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袁崇焕死于清的反间计 》陈再明22、5、16
二,袁崇焕从邵武知县到兵部佥事
袁崇焕,号自如,广东东莞县人。生于万历十二年(1584)。万历四十七年(1619),35岁时中进士,官授福建邵武知县。为官清廉。闲暇之余,潜心研读兵书,常与人评论兵法战例。他虽身为闽南一隅的七品知县,却十分关心千里之外的辽东战事。每当一些辽东校卒退伍回乡,他总是亲自上门,虚心向他们讨教辽东山川地理、风土人情和敌我态势。所以,他对辽东战事暸如指掌。
天启二年(1622),袁崇焕进京朝见述职,御史侯恂了解他谙熟兵事,就奏请破格提拔他为兵部六品主事。他欣然任职,专心研究历任主辽大臣的战守方略。他认为现任辽东经略熊廷弼的"以守为战,坚守渐逼″的积极防御战略是切实可行的。后来熊廷弼因"只守不攻″而被撤职,使后金席捲辽河以东。辽沈失陷后,朝廷再度启用熊廷弼为辽经略,但为时已晚,努尔哈赤已发兵渡辽河西犯,攻占了广宁。
广宁失守不久,袁崇焕只身奔赴山诲关巡视,他向朝廷详细汇报了关上形势。于是被提拔为佥事,协肋王在晋主辽。令他任关外监军,同时拨给他25万银钱,招募士卒,扼守山诲关。这样,袁崇焕就开始了他第一次镇守边关的五年半军旅生涯。
袁崇焕到辽东后,先后在王在晋、孙承宗、高第等三位经略帐下赞画军务。王在晋看到关外只有錦州、宁远(今河北兴城)几座孤城,便打算放弃锦州,全军退至山诲关。但袁崇焕坚决反对王的战略。他认为若保关内,必守关外,若保关外,必守宁远。
宁远是在山海关与锦州之间的要冲之地,广宁失守后,宁远就成为山海关的屏障,又是錦州的后方。他多次向王在晋进言,力争据守关外之地。遭到拒绝后,他又当兵部尚书孙承宗巡视辽东时,他又力陈己見,得到支持和赞同。
不久,孙承宗取代王在晋经略辽东,他继承熊廷弼战略,又采纳袁崇焕建议,大力整頓山诲关防务,重点放在加強宁远防务,派袁崇焕、祖大寿等驻守宁远。又以锦州为中心,修建了松山及老屯诸要塞。到天启五年(1625),构成了以锦州、宁州为重点的关外防线,使得后金无机可乘。袁崇焕公而忘私,父亡也没有回家居丧,因此边关将士都乐意为其尽力。