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 | 近期电影热点以及相关考点梳理
1. 电影热点话题讨论
➤ 疫情时代院线电影与流媒体电影之争
背景:自2019年年底疫情四起以来,造成了史无前例的全球性公共卫生危机和经济停摆,据不完全统计,全球票房直接经济损失已超百亿美元,影视从业人员失业人数达十余万。国内的院线电影也进入了 “影视寒冬”。2020年中国国内的电影票房呈现出断崖式下跌,虽然在2021年《你好,李焕英》、《长津湖》等头部电影的带动下,中国内地影院的票房成绩有所回温,但腰尾部电影市场的空间明显不足,且同档期的电影相较于往年仍有落差。在这样的背景下,有“电影已死”的论调,也有不少专家学者从中看到了电影更广阔的融媒体发展空间以及中国电影重塑世界电影格局、迈向电影强国的可能。
➤戴锦华:如果影院彻底消失了,电影也就不会再陪伴我们了
“对于现代社会的人们来说,数码时代形成了我们极端个人的生存状态,也就是所谓的“宅生存”。但事实上这种生存状态依赖着高度的社会性和社会化,否则个人的“遗世独立”便难以实现。这样一种矛盾是不容忽视的,因此也就强调了公众文化的重要作用。

公众文化是某种可以让人与人相遇、聚集的东西,电影就是其中一种,尤其是其依托的电影院更是一种空间、一种相聚的可能性,这使得电影具有了解决上述矛盾的可能性。除此之外,电影的工业形态又决定了它的公共性,而一个成功的电影所探讨的议题也往往是具有公共性的。那么为了影院也是公众集体观影而拍摄的电影可以延续社会公共性议题,同时延续公共性的分享,这就是影院电影被寄予希望之所在。最后,影院空间所限定的电影形态(我们在电影院的时候也会有想要快进或慢放的欲望,但我们没法这样做)是电影区别于电视剧与视频等的其他存在的必要条件,如果电影要继续成为21世纪的一种艺术形态,影院是充分必要的前提。”
➤林磊:电影流媒体化带给电影新发展机遇
“传统的电影内容制作和发行策略都开始逐步向流媒体平台转型,这也就意味着电影产业的流媒体化。电影的“流媒体化”不仅仅体现在电影缩短甚至取消了窗口期,在流媒体平台上联播,或者是传统影业与流媒体公司融资拍摄电影投放在流媒体平台上,而且还体现在传统的影业公司专门以电影原班人马创作的架势在流媒体平台上推出的跨媒体叙事作品。

电影内部的叙事美学和风格也在与流媒体作品的合谋中得到了新的延伸,造就了一种电影美学的“流媒体化”。其具体体现为多元宇宙的跨媒介联合以及“块茎式”美学与“非线性”的观看。电影的“流媒体化”不但将文化的权力进一步下放到了观众的手中,强调了观众的主体性,消弭了电影创作者与观众之间的文化区隔和权力悬殊;而且也打破了虚拟与现实之间的边界,使得电影成为一种具有持续影响力的文化——电影中的内容可以实时被讨论,并且在电影结束后还会有不间断的信息补充和热点探讨。”
➤饶曙光、兰健华:“电影+互联网”构建线下线上“利益共同体”
“自疫情以来,院线电影与互联网流媒体的博弈加深,先是国内的《囧妈》主动撤离春节档的院线排期,改由大年初一在抖音、今日头条等互联网平台免费上映。后是国外的《魔发精灵2》主动放弃院线公映,改为以数字租赁的形式在亚马逊、苹果、油管等流媒体平台线上公映(PVOD模式,即高端付费点播)。
二者的行径都在电影史上具有转折性的意义,也都违背了传统电影产业的利益分配规则,加深了传统影业与互联网流媒体之间的矛盾,但其背后的运行逻辑实际上揭示出了未来电影产业的发展走向和新格局。二者之间的矛盾与传统影业不愿打破已经成熟的利益分配体系以及主导行业发展的话语权分配相关。随着疫情的到来,互联网流媒体挤压了院线电影的生存空间。但是影院带来的视听感受是无可取代的,许多观众依旧期待影院的回归,除此之外,无论线上线下都十分依赖高质量的头部电影供给,而这些电影出于对成本的考虑依旧将院线作为第一发行窗口。因此,只有维持促进院线电影产业的良性健康发展,才能保持整个电影产业的平稳、可持续发展。”
疫情之下,院线电影与网络流媒体电影之间的矛盾和发展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的同时也形成了多样化的讨论,这不仅启示了我们看待这一现象多样化的视点,也启示了电影自身的发展。
➤《阿凡达》的历史神话及其延续?
据官方公布,《阿凡达:水之道》的预告片首播24小时,就斩获了1.486亿观看量,其中约2300万的播放量来自中国。
时间回到13年前,2009年问世的《阿凡达》以近30亿美元的票房称霸全球票房榜至今,且在中国内地院线豪夺13.4亿元票房,可见《阿凡达》的影响之巨。《阿凡达》是如何走上神坛的,其掀起的现象级观看热潮的背后又有哪些值得讨论的问题,我们可以从内容、技术、类型三个方面来进行解答。
➤内容层面:后殖民主义观、生态主义观及其相应的反讽和消解
《阿凡达》的剧本创作于1994年,在这个时间节点的前后发生了一系列重大的事件——包括1992年欧美乃至整个白人世界为纪念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500周年的狂欢和拉丁美洲的知识界与大众社会对野蛮西方殖民历史强烈的揭露与谴责;以及1994年墨西哥的玛雅原住民萨帕塔解放军在一神秘白人领袖的领导下揭竿而起,在恰帕斯州发动武装起义, 在其《第一丛林宣言》中向全球化和新自由主义贸易体系提出坚决反击:“受够了就是受够了! (Enough is enough!) ”

而《阿凡达》叙述的主题正是讲述了迥异于人类/西方文明的他者,有着悠久的历史却在“被发现”后被贬斥为异类、遭到掠夺,最后爆发与侵略者之间严重的冲突的故事。这使得《阿凡达》的创作具有了某种现实指涉性,也表达了影片蕴含的后殖民主义思想。
同时,《阿凡达》中对于从对生命的敬畏到对自然母神的崇拜,将自然而非人本身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则体现了生态主义的深刻烙印。包括影片中对于地球上未被破坏的自然景观的借鉴和拼贴以及影片中工业化的人类机器对于这些景观的破坏,无疑都体现了对于人类中心主义的解构和对生态主义的强调。生态主义理论发展至今天已经以提倡个体的生物中心论上升至着重整体价值的生态中心论。
但是从《阿凡达》的名称、到影片主人公的塑造,乃至纳美人的塑造却呈现出了一定的对于上述内涵的消解和反讽。影片的名称源于梵语“Avatāra”,有救世主降临之意,而影片中的“救世主”又是一名白人男性。他在纳美人中树立权威、教授知识、组织战争等方式都是人类/西方化的。影片在对科技所造成的生态与种族灾难进行显性的谴责时, 也隐性地再塑造了科技难以动摇的统治地位。如纳美人家园被摧毁时的无奈,主人公被拯救时也是纳美人的公主首次使用人类科技——氧气面罩,以及最后纳美人将地球人驱逐出去的时候则是放下了弓箭拿起了枪。
“这是一种抗拒中的悖论, 一个所谓‘落后’接受‘进步’, 一个不无反讽色彩的故事——一个古老文明为求生, 被迫中断自身进程而向殖民者看齐,而最终丧失了它所要捍卫的文化独特性。”
➤技术层面:3D电影时代的开启、以及技术与内容二者关系的讨论
电影是和技术联系最为密切的艺术形态,电影的几次变革都伴随着技术的发展,如有声电影的出现和彩色电影的发展。而《阿凡达》所取得的巨大成功不仅帮助导演詹姆斯·卡梅隆打破了由自己所创造的全球票房纪录,更是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电影历史上的“3D技术革命”。
《阿凡达》的成功是实景3D摄影系统、虚拟摄影系统、协同工作摄影系统三套系统结合起来的成果,而基于动作捕捉更近一步的面部捕捉技术,更是进一步赋予了虚拟影像以真实感。CG技术和3D影像的结合使得《阿凡达》具有了当时来讲超凡的视听体验,在伦敦观赏了《阿凡达》点映的钟情于数字影像技术的好莱坞导演史蒂文·索德伯格预言“从此可以用《阿凡达》之前和《阿凡达》之后来划分电影史了。” 事实也的确如此, 巨大的票房成功已经使《阿凡达》成为了3D电影时代的“独立宣言”。

但不少评论认为, 3D特效的华丽包装无法掩盖《阿凡达》故事的老套、人物的苍白和人文内涵的缺失。实际上,《阿凡达》具有人文情怀和对于技术异化的深刻反思。技术异化指的是,人类创造促进技术的发展同时享受着技术发展带来的便利,但却无法避免艺术发展过程中产生的资源、环境和道德等问题,这便是技术异化。影片塑造出的和谐美好的潘多拉星以及对于该星球的捍卫,以及与其相对应的对于人类破坏这一切的谴责,无疑是一种技术异化的反思。
值得注意的是,《阿凡达》在谴责技术异化的同时,却恰好映衬了自身是异化产物的现实。一方面,影片的技术外壳不再与人文内涵相辅相成,反倒成为最终目的,这就必然导致观众对于其人文内核感觉的钝化。另一方面,好莱坞对于3D技术的热衷正是源于3D技术的市场前景和经济潜力,为了通过电视和网络无法取代的视觉奇观将观众拉回影院,也为了3D技术前期的巨大投入和相关宣传的产出,对于3D影像的强调就成为了必然。
即便如此,对于上述现象的单向单一的谴责也是不应该的。首先,电影艺术的发展会出现技术与艺术的错位,但二者之间并不能分裂来看。就像电影诞生之初被看作是一种技术发明,但最终却证明了自己的艺术本位一样。其次,3D技术的出现从客观上来讲为创作者提供了更丰富的表达可能。最后,“画面和声音本身就是电影故事及其深度的一部分,或者说, 电影并不需要以神话、史诗和小说一样的途径来承担故事原创者与精神探索者的职责和使命”。卡梅隆和他的《阿凡达》无疑让人们重新认识了电影并走进了电影院。
➤市场层面:类型影片的成功案例
作为类型电影,《阿凡达》是好莱坞科幻电影的新标高。从历时的维度看,自好莱坞制片厂制度建立起,这种源于欧洲的科幻片就在好莱坞生根发芽,且鉴于好莱坞强大的物质基础,其科幻片资金、技术、经验积累等方面都遥遥领先。而在历史中积淀下来的类型元素,在《阿凡达》中都是可见的。如线性叙事、简单且二元对立的人物塑造、奇特的景象、人与自然的冲突、类型叙事元素的拼贴、明星效应、高投入高产出等等。
从共时的维度看,其类型间和类型内的叙事拼贴、杂糅显而易见。其类型间的拼贴有叙事上采用“科幻+动作”、“科幻+爱情”等模式的表现,这是好莱坞常用的“换汤不换药”的手法。在文本间性方面, 《阿凡达》的叙事结构、情节、桥段、场景、细节等和许多电影都有似曾相识之处。如文明与野蛮的对立冲突、白人男人的“背叛”与拯救、正义战胜邪恶的结局等等。

那么,《阿凡达》的创新之处在哪里?它又是如何从好莱坞众多类型影片中脱颖而出的?
首先,首屈一指的现代影视制作技术,及其创造出来的奇观影像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因素。而对于电影,乃至影视艺术来说, 技术革新的意义和深远影响从来就不是仅仅停留于技术的层面。3D技术进一步打破了虚拟和现实之间的边界,也为电影的创作者们的想象力提供了更加强有力的创作工具,而这样一种产出无疑也是打破观众认识的——富有想象力的、打破常规认识、彰显电影视听特色的《阿凡达》与纪实美学拉开了距离,形成了另一种新鲜的、具有视觉冲击效果的审美意象。加上卡梅隆自身的精益求精、对于类型影片元素的熟练掌握和运用等,共同促成了的《阿凡达》的成功。

时隔13年,《阿凡达:水之道》仅凭预告片就又一次掀起波澜,“阿凡达”又将取得怎样的成就,又是否会有突破和创新引领电影潮流,让我们拭目以待。
2. 近期电影热点新闻
➤电影院
2022年五一假期总票房2.93亿,同比下降82.5%;档期观影总人次为857.6万人,同比下降80.62%;总场次为144.15万场,同比下降36.28%;平均票价为34.2元/张,部分城市票价甚至低于30元/张,较年初高点下降50%以上。
由此可见疫情对于内地影院的打击仍在,各家影院虽有挽救之心——如票价的降低,疫情状态下的场次保证等,但依旧没能唤起观众走进影院的热情,这和各行业的人都在经济和心理上受到了疫情的影响相关,更重要的原因还有电影行业优质头部影片资源的供给不足。
➤ 戛纳电影节
2022年第75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于4月14日公布入围片单,电影节将于5月17日至28日举行,文森特·林顿领衔主竞赛评审团。今年的主竞赛单元颇具看点。是枝裕和的《掮客》和朴赞郁的《分手的决心》同台竞技,汤唯也凭借后者重返戛纳。大卫·柯南伯格沉寂多年后的复出之作——《未来罪行》是一部集结了克里斯汀·斯图尔特、蕾雅·赛杜等多位明星的科幻片。此外,克莱尔·德尼在今年柏林国际电影节凭借《双刃剑》拿到最佳导演后,再次凭借《正午之星》入围戛纳。
是枝裕和已是戛纳的常客,这是他第六次入围戛纳国际电影节。是枝裕和曾在2018年凭借《小偷家族》获得金棕榈奖,在2013年凭借《如父如子》获得评审团大奖和天主教人道精神奖。

于朴赞郁来讲,这是他第四次入围戛纳国际电影节——他曾在2004年凭借《老男孩》获得评审团奖。朴赞郁此次的作品保留了其电影中的惯常风格——血腥与暴力、情感与悬疑的元素,且编剧也是《小姐》的编剧郑瑞景。

而大卫·柯南伯格自2004年《星图》获得戛纳最佳女演员奖和金棕榈奖提名后,就再没有执导过新片了,而是在《星际迷航·发现号》、《鲜血淋漓》等电视剧中出演角色,作为其复出后执导的影片,《未来罪行》使得其第七次入围戛纳,他曾在1996年凭借《欲望号快车》获得评审团大奖,2006年获得导演双周-金马车奖。
此外,达内兄弟、鲁本·奥斯特伦德、詹姆斯格雷等导演都是多次入围戛纳甚至获奖过的有力竞争对手。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主竞赛单元中不见中国导演和华语电影的身影。究其原因,首先是官方对于国内影片参赛政策更加严格,疫情期间国内电影的审查也更加苛刻——这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我国对于欧洲电影节的态度,而电影节也不该成为唯一的衡量标准;其次,相较于韩国电影的“黄金时期”和国际声誉,我国电影也确实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后继乏力的状态。
虽然主竞赛单元不见华语电影,但有两部中国导演作品入围了2022年戛纳电影节“影片人周”短片竞赛单元——黄树立作品《当我望向你的时候》和涂琳作品《口腔溃疡》。

➤榜单
海外“影视”影视杂志评选21世纪50部佳片,《花样年华》居首位。知名英国影视杂志《Little White Lies》杂志由影评人选出了21世纪佳片50部,评选范围为非续集、翻拍、改变以及衍生电影的原创电影,王家卫、蔡明亮、杨德昌、侯孝贤等作品均有入围,《花样年华》居首位。
➤院线
4月推荐电影有《神奇动物:邓布利多之谜》、《边缘行者》、《精灵旅社4:变身大冒险》。
《神奇动物:邓布利多之谜》是由大卫·叶茨执导的神奇动物系列电影中的一部,在中国大陆4月上映的影片中,以12730.24万票房的成绩位列第一。
《边缘行者》则是黄明升执导的香港动作片,并由任贤齐、任达华等知名香港演员出演,虽然在疫情的大背景下取得了7594.18万的票房成绩,但口碑并不如先前的香港动作片/犯罪片《拆弹专家2》等。

《精灵旅社4:变身大冒险》同样是精灵旅社系列动画片中的新作,由索尼出品,并在2022年的清明档期在中国大陆上映,值得注意的是,其在美国独家登录亚马逊,但并没有进行线下的放映。
综合来看,4月的电影市场并没有出现热点的大陆影片,反倒是引进的娱乐向的类型片也是系列影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陆电影在疫情背景下的式微,以及人们娱乐化的观影倾向,影院相较于来讲也更倾向于有票房保证的系列影片或者类型片。
➤ 缅怀影人
据法新社报道,法国演员、导演以及纪录片制作人雅克·贝汉去世,享年80岁。他曾经出演《天堂电影院》、《放牛班的春天》中的重要角色,凭借《半个男人》荣获威尼斯“影帝”。制作、执导了自然纪录片《迁徙的鸟》、《海洋》、《地球四季》等。

中国电影第四代代表人物黄蜀芹去世,据上海电影家协会消息,著名导演黄蜀芹于4月21日晚辞世,享年83岁。黄蜀芹是中国电影“第四代”导演的代表人物之一,她的作品在继承父辈艺术特点的同时,以强烈的女性意识独树一帜。曾执导电影《青春万岁》、《人·鬼·情》等都是中国影史上的经典作品。

中国内地著名演员刘子枫于2022年5月7日去世,其代表作品有《小足球队》、《两个少女》、《流亡大学》等,其以独特的“知识分子式”的表演而影史留名。
中国内地女演员秦怡于2022年5月9日去世,秦怡曾出演过《好丈夫》、《苦恼人的笑》、《铁道游击队》、《女篮5号》等影片,其演艺生涯见证着中国百年的电影史。
更详细的介绍可以看戏梦往期推文:考点丨三位逝世影人,两代电影记忆
文案:小文
参考文献
[1]叶山岭.3D电影中技术与人文的契合与分野——从电影《阿凡达》所包含的技术异化悖论谈起[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0(03):62-65.
[2]贾云鹏,周峻.作为技术史的艺术史——从《阿凡达》看电影技术的变革[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0(03):21-28.
[3]李道新,王壵,刘继明.《阿凡达》:3D电影元年的未来启示录[J].艺术评论,2010(03):10-16+4.DOI:10.16364/j.cnki.cn11-4907/j.2010.03.010.
[4]王积龙.以生态中心主义反抗人类中心主义——电影《阿凡达》生态传播的成功要素剖析[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0(04):92-95.
[5]范若恩,戴剑娥.反思还是反讽?——后殖民与生态主义视野中的《阿凡达》主题变奏[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0(03):29-33.
[6]彭文祥.影像奇观:类型化生产的因袭与创新——数字电影《阿凡达》影视类型学分析[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0(04):88-91.
[7]林磊.后疫情时代的媒介融合:以电影的“流媒体化”为视角[J].当代电影,2022(03):46-53.
[8]饶曙光,兰健华.后疫情时代:中国电影的高峰之路与世界电影新格局[J].世界电影,2020(06):4-15.
[9]陈吉,金澍.“后疫情时代的再生产:中国电影的新主流化探索与发展”学术研讨会综述[J].当代电影,2021(11):172-176.
[10]徐鹏远.戴锦华:如果影院彻底消失了,电影也就不会再陪伴我们了[N/OL]. 中国电新闻周刊.2022-04-11(1039).
[11]深焦DeepFocus.第75届戛纳国际电影节片单公布,华语片零入围[OL].深焦DeepFocus.2022-04-14.
[12]导筒directube.2022戛纳电影节四大单元官方海报发布,两部华语片入围[OL]. 导筒directube.2022-04-20.
[13].影视观察家.榜单|五一档票房近3亿 国产剧出海正当时[OL].影视观察家.2022-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