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英雄谁敌手
这两周断断续续看完刘勃的《天下英雄谁敌手》。

这本书主要分析了小说中的曹操、刘备和历史上的曹操、刘备的一些不同,对真三国迷来说,是另一种角度的解读,能打穿知识壁垒。
对我这种伪三国迷来说,这本书可以当成是三国科普读物:原来这些人还有这种事!
就像书结尾说的:
我们今天常说,《三国演义》在四大名著里是影响最大的,其实是“三国故事”影响大,《三国演义》的读者数,是不宜过分高估的。
很显然,我就是不宜过分高估中的一人。
我看《三国演义》,总是买了看几页就不知道书扔哪了,买了好几次,丢了好几次,一直到现在,对于三国的了解,全都来自电视剧+中学课本+各种游戏+干脆面卡片。
所以,三国在我的记忆里,是一片片碎片,不成系统。我只是对于三国的大多数人物有一个笼统的印象,尤其是谁的战力高这种游戏中必须得记住的东西。
随着《天下英雄谁敌手》的引入,我发现,原来这个人还有这段故事,原来那个人是这种人。
“天下英雄谁敌手”引自辛弃疾的诗,说的是孙权,但这本书偏偏没有提孙权,只提了两个敌手:曹操和刘备。
作者故意的。
想想我对三国的了解,也是以曹操和刘备居多,尤其是看电视剧的时候,感觉大多数剧情都是刘备和曹操之间的较量。
用简单的思维来解释就是,刘备是好人,曹操是坏人,有这两个人就足够演一场戏了,孙权的作用,除了赤壁之战的时候给刘备帮帮忙,让周瑜出来刷一下存在感,好像就没有了。
但是,刘备最后偏偏栽在了孙权手上,兄弟三人都被对面几个存在感不强的“新人”拿捏得死死的,给诸葛亮留下一个烂摊子就走了。
历史是严肃的,小说是可以杜撰的,《三国演义》是历史小说,甚至很多人把《三国演义》当成了历史,这让这本书的定位就很奇妙,如果作者想夹带一些“私货”,一般读者是看不出来的。
比如部分读者就认为这本书丑化了曹操,但实际上按作者的解释呢?《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比历史上的曹操美化了许多。
比如有人认为这本书是“尊刘贬曹”,也正因为罗贯中想把刘备写的神一些,省略了刘备的那些努力和才华,结果刘备成了“哭出来的天下”,软弱无能的“道德圣人”。
既然是评价人物,尤其是一个历史人物,自然就不能单用好和坏来评价,至于最终一个人物的形象是偏正派,还是偏反派,完全看解释权在谁的手上。
在罗贯中手上,曹操是反派,刘备是正派,这是小说的划分,如果结局在刘备战胜曹操的某一场之后,就是一部不错的小说,正义打败了邪恶。
但为了历史的完整性,《三国演义》一直写到了“正义”被“邪恶”打败,那曹操的定位,就不能再是一个纯粹的大反派,而是历史的推进者。
历史发展可以只看“势”,但小说却需要“事”,只有可读性足够强,人物活起来。
看《天下英雄谁敌手》,了解《三国演义》如何把历史变成了小说,也是非常有趣的一件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