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小刚的大师梦
《唐山大地震》正式上映,冯小刚悲剧了
鲁迅说,喜剧是把人生无价值的东西破坏了给人看,悲剧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破坏了给人看。这个说法被很多专业和非专业人士用来判定:悲剧比喜剧更有艺术价值。事实上拍一部成功的喜剧比拍一部成功的悲剧要困难的多。电影要赢得观众的肯定,必然要与观众产生情感的共鸣。俗话说,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能与人言者无二三。活着本来就不易,谁心里头没个伤心难过的事儿啊,再者是个人总有恻隐之心,所以悲剧比喜剧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获得观众的肯定。简单的说,在生活中要把一个人弄哭肯定比把一个人逗乐来的简单。所以在本来在我眼里,擅长拍喜剧的冯小刚、周星驰才是中国第一流的导演。
冯小刚没有电影科班经历,属于半路出家的导演。当然不是说他学历不高能力不行。相反的,这是冯小刚相比主流代系导演最大的优势。从第一代到现在的第七代导演,作为中国电影的主流,每个归属其中一代的导演都自觉不自觉的会有一种使命感:成为引领时代思潮的大师。这当然是一种鞭策,但也是一具枷锁。无论是陈凯歌、张艺谋还是陆川、贾樟柯,他们所努力的方向注定了他们与喜剧绝缘。冯小刚作为不属于这个序列的导演,没有这样的包袱,可以天马行空的拍片。1997年,《甲方乙方》获得巨大成功,开创贺岁片和冯氏喜剧模式。1998年的《不见不散》,1999年的《没完没了》,2000年的《大腕》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冯小刚2001年在接受南都访问时说,从第四代开始,中国的代系导演们已经把中国电影的正堂牢牢把持住了,到了第六代,连下水道都把持住了。他看这正堂里这么挤,索性就不去了,在耳房住下,自得其乐,过的也挺滋润。我觉得当时他完全有资格这样说,甚至有资格对正堂上的人们嗤之以鼻。
但是在被称为贺岁片之父之后,冯小刚就开始回避喜剧路线。爹是这么好当的吗?排除便于洗黑钱这种不怀好意的揣测,无论是从自身追求上,还是从观众对他的要求上,冯小刚开始向大片和大师进军了。从2001年的《手机》开始,冯小刚也刻意增加电影的场面调度、人文深度和人性厚度。可惜,中国电影大跃进的环境注定这是个能诞生大片却不能诞生大师的舞台。从《手机》开始,《天下无贼》、《夜宴》、《集结号》、《非诚勿扰》到今年的《唐山大地震》,冯小刚一步一个脚印的完成了从喜剧到悲剧的蜕变,也越来越鉴定的与主流意识站在一起。曾经每部冯氏喜剧上映后,都会产生大量流行词汇,像《不见不散》这样典型的冯氏代表作,几乎每句台词都可以让人回味无穷,但是现在他的电影留给我们的经典台词还有多少?作为回光返照的《非诚勿扰》甚至没有一句让人记得住的台词。这说明什么?说明冯氏电影与普通观众的生活越来越远啦。
同样的,如果我们回过头来看周星驰的话,他几乎也走过了和冯小刚一样的道路。从一个体制外的人逐步走向认同体制甚至维护体制的位置。现在拍片几乎跟王家卫一样慢,说到底你们俩毕竟不是一个层面的人物嘛。
听说《非诚勿扰2》将由王朔参与。这个消息倒是又让我多了几分期待,相亲是个不错的题材,适合话唠发挥,当初是王朔把冯小刚拉上了马,希望这回能把马从歧途上拉回来。毕竟王朔20年来一直以我是流氓我怕谁的姿态站在体制外面。毕竟中国电影已经有张艺谋、陈凯歌、陆川、贾樟柯,向大师进军的队伍里不缺一个冯小刚。但没有了原来的冯小刚,电影院里的恐怕真诚的笑声会越来越少。
鲁迅说,喜剧是把人生无价值的东西破坏了给人看,悲剧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破坏了给人看。这个说法被很多专业和非专业人士用来判定:悲剧比喜剧更有艺术价值。事实上拍一部成功的喜剧比拍一部成功的悲剧要困难的多。电影要赢得观众的肯定,必然要与观众产生情感的共鸣。俗话说,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能与人言者无二三。活着本来就不易,谁心里头没个伤心难过的事儿啊,再者是个人总有恻隐之心,所以悲剧比喜剧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获得观众的肯定。简单的说,在生活中要把一个人弄哭肯定比把一个人逗乐来的简单。所以在本来在我眼里,擅长拍喜剧的冯小刚、周星驰才是中国第一流的导演。
冯小刚没有电影科班经历,属于半路出家的导演。当然不是说他学历不高能力不行。相反的,这是冯小刚相比主流代系导演最大的优势。从第一代到现在的第七代导演,作为中国电影的主流,每个归属其中一代的导演都自觉不自觉的会有一种使命感:成为引领时代思潮的大师。这当然是一种鞭策,但也是一具枷锁。无论是陈凯歌、张艺谋还是陆川、贾樟柯,他们所努力的方向注定了他们与喜剧绝缘。冯小刚作为不属于这个序列的导演,没有这样的包袱,可以天马行空的拍片。1997年,《甲方乙方》获得巨大成功,开创贺岁片和冯氏喜剧模式。1998年的《不见不散》,1999年的《没完没了》,2000年的《大腕》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冯小刚2001年在接受南都访问时说,从第四代开始,中国的代系导演们已经把中国电影的正堂牢牢把持住了,到了第六代,连下水道都把持住了。他看这正堂里这么挤,索性就不去了,在耳房住下,自得其乐,过的也挺滋润。我觉得当时他完全有资格这样说,甚至有资格对正堂上的人们嗤之以鼻。
但是在被称为贺岁片之父之后,冯小刚就开始回避喜剧路线。爹是这么好当的吗?排除便于洗黑钱这种不怀好意的揣测,无论是从自身追求上,还是从观众对他的要求上,冯小刚开始向大片和大师进军了。从2001年的《手机》开始,冯小刚也刻意增加电影的场面调度、人文深度和人性厚度。可惜,中国电影大跃进的环境注定这是个能诞生大片却不能诞生大师的舞台。从《手机》开始,《天下无贼》、《夜宴》、《集结号》、《非诚勿扰》到今年的《唐山大地震》,冯小刚一步一个脚印的完成了从喜剧到悲剧的蜕变,也越来越鉴定的与主流意识站在一起。曾经每部冯氏喜剧上映后,都会产生大量流行词汇,像《不见不散》这样典型的冯氏代表作,几乎每句台词都可以让人回味无穷,但是现在他的电影留给我们的经典台词还有多少?作为回光返照的《非诚勿扰》甚至没有一句让人记得住的台词。这说明什么?说明冯氏电影与普通观众的生活越来越远啦。
同样的,如果我们回过头来看周星驰的话,他几乎也走过了和冯小刚一样的道路。从一个体制外的人逐步走向认同体制甚至维护体制的位置。现在拍片几乎跟王家卫一样慢,说到底你们俩毕竟不是一个层面的人物嘛。
听说《非诚勿扰2》将由王朔参与。这个消息倒是又让我多了几分期待,相亲是个不错的题材,适合话唠发挥,当初是王朔把冯小刚拉上了马,希望这回能把马从歧途上拉回来。毕竟王朔20年来一直以我是流氓我怕谁的姿态站在体制外面。毕竟中国电影已经有张艺谋、陈凯歌、陆川、贾樟柯,向大师进军的队伍里不缺一个冯小刚。但没有了原来的冯小刚,电影院里的恐怕真诚的笑声会越来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