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天性
最近经常有人问我:为什么你的语言能力这么好?从小是怎么训练的呢?
我一时答不上来。我只知道,对语言的兴趣、对艺术的热爱、对完美的追求,在我来说是天性,是生与俱来的特质,是根植在我的基因里的。
我不懂基因的科学原理和理论,这是科学家研究的领域和范畴。我对此一窍不通,也不敢妄议。我只知道,人的天性是不可抗拒、难以逆转的,它根深蒂固,执拗顽强,顺之者快,逆之者痛。
我的幸运之处在于:我基因里的特质早早地得到了外婆的呵护和引导,她没有打压、束缚、扭曲我的天性,而是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地把我原本天然的文艺取向性进一步加强、完善和扩大,让我顺理成章地走上了攻读语言文学、探索文化艺术的阳光大道。
我的努力和勤奋当然是后来一步步走向成功的重要原因,这是不言而喻的。但是,这种努力是我自己主观上十分乐意、行动上非常自然的一种惯性驱使,不是在外力强压下被动接受、行动起来非常抵触的一种被迫学习状态。
换句话说,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花费多少时间和精力去钻研,也心甘情愿,毫无怨言。而对自己不感兴趣的东西,如果非要费时费力地去学习,为了应付考试、完成任务,短期的强化训练、死记硬背不是不可以奏效,但毕竟人力拗不过天性,这样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很难持久,往往出了校门、完成了任务就会被忘得一干二净。
这种例子很多。就拿我自己来说,我从小就喜欢的文学经典,哪怕是鸿篇巨幅,到现在还是记忆犹新,说起来如数家珍,而我被迫强记的数理化公式原理,当时哪怕是取得过再好的成绩,也早已悉数还给了老师。
这两天有个朋友曾试图让我拓宽一下自己的涉猎范围,研究一下股市走势和交易行情,并热心地表示自己可以不厌其烦地教会我。他是这方面的行家里手,对此兴致勃勃,好意想说服我一起从中获得乐趣和成就感。
但他所不知道的是,对于他来说乐在其中的事情,对于我来说简直就是强人所难。因为我从小就是个实打实的文科生,对数字的敏感性极差,而且对任何跟财务有关的问题都是一头雾水、一团浆糊。
我的确做过很多专业领域高级别会议的口译,曾经非常称职地完成了国家统计局国民核算方面的口译任务,并且曾经为中国金融政策考察团当过全程专职翻译,重点考察过加拿大的几大股市。当时我为了能够顺利地完成口译任务做过大量的案头准备工作,还背过篇幅可观的词汇表。但是那毕竟不是我的兴趣所在。
所以哪怕当时出于职业要求,进行了词汇和知识的强化积累,靠着我灵活的大脑和超强的记忆力,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可是若干年之后,由于我对这些领域缺乏关心和兴趣,那些被动掌握的知识早就烟消云散,不知所终了。我在该领域又重新回到了小白状态,而且自甘落后,不愿意强迫自己在工作之余、闲暇时间里去刻苦钻研、填补空白。
我宁愿去干点自己喜欢的事:读书写作、钩织刺绣、弹琴听歌。因为那能给我带来快乐和成就感,给我紧张的工作之余带来所需要的调剂和放松。
我婉言谢绝了朋友的善意,仍然一意孤行地继续走自己的文艺青年之路,而且乐此不疲,心中充满了被老师饶过了作业般的庆幸和暗喜。
这大概就是天性不可逆的道理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