系的变化更让读者觉得有趣。我认为这也是读者们支持这一连作系列的原动力。我认为,“里染天马”系列也是一样的。
青崎 听到若林先生这番话,我安心了。
我知道有些评价说我的作品是角色推理,但我几乎没有想要通过角色的魅力来引导故事。其实说起来,我对创造角色并没有什么信心。相比之下,我更注重描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或者说角色与他人之间的联系。比如“敲门”系列,我希望用四位主角会如何互相影响,各自的人生会如何发展,来吸引读者的兴趣。
若林 “敲门”进入第二卷后,开启了群像剧。青崎先生原本就喜欢群像剧吗?
青崎 是的,非常喜欢。我很喜欢像《杀风景》那样,两个登场人物进行对话的故事。但也很喜欢多个人物一起出场,在混乱中推进的故事。“里染天马”系列其实也更接近群像剧。
若林 顺便一提,“里染天马”系列使用第三人称,是因为埃勒里奎因吗?
青崎 没错。是因为想到了奎因,才使用了第三人称。
因此再回看出道作的时候,会发现翻译腔有点重,不太好读呢。这样的作品竟会被称为“轻推理”,我自己都觉得也有些不可思议。
若林 是啊。我也有同样的想法。从文章来看,并未对角色涉入过深,我觉得这样的作品与“轻推理”“角色推理”是不同的质感。
青崎 我自己也是这么想的。虽然有翻译腔,但我希望我的作品是易读的。准确来说是希望保持一定密度,展现轻快奇妙的氛围。从这一点来说,确实是“轻”的作品。
不过在我出道前,轻推理这一概念尚未普及。大概是在我出道后不久吧,这个名字突然被推广了。从这一点上来说,我的出道作正好是符合了当时的时代氛围。
“我不受欢迎”告诉我沟通的重要性
(译注:译者没看过这部作品,有什么翻译怪怪的地方勿怪)
若林 今天的对谈主要以“敲门”第二卷为主,但为了深入了解青崎先生,不得不提到另一本书。那就是《私がモテないのはどう考えてもお前らが悪い!小説アンソロジー》。
青崎 哦哦,竟然会提到这本短篇集(笑)。
关于这本短篇集,需要先说下背景。这是一本以《我不受欢迎怎么想都是你们的错!》(谷川妮可 Gangan Comic Online)这部漫画为题材的短篇集。其实说实话,我在今年之前(2019年)是没有读过这部作品的。
而开始阅读的原因,是因为推特上粉丝都说很有意思。尤其是圆居挽向我进行了热心推荐。我想既然是他的推荐,就读读看吧,于是就迷上了。我也在推特上发表了很多感想,然后接到了星海社编辑的联系,说有一个关于“我不受欢迎”的短篇集企划,想让我参加。
若林 “我不受欢迎”是以黑木智子,通称“Mokocchi”的高中生为主角的搞笑漫画。
这位黑木智子太过纠结于自我意识,也就是所谓的“独来独往”人设,经历了不少扎心的事。
其实我在这部作品第一卷发行的时候就看了,但看到第五卷左右放弃了。当时放弃的原因是,看着女主“孤独”的搞笑梗发笑让我觉得有些痛苦。想着接下来还要一直看着主角困在自我意识中,采取负面行动,就觉得很难受……
青崎 确实是这样的。“我不受欢迎”最初的七八卷一直不停重复着“孤独人常见情况”这样的梗。
若林 这种梗的循环让我觉得受不了。心里想着“我知道你是这种人了,差不多得了”(笑)。
青崎 最初我也是这样的。我在第一卷就已经看厌了这些梗,一段时间内没有继续看。
若林 青崎先生也放弃过啊?那我就安心了(笑)。
我看到第五卷就放弃了。最近听说这部作品又很火,觉得不可思议,查了一下发现原来黑木智子交到了很多朋友,才发现原来漫画的方向已经发生了转变。
青崎 是的!其实从第八卷的修学旅行篇开始,她就交到了越来越多的朋友。
当然,一开始他们还只是在学校碰面会打个招呼的程度,逐渐关系越来越好。我就是被这种关系的变化,这种展开方式吸引了。
若林 我就知道青崎先生会对这种“像爬楼梯一样一步步变亲密的过程”有反应。被困在自我意识壳子中的人,通过与他人的交流打破外壳,逐渐迈出步伐,和人变得亲密。这与刚才提到的“在意他人眼中的自己”“不想描写虚无”这些青崎先生的立场应该能够产生共鸣。
深切感受到这一点的场面出现在这部短篇集的收录作品《前髪は空を向いている》中。主人公与朋友们热烈讨论着学校的球技大会上应该参加哪些比赛,最后主角选择了乒乓球。当朋友问起为什么选择乒乓球,主角说“乒乓球适合偷懒,是唯一一项阴角也可以参加的运动。”
读到这里的时候,我想“啊啊又开始陷入自我意识了”。但仔细一想,才发现不对。主角自称是“阴角”,且反过来利用了这一点,与朋友展开了交流。而且此处登场人物Nemo的台词也很棒。
青崎 Nemo的台词是在漫画里出现过的原话。
若林 特意选用漫画里出现的台词放进小说,也是值得关注的一点。
我常在青崎先生的作品中感受到不想被自我意识困住的反抗态度。这一点在“我不受欢迎”短篇集中有很好的体现。“敲门”系列四位主角之间的关系,以及《杀风景》的对话剧也是。
青崎 是的。听到这里我想起来一件事。
“我不受欢迎”修学旅行篇中,主角成为了集体行动小组的队长。她并非主动承担这一角色,而是因为没有朋友可以组队,又因为人数的关系,和班上的怪人们集结到了一起。在这样一组人中,她成为了队长,既然担任了这个职位,就不得不与怪人们去交流。而在交流过程中,他们逐渐成了好友……
我想这与我想要在小说中描写的关系变化是一致的。回头想来我的作品中,很少出现因为对其他人好奇或有好感,主动想要拉近关系的角色。
《杀风景》尤为明显。各位人物之间的关系大多不太好,我很喜欢这种在不得不沟通的情况下开始交流的故事。我很容易被这种在对话过程中关系逐渐产生变化的故事所吸引。
现在想想,其实“敲门”中的这对搭档也并非因信赖关系而连接在一起。不可能专家·不可解专家是被解谜的不同担当连接起来的,也许只有一个人根本就解不开谜题,所以他们才不得不组成搭档呢?
再想想,“不死女孩”系列中出场的搭档最初也是因为利害关系,才结下契约的。也就是说我或许真的很喜欢看因义理勉强开始的关系会如何变化。(吐槽:在国产作品中,我们一般管这叫先婚后爱……)
若林 收录于“敲门”第一卷的《廉价诡计》中有一句话,“我们的关系很复杂,但并不难解。”我想这就是青崎作品的关键所在。
“并不难解”指的是他们的角色和任务可以用“侦探”“搭档”等简单概括。但他们之间的关系却并不单纯,很难用一句话说清。先构筑这个并不单纯的东西,再破坏,再行构筑,不断反复。
青崎 经你这么一说,好像确实如此。
“里染天马”系列也是一样,我打算在最后写一写过去的故事。一边整理角色们之间的关系,一边逼近里染的过去。也许正如你所说,这就是在不停构筑和破坏中发展故事。虽然我还没有想好怎么写。
若林 没想到从“我不受欢迎”竟然聊到了青崎先生所有的作品。
青崎 我也没想到。绝不是为了给星海社做宣传哦(笑)。
(二〇一九年十二月二十一日 于新宿Live Wire High Voltage Ca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